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回望歷史,血與火鐫刻的印記,歷久彌新。

黃州,地處大別山麓揚子江畔、是蘇東坡處於人生最低谷卻成就事業最高峰的歷史文化名城,向有“古名勝地,人文藪澤”之稱的“全楚文峰”。黃州區是黃岡市唯一市轄區,是黃岡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黃州區前身為原黃岡縣(黃州市),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區域,這裡發掘了與仰韶文化比肩的螺螄山遺址,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遺存,有黨的一大代表陳潭秋的故居。近現代,這裡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小組,是“鄂東革命策源地”,先輩先烈們捨身赴死,前撲後繼,在黃州革命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新中國成立後,黃州人民以極大的革命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從1949年黃州解放到1952年,進行清匪反霸、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運動,迅速醫治戰爭的創傷,發展生產。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949至1959十年間,黃州區(原黃岡縣)工農業總產值由4747萬元上升到7155萬元,幾近翻番,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今年6月9日,適逢第12個國際檔案日、國家檔案局開展“新中國記憶”宣傳活動之際,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們截取黃州解放初期檔案庫存圖片,回首那個激情燃燒、戰天鬥地的火紅年代,力圖再現一幅黃州人民可歌可泣、催人奮進的創業畫卷。

“今點黃州”將持續編髮《檔案•黃州記憶》系列檔案庫存圖片

今天編髮第一期

火紅年代

(1949—1952)

翻身作主

1949年5月13日晚,人民解放軍野戰軍12兵團43軍156師466團打響了解放團風的戰鬥,戰鬥持續7個小時,14日晨,敵終掛出白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解放了團風,並收集了大量木船,為渡江作準備。

解放後,黃岡縣新政府開始發動群眾,進行反對惡霸地主的鬥爭,摧毀封建統治勢力,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為土地革命做好了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解放第一次軍民祝捷聯歡大會。1949年6月8日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沙河圖區古墳咀鄉慶祝翻身大會。1951年4月20日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淋山河區公審惡霸邵鵬成大會——貧民控訴其罪行。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惡霸邵鵬成跪在被其殺害的人的靈牌前。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公審國民黨回龍鄉鄉長何輔臣。1952年

耕有其田

1950年冬至1952年底,黃岡縣開展劃分階級成分、土地改革、土改複查運動。全縣共沒收土地11.02萬畝,田畝多的鄉村人平1.5畝,田地少的鄉村人平0.85畝;貧僱農分得房屋4383間、耕牛283頭、農具3291件。“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農民分得了土地,生產熱情空前高漲。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沙河圖區沙畈村土改勝利遊行團風慶祝大會。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土改試點餘家庵馬曹廟翻身農民慶祝演出。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餘家庵土改中地主被掃地出門。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土改試點餘家庵沒收地主浮財的一部分。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餘家庵土改中沒收的地主浮財。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餘家庵土改完成後老農得到土地證。1951年

抗美援朝

1951年5月1日,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全縣有550名青年積極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全縣人民向志願軍捐獻物資折人民幣1643元,慰問品9436件,捐獻飛機款17.14萬元。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團風鎮全體人民反對美帝武裝日本保衛世界持久和平示威大遊行——縣長張彥明講話。1951年4月4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新洲區紀念“五一”遊行示威大會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全縣各屆反對美帝武裝侵略朝鮮大遊行——部隊行列。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全縣各屆反對美帝武裝侵略朝鮮簽字運動中農民在簽名。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全縣各屆反對美帝武裝侵略朝鮮簽字運動中兒童在簽名

大興水利

黃岡縣濱江帶湖,水無管治,而舊政府長期荒廢水利,致使河塞堤塌,水患連年,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1950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全縣開始大修防洪工程,修建長孫堤、鷂子湖橫堤、黃草湖橫堤、舉水河東岸堤。從1951年1月4日至1951年4月20日,黃州區、淋山河區、團風區和沙河圖區出動民工3.5萬人,完成土方148.25萬方,共修築堤壩28.45公里。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興修水利佈告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修建長孫堤工地。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舉水東岸堤開工後段民工工作情況。1951年2月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草湖堤開工後民工工作情況。1951年6月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黃州區新建長孫、鷂子湖兩堤勝利完成慶祝勞模大會會場。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黃州區新建長孫鷂子湖兩堤勝利完成大會——王區長致開幕詞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黃州區長孫鷂子湖兩堤勝利完成慶祝大會——縣文工團腰鼓隊歡迎勞模。1951年


檔案•黃州記憶——火紅年代(1949—1952)

△黃岡縣修堤總結獎模大會——頭等模範合影。1957年4月3日

穿越時空的記憶

重溫紅色記憶,傳承愛國主義,給我們當代青年人提供一種動力和精神支撐,我們要自知、自強、堅韌、不屈服。

來源:區檔案館 黃崇河 餘方喜 尹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