北宋名臣范仲淹,為何父子三人都和甘肅慶陽有不解之緣?

luhuanxiang


我是無為無不為,試著回答。

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及教育家,是不可多得的複合型人才。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彬縣。其高祖範隋,由於中原戰亂,在唐懿宗時南下,定居在吳縣,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市。


屌絲逆襲

范仲淹的父親範墉,在徐州做一個刀筆小吏。范仲淹兩歲時,他父親因病去世。母親謝氏貧苦無依,只好抱著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到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姓為朱,取名朱說,成了一個貨真價實的“拖油瓶”,真屌絲。

寄人籬下的生活是很心酸的。好在范仲淹自強不息,發奮苦讀。他為了學習,離家到城外的一座小廟中寄宿,以排除外界干擾。

為了學習,范仲淹曾經五年未曾解衣入睡。他還每天晚上熬一鍋粥,等粥冷卻後,用筷子劃為4塊,每天早晨中午下午晚上,就著鹹菜,各吃一塊。

多年的寒窗苦讀,范仲淹已經精通了儒家經典,也初步樹立了自己兼濟天下的宏偉報復。大中祥符8年(1015年),范仲淹用朱說的姓名,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

兩年後,范仲淹升為文林郎。於是他把母親接到自己的居所奉養,並上書皇帝,恢復范仲淹之名姓,實現了屌絲逆襲。

剛正不阿

宋仁宗前期,章獻太后主持朝政。天聖7年,宋仁宗準備率領百官,為太后祝壽。

本來人家母慈子孝,一派祥和。范仲淹作為下臣,應恪守本分,聽命皇帝。可是他偏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和國禮。於是上書諫議仁宗皇帝放棄朝拜。上書奏報內廷,宋仁宗沒有答覆他。

沒有答覆也是一種態度,范仲淹本該知趣。可是他又上書太后,請求太后還政宋仁宗。奏疏入宮,又一次石沉大海。

范仲淹得到朝廷重用,是受宰相晏殊舉薦的。晏殊知道這件事以後,怕范仲淹連累自己,嚴辭批評他過於輕率,不但影響了自己的前途,還會牽連舉薦他的人。

范仲淹面對恩師,毫不退縮,並給晏殊寫了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表示自己“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治政有方

范仲淹任泰州知州時,徵調了4萬多民夫,重新修築“捍海堰”。

新海堤橫跨通州、泰州、楚州,全長200多華里,對防禦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人民的生活生產安全。當地人將所修的海堤命名為“范公堤”。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調任蘇州知州。當時蘇州發生了水災,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治水方針,帶領民眾,開浚了崑山和常熟之間的五條河流,引導太湖水流入大海,徹底根除了水患。

第2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調回京城,很快轉升為吏部員外郎,兼職開封府。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興利除弊,開封府的治理煥然一新。當時人稱“朝廷無憂有範君,今時無事有希文”。

文武雙全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

文學方面,范仲淹雖然因為軍政事務繁多,留存的作品不像北宋其他文人那樣汗牛充棟,但是他的作品文學性和思想性結合的非常充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辭作存世的共5首。雖然數量較少,但每一首都膾炙人口,堪稱經典。

在散文創作上,范仲淹的《上政事書》,被蘇軾評價為“天下傳湧”。他的《靈烏賦》“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高尚人格的重要作品。尤其是名篇《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軍事方面,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期間,加強邊防守備,修築清澗、鄜州等軍事要塞,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

同時他以軍威恩信招納西羌歸附,徐圖西夏。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當時西北軍民稱“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頭老子”;西夏人稱其“小范老子”。

西北軍民在范仲淹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祭拜。他去世後,羌族人像孝子一樣痛哭。可見范仲淹在西北的威望。

風流多“騷”

范仲淹雖為人高尚正直,但並不是迂腐酸臭的老夫子。正像他自己的作品《岳陽樓記》中所說,他是一個遷客“騷人”。

“騷”在古代並不是一個貶義的形容詞。有文采,有才華的人才能稱之為騷客。沒有本事沒有才華卻愛撩的,只能稱之為賤。

范仲淹在任饒州知州時,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叫小鬟。范仲淹對這位小蘿莉用情甚深。後來范仲淹調回京師,因小鬟年紀太小,自己為官清正,不方便攜帶。

回到京城以後,老範久久不能忘懷,就買了胭脂水粉等物,並寫情詩一首,託人帶給小鬟。詩曰“江南有美人,別後常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

一個年逾五旬的老文青,對一個十幾歲的小蘿莉,寫這樣撩騷的情詩,也是夠風流。

後來老範終是不能解脫。於是給自己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詩《懷慶朔堂》,“慶朔堂前花自栽,便宜官去未曾開。年年常有別離恨,依託東風乾當來”。

魏介哪能不知道自己老朋友的心思?他知道範仲淹為官清正,囊中羞澀,於是就自己花費銀兩,為小鬟贖身,並把小姑娘贈送給了範老爺子。

範老當年和小鬟姑娘的愛情故事,比當今楊振寧老和翁帆姑娘不惶多讓吧!

至於范仲淹和慶陽的關係。

范仲淹於康定二年(1041年)5月,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慶曆二年(1042年)11月,范仲淹加封樞密直學士、在諫議大夫、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調滕宗亮到慶州做統帥,前後共一年半時間。

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簽訂條約,嚴明賞罰,羌族於是脫離了西夏,改向宋朝效力。二是修築大順城,加固細腰、胡蘆等軍塞,構築了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為西北邊防做出了重大貢獻。


無為無不為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是范仲淹所做《漁家傲.秋思》,據考證是范仲淹在慶州擔任知州時所做,他於1041年5月(宋仁宗慶曆元年)任職慶州知州,1042年10月離開慶州,在此任職一年左右。現在的甘肅慶陽在北宋時期的名稱為慶州。

在慶州一年多,范仲淹為當地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第一,減免慶州的苛捐雜稅。當時在延州的范仲淹(兼管慶州)得知慶州知州擅自開徵重稅,下令免除亂加的賦稅;第二,慶州雖然是兩條河流環抱,但在戰爭期間慶州軍民取水是一個大問題,不容易到河邊取水,於是范仲淹在慶州城內鑿井百餘口,解決了城內吃水問題;第三,戍衛邊疆的慶州軍士,在唐朝末年直到北宋大都是強徵來的,為了防止逃跑,都在面部烙印了字,范仲淹改烙印面部為手臂,尊重當時戍邊的軍士;第四,改戍邊軍士的期限,原來是三年一換,遇到戰爭還要延期,范仲淹改成一年一換,符合當地的民情。


范仲淹在宋軍大敗的情況下,率領6000人馬擊退西夏李元昊的進攻。他在慶州任職離開後三個月擔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職務,推行“慶曆新政”,這一新政被稱為“王安石變法”的前奏。(甘肅慶陽圖。北宋時期為慶州)

范仲淹次子範純仁和慶州。

范仲淹的次子範純仁之所以出名還是因為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被貶謫。司馬光上位後,要將王安石變法的所有政策全部撤除,範純仁進諫要求保留王安石的“青苗法”,司馬光不聽。


1074年,宋神宗命令範純仁出任慶州知州,當時宋神宗希望範純仁延續他父親范仲淹的從政道路,和西夏開戰,他堅持只守衛慶州,不和西夏開戰。1077年,範純仁受朝政連累調走。

1085年,範純仁再次出任慶州知州,恰好趕上地方大旱,災民無數。範純仁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同僚提出要等到朝廷的旨意再放,範純仁認為救急如救火,等朝廷批覆晚了。宋神宗等得到範純仁擅自開倉放糧,派人來追查時,正趕上當地秋後大豐收,原來的災民紛紛交糧食補上了虧空,朝廷人員也沒查出什麼來。

宋哲宗時期,範純仁拜相。(範純仁像)

范仲淹四子範純粹和慶州。

範純仁離職後,范仲淹的第四子範純粹接任慶州知州,當時北宋和西夏正在商議兩國的邊界,範純粹進諫:

爭地未棄,則邊隙無時可除。如河東之葭蘆、吳堡,鄜延之米脂、羲合、浮圖,環慶之安疆,深在夏境,於漢界地利形勢,略無所益。而蘭、會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棄。

範純粹主張捨棄一些不重要的地區給西夏,這樣可以避免戰事頻發,北宋政府只部分同意了,蘭州等地並沒有捨棄。

宋哲宗繼位後,變法派主政,對曾經主張捨棄土地的範純粹追究責任,被降職使用。


范仲淹在慶州政績卓著,從此地起用為參知政事開始“慶曆新政”,威名很高。宋神宗也任命范仲淹的兒子們到慶州任職,希望他們能像他們的父親一樣建立功業,他們對當時的慶州發展貢獻還是不小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穿越再現彼岸


《西北吉吉》回答很好,補充幾句:

范仲淹(989-1052),蘇州吳縣人。不僅有軍事天才,還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隨母親改嫁,苦讀及第,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善秉公直言。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併兼知慶州。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為北宋西北安定貢獻很大,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離開前線。

這位韓琦(1008—1075)可是不一般,後來還和范仲淹一起主持慶曆新政。為相十載,政績卓著,被以後歷代皇帝推崇。就不細說了。

范仲淹在慶州的貢獻是直接導致在1044年(慶曆四年)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慶曆和議訂立後,北宋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雁來紅17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文學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1015年,其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其1043年,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被貶出京;1052年,改知潁州,於途中逝世,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

范仲淹能文能武,金朝遺民元好問稱讚范仲淹:“當布衣可為名士,當州郡可為能吏,當邊塞可為名將。”范仲淹不但自己厲害,他的四個兒子範純祐、範純仁、範純禮、範純粹都是朝廷的棟樑之材。

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范仲淹和範純祐、範純仁、範純粹父子四人,在各自的仕途中,都與一座城市的命運緊密相連。這座城市並非是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而是遠在西北的慶州。

慶州在什麼地方?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慶陽市。甘肅省呈西北——東南走向,相對比較狹長。而在甘肅省的東端,有一個非常狹長的陸地通道,夾在寧夏與陝西之間。過了這個狹長通道,就有一個類似“大尾巴”的寬闊區域。慶陽就位於“大尾巴”的東端,西、北與寧夏接壤,東北、正東、東南接陝西。慶州是慶陽在北宋時的名稱,隸屬永興軍路。

唐朝末年,党項人在西北控制定難軍(陝北與內蒙古交界附近),最終建立了大名鼎鼎的西夏。西夏對於北宋造成的威脅,甚至要大於遼國。北宋非常重視西北的軍防,慶州就位於宋、夏在白乾山邊界以南不遠處。慶州在北宋的西北戰略體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慶陽以北是黃土高原,以西是六盤山,以東是子午嶺,以南與長安(陝西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比較近。蒲河(涇河的支流)穿慶陽南下匯入涇河,涇河向東南匯入渭水。一旦讓西夏控制慶陽,就可以沿涇河谷地殺向關中,長安危矣!關中要丟了,北宋的西北就有可能崩盤,關中以南的四川盆地也非常危險。

北宋的綜合國力遠強於西夏,但屢次被西夏打敗,朝廷想到了范仲淹。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五月,范仲淹調任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兼慶州知州。到任後,范仲淹大膽地改變宋朝“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祖制,靈活用兵。同時簡選精銳,淘汰老弱,打造強軍。

范仲淹懂得治兵就要把兵當兄弟的道理,史稱范仲淹治慶州時,“號令明白,愛撫將士” 。每次朝廷賞賜范仲淹,他都把賞物分給將士們。如此,則三軍用命。另外,范仲淹發現慶陽周邊城寨太少,對防禦西夏非常不利。他密令長子範純祐等人率部前往慶陽東北的馬鋪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修建了一座城寨,宋仁宗賜名為大順城。除了大順城,范仲淹還在慶州、環州(治所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修建28座城寨,如細腰城、業樂城等,有效地遲滯了西夏軍的襲擾速度。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九月,范仲淹大破西夏軍,讓西夏人聞風喪膽。西夏人聞范仲淹之名則驚懼,稱不畏大範老子(範雍),但畏小范老子(范仲淹)。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調離慶州,出任樞密副使。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漁家傲-秋思》,被一些學者認為就是在慶州所作。

在范仲淹四個兒子中,範純仁無疑是最出名的。範純仁出名,很大程度因為他是王安石圖強變法的反對派之一,但還不像司馬光那麼極端。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十月,範純仁被宋神宗從邢州(河北邢臺)調到慶州當知州。至於理由,宋神宗說你跟著你父親范仲淹久歷邊陣,必然熟悉西北軍事,故有此任。範純仁卻說父親在西北時,我還小,不記事,不想去。在得知不得不赴任時,範純仁提出一個條件,“去慶州可以,我只守城,陛下想攻西夏,那就換人。”

範純仁來慶州時,慶州發生了饑荒,他立刻開倉放糧,救了很多人。有人勸說不要找事,皇糧是能隨便動的?範純仁卻說:“出了事,我一個人擔著!”北宋內部的爭鬥非常激烈,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八月,範純仁受朝事牽連,調去信陽軍。

到了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四月,範純仁再次出任慶州知州。這次出任時間較短,半年後範純仁又被調走了。接任慶州知州的不是別人,正是範純仁的弟弟範純粹。

範純粹對陝西的情況比較熟,熙河開邊時範純粹就出任陝西轉運判官。調任慶州前,範純粹時任京東路轉運使。範純粹在知慶州時,上書朝廷,勸朝廷把之前佔領的西夏地盤還給西夏,以確保兩國和好。範純粹的理由是宋朝佔領這些地方不足以滅西夏,還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實在不划算。這些地方對西夏更重要,西夏必不惜代價來奪,我們到時花費會更加巨大。範純粹、司馬光、文彥博、蘇轍等人認為重鎮蘭州也應該給西夏,被反對者駁斥。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放棄一些“看上去不是特別重要”的寨子,但沒有放棄蘭州。

哲宗親政後,變法派又對司馬光一派進行清算,這股風也吹到了範純粹頭上。因範純粹主張棄地,被抓住把柄,稱為奸邪誤國,降了職。

範氏父子三人(範純祐並沒有出任過慶州知州)的成績還是相當不錯的,邊人常感念範氏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