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來一兒,送寒衣

陰曆十月初一,在南陽初一的,一非一,一字的發音是兒化音,拖著發聲略長。這一天叫做寒衣節,除了傳統含義的與清明節相對等的祭祖節日,還標誌著嚴冬的到來,也是為爸爸媽媽愛人等所關懷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這一天,南陽人特別重視祭拜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十來一兒,送寒衣

陰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拜先人的風俗,以示貢獻,不忘本。古人們也在陰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先人。陰曆十月初一祭祀先人,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陰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季的第一天,爾後氣候逐漸冰冷,人們怕在冥間的先人魂靈缺衣少穿,因而,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行短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先人,叫作"送寒衣"。

南陽人在這一日及以後一段時間內祭祀先人的風俗,民間一說為每年兩個鬼節,即“清明”和“十來一”,清明是收“鬼”的,就是把故人在陰間的魂請回來,要積極一點,早點“請”。

十來一兒,送寒衣

“十來一”是放“鬼”的,要把故人的魂“送”回陰間去,故應殷殷挽留,可以遲一點。

這就是“早清明晚十來一”的成因,指的是掃墓祭奠的時間。

送寒衣節

十來一兒,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來一兒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南陽人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裡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或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十來一兒,送寒衣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十來一兒,送寒衣

十來一兒,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期待您共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