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城市,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

《管子·度地》中如此解釋道

“圍之為城、日中為市”

簡明扼要的闡述了“城”與“市”的概念。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人類文明數千年

圍城而聚,因市而興,城市的興起

折射出經濟、社會,甚至人文的興衰繁盛

70年,在人類城市的發展史中如彈指一揮間

然而,對於一座城市這一“個體”而言,

70年的“城”與“市”發展

正是抹殺不去而不斷延續的歷史。

今天

作為在江津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

我們回頭望去

江津70年的發展變遷

又給了我們一番怎樣的感受呢?

空間格局:由簡至繁

三山錦繡翠為屏,一江纏繞玉帶靈。

細水低丘城中繞,山水交融江城情。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江津是典型的川江流域傳統城鎮,城區選址、內部格局、山水構架等都體現出了其受山川地形制約,依附江河、據險守固的築城思想。

“這一點,在建國初期的時候尤為明顯。”在江津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辦公室,70歲的老規劃工作者陳中太回憶起當時的江津縣城。在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江津縣城的變化一直都不大,城市格局主要在環城路以內,東至東門文化館,西至小西門;北邊通泰門碼頭上面,臨江的怡然街上到處都是一二層高的小瓦房,周邊除了幾個小廠就是農田。城區面積不過1平方公里,人口不過3萬人。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陳中太的話在江津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上有數據印證:1981年江津規劃城市人口1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10平方公里。

江津,因水而興。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1997年,江津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2013年,江津鼎山長江大橋建成通車;2016年,江津幾江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讓江津的城市空間格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江津依託長江構建的“一軸兩翼”城市空間一體化發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2013年,江津第五版城市總體規劃(即現行城鄉總體規劃)出爐,規劃城鄉用地規模1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0萬人,城市格局逐步發展為:以雙福新區、濱江新城、幾江半島、支坪鎮為南北向的城市發展軸,以擁有較好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產業發展優勢的珞璜、德感為東西兩翼的“一軸兩翼”城區同城一體化發展。”江津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劉榮臻介紹。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從1平方公里到1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從3萬人到90萬人。70年,江津從濱江小縣城起步,不斷展翅蝶變,經歷了由縣到市、由市到區的變革,實現了從“小縣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美麗濱江城市”的完美轉變,已逐步成長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區重要組團城市。

“那些年從江津到重慶坐車要半天時間,現在只需一個小時。”劉榮臻感嘆道,城市規劃並沒有改變兩地的“空間”距離,但是兩地的“時間”距離卻大大地縮短了。

別看這短短的一個小時,它印證了江津城市規劃從獨立城市轉變為重慶大都市區的重要組團,與主城一體化發展的態勢越加密切。


功能配套:從“缺”到“齊”

“小時候的江津城,走路轉一圈都要不到2個小時,各種設施非常落後。公園、公廁、公共場所等寥寥無幾。”陳中太回憶,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江津縣城和其它西部小城一樣百業待興,滿眼荒涼。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隨著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出臺,江津開始逐步實施舊城改造計劃,20米寬的環城路,東門廣場、電影院、五金公司、百貨公司的建成……還有高達6層的江津飯店,曾經一度成為江津的地標性建築,也成為老一輩江津人心頭永恆的記憶。

“‘十里長堤十里路、十里江水十里景。’形容的是江津區老濱江路的美麗景觀。從1991年至2006年,江津區用15年分三期建成了10公里的濱江路,因其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又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路’。”劉榮臻介紹,多年以來,老濱江路就像江津人的“城市陽臺”,外地來了親戚朋友,多半會帶他們去濱江路走一走、看一看。

但是現在,老濱江路已不再是他們接待外地親戚朋友的唯一之地。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江津鉅變。林桂春 攝

2015年建成的鼎山公園面積達1000餘畝,是集休閒、健身、娛樂功能於一體的原生態公園。2017年建成開放的鼎山至支坪段濱江路,長度也是10公里,但公園面積卻比原濱江路大了兩倍有餘,園林景觀、活動設施更是高了好幾個檔次。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2018年,濱江新城陸續開放的江津區科技館、文化館、圖書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不僅有一流的文化設施,還合圍有一個8萬平方米的市民廣場、5萬平方米的疏林草地。未來,還將陸續建成城市展廳、江津大劇院、美術館、森林公園、稻田公園等一批配套設施。城市主要功能配套的日益完善,讓山、水、人文協調統一,江津美麗山水的城市氣質正逐步顯現。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華燈初上,從江津濱江路往內看,江津老城商鋪林立、人來車往;往外看,濱江新城高樓錯落、燈火輝煌。寬闊的長江,從老城與新城之間穿過,“一江兩岸”的城市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人居環境:蝸居變宜居

房子對中國人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徵,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從草屋瓦房到筒子樓、單元房,再到如今的高層、獨棟別墅……江津的住房條件和質量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1957年的時候我才8歲,隨父母工作變動而遷居江津,當時一家人就住在大院的1間平房裡,與50來戶人共有一個衛生間。”陳中太回憶,建國初期的時候,江津的居住環境整體較差,絕大部分城鎮居民租住單位或房屋管理部門的房屋。從平房到筒子樓,人口多,住房面積小,三代同居一室是當時較為普遍的居住現象。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江津第一版城市規劃的要點就是保障人均居住面積7平方米,樓房建設以調整建築為主。”陳中太介紹,那時候的住房大多是福利性住房,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等設施,早起洗漱再也不用排隊。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僅有6.7平方米,1998年增加至18.7平方米,到2017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經上升到36.9平方米。住房面積的不斷擴大,使千家萬戶搬進了寬敞舒適的新房,結束了幾代人“蝸居”在一起的歷史。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在面積增長的同時,人居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90年代,福利性住房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紫荊花園、榮華光彩城……濱江路西段一個個商品房小區的出現,讓房子逐漸變成了個人私有財產,成功改善了居住條件。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新千年到來,東城中央、半島明珠……一幢幢林立的電梯高樓在濱江路東段拔地而起,在豐富城市天際線的同時,江津居民的住房也逐漸轉變為現代化的具有獨立陽臺、衛生間、廚房、淋浴、供氣、供水設備等的成套住宅,小區花園、游泳池、遊樂園、車庫等功能性設施的配備,讓無數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江津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在這座我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城市裡,我覺得很幸福。”回憶起這70年的變化,陳中太感慨萬千。


未來的江津長啥樣?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如今,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住房越來越寬敞。驅車前往濱江新城,金科·中央公園城、城海·濱江春城……各種高檔住宅區、複式樓、別墅、公租房等多種類型的房子如雨後春筍般林立。”陳中太表示,現在人們對房屋的舒適度、美觀度、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室內裝修等有了更高的追求和體驗,“生態”和“宜居”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流,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為主的公共服務產業才是人們買房的首選條件。

70年發展與變革

幾代人篳路藍縷和嘔心瀝血

未來,江津“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藍圖

已經徐徐展開

進一步優化“一軸”城市發展核心區的空間佈局

打造城市中央公園、郊野公園,稻田公園等

獨特水山田園特色的區域綠化公園體系

優先建設軌道交通、市政建設……

更生態的品質、更完善的功能、更科學的佈局

讓我們一起共同期待!

(轉自:江津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