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大觀
十月裡來十月一,孟姜女兒燒寒衣。
夫君骨埋長城底,哭倒長城十萬裡。
貪嗔痴慢疑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寒衣節"。從小到大我都清晰地記得這一天晚上,活著的人要給仙逝的親人燒寒衣,來表達親人們對仙逝者的哀悼和紀念。直到現在,我也始終如一地繼承和發揚著這一傳統美德,我相信"寒衣節"會讓更多的老人,感受到親人們的溫暖和幸福!
玉玉兔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寒衣節",又稱"祭祖節"。
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日祭掃,紀念逝去的親人,謂之送寒衣。
相傳送寒衣源於秦始皇時期。當時有對夫妻,丈夫範喜良被抓去修築北疆長城,妻子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得知丈夫己死被埋於城牆之下,悲痛欲絕,哭倒長城……千百年來這段悲傷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寒衣節"燒紙錢的傳說,更是一個精明人促銷大捷的美麗傳說。
據不完全可靠傳說,蔡倫的哥哥蔡莫看到弟弟造低有利可圖,夫妻倆也開了一家紙坊,但做出的草紙質量不好,少有人購買,倆口子著急。急中生智,倆人自導自演了一出燒紙化錢還魂一幕,讓鄰里見到燒紙讓他老婆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十傳十,十傳百,不幾天他們家堆積草紙被搶購一空。所以每逢送亡靈祭祠先人,就有買些草紙燒灰化錢招亡靈的習俗。
這兩個傳說一悲一喜,一個送寒衣一個送紙錢,雖都是杜撰的典故,但都是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需求,是我們華夏民族表達感恩的一種重要方式。
寒衣時節祭先人,
繼承傳統不忘恩。
紙菸風送達天堂,
寄銀捎書保安康。
大豐205065954
說起寒衣節,還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一個節日,只不過流傳至今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古代寒衣節是什麼節日,寒衣節這天要做什麼,其實寒衣節又稱之為“祭祖節”,“冥陰節”,是我國傳統祭祖的日子。關於寒衣節的來源,寒衣節是什麼意思還有著很多神話般的傳說,接下來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瞧瞧吧。
古代寒衣節是什麼節日 寒衣節是什麼意思。
古代寒衣節是什麼節日 寒衣節是什麼意思
寒衣節為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諾拉國學
寒衣節,作為三大鬼節之一,只要是負責給牽掛的人送去禦寒的衣物。
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人過年的節日食品是“黍臛”,《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陰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秦朝雖然早亡,但秦歲首之習,不僅在漢初沿用,而且在漢行《太初曆》之後,仍有影響。宋人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卷38載詩人沈遘的《初冬近飲酒作》,其中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從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遺存。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節流行於北方,南方鮮有耳聞。
在北方到了農曆十月一之後,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草原上的海洋
“十月一,送寒衣”,在我國北方,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有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這個習俗相傳起源於周代,傳承至今。這一天,人們要把用紙做的衣物燒給逝者,以免他們挨冷受凍。據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東京汴梁在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當然,在東漢蔡倫沒有發明造紙術以前,人們所送的寒衣多是實物,如布衣或者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錢幣,或燒或埋。後來有了紙,才興起了送紙衣、紙錢,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紙錢》裡有“古埋帛,今紙錢則皆燒之”的記載。
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原節並稱中國三大鬼節,在這些日子裡,人們要緬懷先人,寄託哀思。寒衣節的真實由來是什麼呢?有幾種說法:
- 來源於先秦時的迎冬禮儀。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天子都要率領三公九卿舉行迎冬禮,並封賞為國捐軀者,並撫卹他們的父母妻子。
- 來源於明代朱元璋“授衣”的傳說。 相傳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為了顯示順應天時,便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有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異鄉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 來源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比較熟悉,不再細說,由於這個故事,長城內外的北方人民,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一天,稱作“寒衣節”,並在這一天燒寒衣,憑弔已故親人。
- 來源於江蘇“紅豆飯”傳說。從前,在江蘇大豐一帶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了,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後,窮苦的人們在十月初一這一天都要吃紅豆飯紀念放牛娃。
“寒衣節”的確切來源,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在“寒衣節”這一天,要緬懷逝者,並關心尚在的親人。歷代文人有詩為證:“星因朔氣寒椿樹,兒送棉衣並羽衾。化去紙錢時繞我,依依應是兩牽襟”,“悲淚但隨寒衣寄,冷霧惟怯紙箔溼。莫訴人間悽苦狀,惹得離人泉下哭”,“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邊頭奏涼風,戰士送寒衣”,“誰知別後身寬窄,欲送寒衣未敢裁”……
燈花物語
是人們對已作故親人,不同節令不同寄託哀思的一種種儀式!天冷了,活著的人要增添衣物禦寒,因而想到逝去的親人在遙遠的另一世界,也該添置一些衣服了,那裡可能買不到這些,做一些紙質的衣物燒掉,也許他們能夠收到。看起來是對死者的掛念,其實也是教育活著的親人,要互相關心互相掛記,有利於社會團結文明發展!
陸䦉才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在北方到了農曆十月一之後,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寒衣節”的實質是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
桃源天馬行空
【鷓鴣天】――寒衣節又稱祭祖節
萬里陰雲欲雨天,
悽悽又遇晚霜寒。
時光易逝親情在,
綿綿延延血脈連。
田壟上,北山南,
香菸嫋嫋孤墳前。
陰陽兩界空餘憾,
自古誰能避此關?
白圭之章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為寒食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曰。相傳起源於周代,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的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人把清明,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中國的三大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