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神木二郎山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神木二郎山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神木二郎山俗稱西山,也稱“駝峰山”,位於榆林神木縣城西1公里處。二郎山山勢蜿蜒,巍峨險峻。窟野河、禿尾河會流於山前,古長城穿行於山後。西邊沙石相間,果林成片,東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曾來此山,他觀山狀如似筆架,所以將此山御之曰:“筆架山”。後來,文人學士來此,有觀其貌似駝峰,故多稱“駝峰山”。在二郎山前後相近的山脊上,就地勢分佈著100多座殿、廟、亭、閣,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廟、諸神殿、三教殿、玉皇閣、娘娘廟等。這些古建築疏密相間,佈局錯落。其中保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龍照壁和石刻卷頂,以及部分壁畫、碑石、題字等。

用時參考

2小時

交通

榆林汽車北站坐車去神木,在神木打車前往

門票

20元

開放時間

8:00-18:00

景點位置

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

神木紅鹼淖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神木紅鹼淖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紅鹼淖風景名勝區位於神木縣西北部神府、東勝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紅鹼淖的"淖"是蒙古族語,意思是水泊、湖泊。景區似三角形,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長處12公里,水面面積67平方公里。屬高原性內陸湖,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鹼淖四周生態環境良好,東側有天然牧場爾林兔草原,水草豐盛,牛羊成群。南北兩側以沙丘、灘地為主,灘地上足以沙柳為主的大面積固沙防風林帶,沙丘多已固定。紅鹼淖盛產多種淡水魚類。

紅鹼淖風景名勝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許多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共有30餘種野生禽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主要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天鵝以及鸕鷀、海鷗、魚鷹、野鴨、鴛鴦等。每逢春秋兩季,成千上萬只鳥類聚集於此,上下翻飛,翩翩起舞,和樂齊鳴,場面非常壯觀。

紅鹼淖周圍錯落起伏的沙丘與大小不等的片狀草場相間,雪白的羊群似朵朵白雲點綴其間,簇簇沙柳在金黃色的沙丘中格外翠綠,激越的信天游在天空中久久迴盪。遼闊的湖面、綿軟的沙灘、靜謐的原野、翠綠的草原、充滿生機的植物、翩翩起舞的飛禽、奔騰洶湧的巨浪、隨波逐流的小舟、噴薄欲出的朝陽、夕陽西下的霞光、典型的塞外風光與蒙漢兩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風情,構成紅鹼淖風景名勝區完美獨特的自然景觀。

地址:榆林市神木市爾林兔鎮

類型:湖泊乘船遊覽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4-5小時

開放時間:

8:00-19:00

門票信息:

門市價:25.0元起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郵資門票:48元,普通門票:47元;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郵資門票:26元,普通門票:25元。

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

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景區,位於神木縣木瓜梁村,距縣城9公里,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以陝北民俗文化為主題,以發展特色旅遊、展示陝北文化特色、反映陝北風情為內容,神木縣大觀園內建有農耕體驗、陝北文化展示、窯洞賓館接待、水療健身、拓展訓練、文化娛樂和林間休閒等功能區域,遊客可通過吃、看、玩、學等方式實地體驗和了解地道的陝北飲食、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等。園區劃分為大門景觀區、會議中心區、民俗文化區、服務接待區、農耕文化體驗區、大棚種植區、林果休閒區、康體遊樂區和辦公區、員工生活區共10個功能分區。遊客可在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中領略陝北黃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可以感知農耕文化的厚重久遠,可以盡享陝北民俗風情的淳樸謙和,可以飽覽塞上大漠風光的滄桑壯美。

這裡基本覆蓋了陝北民間生產、生活、祭祀、紅白喜事、娛樂等各個方面。正如大觀園門上所寫的對聯一樣:觀萬里風情,傳千秋民俗,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堪稱蘊含陝北農耕、民俗文化的又一座歷史大觀園。在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可以領略陝北黃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可以感知農耕文化的厚重久遠,可以盡享陝北民俗風情的淳樸謙和,可以飽覽塞上大漠風光的滄桑壯美,這裡基本覆蓋了陝北民間生產、生活、祭祀、紅白喜事、娛樂等各個方面。正如大觀園門上所寫的對聯一樣:觀萬里風情,傳千秋民俗,陝北民俗文化大觀園堪稱蘊含陝北農耕、民俗文化的又一座歷史大觀園。

麟州故城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麟州故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麟州故城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店塔鎮楊城村西北部的楊城山上。麟州城始建於唐代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廢棄於明代正統八年(公元1443),歷時719年。五代麟州刺史楊宏信及其長子楊重勳和其孫楊光,世代守衛著麟州,抵禦契丹、西夏守衛國土。而楊宏信的次子楊業和其孫楊延昭均為宋代名將,在山西朔州北距契丹,稱雄一方。由於麟州故城與楊家將的淵源關係,後代人們懷著對楊氏英雄的崇敬心情,將此城稱為楊家城,延續至今。

去年7月到10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榆林市考古隊對麟州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與測繪。麟州城址北鄰草地溝,西鄰窟野河,東接桃峁梁,南與麻堰溝接壤,高差約200米。城址呈不規則長條形。整個城址由3座小城組成,分別為東城、西城和紫錦城。從考古人員航拍圖中可以看到,三座城中,紫錦城位於西城和東城的中間,由東城和西城護衛著,而東城和西城要麼臨溝壑,要麼靠山城牆護衛,倚仗高山、溝壑這些天然屏障,麟州城已經呈現易守難攻之勢。

此次除對麟州故城本身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外,還對城址背面殘存的墩臺及東面、南面的營堡進行了調查,採集到了132件文物標本,發現各類遺蹟現象95處,其中門址10處、墩臺2處、馬面5處、角樓3處、夯土基址2處等。在調查勘探的基礎上,對麟州故城遺址周邊約10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了航空遙感調查,製作了航空遙感影像圖,建立了數字高程模型,為制定麟州故城文物保護規劃及有效保護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存提供了科學、詳實的資料和依據。

2006年麟州故城作為唐至明代的古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家堡古長城遺址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高家堡古長城遺址為文化旅遊景點、世界文化遺產。

高家堡為長城要塞,歷代均為軍事戰略重地,又是漢與匈奴蠻夷交錯佔領之地,邊塞修築長城也甚為複雜,經史學家考察有下列長城。高家堡城北墩梁烽火臺,園形墩一座,旁開洞口,內環通道,豎階坑道,直達墩頂,環墩十米,側外墩塹四合,他與明長城不是一線。三里墩,五里墩均系秦長城,奧莊墩臺、牛莊則墩臺、牛沙焉墩臺、七里廟墩臺、屈家寨則墩臺、李家洞墩臺、崔家峁墩臺均明長城遺址。秦長城:據史念海教授考證,秦昭襄王時所築長城確從縣境穿過。一九八六年省考古研究所戴應新專家實地考勤,得其路線為,從內蒙準格爾旗的十二連城起至新廟入神木境,經勃牛川與-河西山樑沿河南向穿特麻地溝哈拉寨、楊旺塔、盧礆抵下石拉溝之勃牛川與-河匯處中斷,躍-河而攀寨峁山,跨考考烏素河,上陳家溝岔峁,過水磨河與明長城交頸搭背,時合時分,蜿蜒南下,翻二郎山,渡兔毛川,達雷家石畔,逶迤西南行,經解家鋪北、高家堡南、綿連西入榆林境。另據《史記·蒙恬列傳》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之眾,北遂戒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裹萬餘里。但此築大率諸前長城,基礎勾墩連峁,因循險固而為之。高家堡從牛沙焉至土旺山,樊莊則一線亦有遺蹟,長約4公里,東北西南走向,大部長城坍塌,但石牆猶存,橫斷面呈不規則梯形,間有障城,烽燧殘墟。

漢長城:秦並六國,築長城綿連萬里餘雄關邊塞極於一時。漢長城之構築有二:修舊與續新,但規模空前橫亙兩萬裡。同時漢武帝大肆經略長城佈局,展拓增建諸多亭障烽燧列城使長城內外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古堡境內秦長城與漢長城修繕走向與秦時同,應在鎮之東南部,主線外障城,墩臺為其時所築。

魏長城:週考王(姬嵬)三年(公元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魏築長城東至黃河,西南至夏,曲折千餘里。經考證在我省西起志丹永寧鄉石畔村洛水東岸,東至神木馬鎮阮家窪黃河西岸,途徑榆陽劉千河邊牆梁等地。山區段皆鏟削以成高八步寬二十五步的通道。今桑樹塔一線東山樑土垣間續殘脈若長城狀,可見一斑。

金長城: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奪據縣境內,置寨設縣,重兵駐屯,為防禦漢蒙旗進攻,檢查過往客商,金亦大築長城,“雄闊壯偉,不遜前朝”。史載有兩道,即明昌新城與明昌舊城。其親城西起靜州,(今黃河河套及陝北北部)東達混同江畔,(今黑龍江)經陝西、山西、河北、內蒙、遼寧等省,全長3000餘里,同時對歷代長城亦多加修築。據專家初考新舊工程,高家堡均有遺蹟。

明長城:舊稱邊牆,分“大邊”和“二邊”,有二百年修茸歷史。正統年間都督王植築城、堡、墩、臺以御韃靼。成化二年(1466年)尚書王銳添設堡墩巡撫盧祥繼修復。成化十年(1474年)六至九月陝西巡撫餘子俊主修邊牆,督軍四萬人,於舊長城基礎上“依山形隨地勢或產削、或壘石築、或桃壑塹,延引相接壤”,構成東起府谷清水營,西至寧夏花麻池,“連墩勾堡,橫截套內,復塹山湮谷”之夾道,全長1770裡,城堡34座。隆慶至萬曆初期,巡撫王遴主修中路長城。萬曆間巡撫宋守約重修墩臺。萬曆後期巡撫塗宗浚蒞政固邊強化長城防禦,清除積沙,磚包城堡,擴建款貢臺和款塞臺。古堡內現存主要 “大邊長城,東起解家堡,經色草灣、園則溝、西山、界口墩、中沙峁、奧莊則、十里界、喇嘛溝,跨玄路塔、涼水井,折而沿禿尾河西山樑,南下與高家堡城塹屏藩,俯仰成犄,然後側脊伸入榆林建安堡,折而佳縣泥河村。本堡邊口轄垣四十二里零二百三十八步,墩臺四十四座。墩牆率多士夯,亦有外包磚石砌,如暗門峁邊墩。玄路塔邊墩,並有空心敵樓,其年長日久人毀、風雨毀、大部已殘禿。二邊長城即夾牆,成化九年至十年餘子浚鏟削二邊的所築、隆慶五年(1571年)神木兵部副使張守忠在築。位於大邊之南與大邊南行並行,中間狹長地帶形成通道。據明代張雨所著《邊政考·榆林鎮圖》標識,二邊長城中段在古堡之南,由喬岔灘柳巷村渡禿尾河進入榆林縣的盧家鋪的三角城堡向西南延伸。今古堡城南十里處有小邊牆的遺址。

交通指南

景區地址: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東北部地區

乘車線路:榆林市或神木縣乘開往高家堡的班車,到高家堡在乘小巴至李家洞可達。

毛烏素沙漠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毛烏素沙漠毛烏素沙地海拔多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達1400~1500米,個別地區可達1600米左右。東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烏素沙區主要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的湖積沖積平原凹地上。出露於沙區外圍和伸入沙區境內的梁地主要是白堊紀紅色和灰色砂岩,岩層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頂面平坦。各種第四系沉積物均具明顯沙性,鬆散沙層經風力搬運,形成易動流沙。平原高灘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灘地)主要分佈全新統一上更新統湖積沖積層。

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伊克昭盟)之間,面積達4.22萬平方公里,萬里長城從東到西穿過沙漠南緣。據考證,古時候這片地區水草肥美,風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場。

後來由於氣候變遷和戰亂,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形成後來的沙漠(沙地)。這裡曾流傳著“榆林三遷”的故事。今非昔比,現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大約自唐代開始有積沙,至明清時已形成茫茫大漠。

中國大沙區之一。位於北緯37°27.5′~39°22.5′,東經107°20′~111°30′。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南部、陝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風沙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部,總面積為3.98萬平方公里。地名起源於陝北靖邊縣海則灘鄉毛烏素村。自定邊孟家沙窩至靖邊高家溝鄉的連續沙帶稱小毛烏素沙帶,是最初理解的毛烏素範圍。由於陝北長城沿線的風沙帶與內蒙古鄂爾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連續分佈在一起的,因而將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陝北長城沿線的沙地統稱為“毛烏素沙地”。

用時參考

1小時

交通

靖邊縣自駕沿G20國道開車,沿途可看沙漠風光

景點位置

陝西省靖邊縣靖邊縣北端

石峁遺址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石峁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縣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1976年,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山西進行考察,從山西民間聽到關於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於是專門到石峁考察,此後先後有來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隊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

遺址面積約90萬平方米。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峁遺址於1976-1981年發掘,發現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槨墓、甕棺葬。出土陶、玉、石器等數百件。房址多為白灰居住面的方形半地穴式,與客省莊文化相似;但墓葬中的石槨、甕棺葬和陶器中的筒形大三足甕、鼎等則自具特點。出土或採集的磨製玉器十分精細,頗具特色,其原料主要為墨玉和玉髓,器類有刀、鐮、斧、鉞、鏟、璇璣、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

石峁遺址是陝北目前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晚期的人類活動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出土了大量玉器,尤其以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玉人頭像價值最高,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唯一一個以人為雕刻對象的玉器。

2006年石峁遺址作為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家堡石窟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高家堡石窟為文化旅遊景點。

神木高家堡石窟是沿山勢而開鑿的,具體修建的年份不大確定,有人說是北魏時期,這種說法的理由是:北魏時期神木高家堡正好在其統治範圍之內,恰好正直西方佛教迅速傳播我國北方地區,修建佛洞理所當然,也有人說是最初開鑿於北宋時期,北宋時期陝北為北宋和西夏邊界,戰事頻繁,人民經常生活在戰爭恐怖的陰影之中,為了避免生命財產損失,祈求國泰民安,所以信奉佛教非常流行,因此,當佛教石窟藝術在中原漸趨衰落的時候,在陝北地區就流行起來了,具體的開鑿時期沒有一個確定說法。無論如何古人開鑿這麼大規模的佛洞石窟還是另今人感嘆的。如今神木縣高家堡石窟千佛洞的洞門已經坍塌,佛洞也只留下半截的佛洞,外邊的一截已坍塌成了山體,只留下靠裡邊的半截洞體。但洞內壁上雕刻的佛像依稀可見,千佛洞的左右兩側的牆壁上全是雕刻的石佛,只是因時間的原因風化的比較嚴重。對著洞口的牆壁上有三座佛像,還比較完好,只是由於風化嚴重不大能看出是那路神仙,佛洞地面上已覆蓋有一寸多厚黃土灰塵,看樣子像是佛洞風化的殘留物,佛洞的頂部有一圓形的雕刻因風化看不出圖形只能看個形狀的輪廓。

萬佛洞相比千佛洞要好很多,也許是由於萬佛洞的洞門至今比較完好,所以洞內的風化可能相對要輕微些,站在外面看萬佛洞的大門依然很壯觀,外看像是兩層的三間開間的結構,佛洞的洞門開在中間一間處,門前還有一米多寬的門廊和兩根以山勢開鑿的石柱,和現代的建築有點相似,兩邊的開間上沒有窗戶,但牆壁上雕刻的字跡很是清晰,和一座宏偉的建築很相似,看著非常的威嚴神奇,佛洞門眉上“萬佛洞”三個大字非常的清晰可見。

其實進入萬佛洞裡面看,並非是兩層結構的佛洞,只是一層結構且非常寬闊的佛洞,中間雕琢出兩根高大的方形石柱,貌似兩石根柱子在支撐著這個偌大的佛洞頂部,石柱的四周也都雕刻滿是佛像,佛洞的石柱和屋頂的顏色非常的鮮豔,感覺是後人重新描繪上去一般,對著門的牆壁上原來應該有雕刻的神像,但佛像都已風化坍塌,只有佛像的基座形狀還在,右側洞壁上佛像也非常的完好,左側是幾尊佛像的底座,佛像已經不在,但底座還非常的完好,且顏色清晰,左側的牆壁上看上去有描繪的壁畫,雖然隱約能看清一點顏色,但看不出壁畫的內容,佛洞的門框上還貼有今人書寫的對聯,看來這裡曾經有人來朝拜過,只是沒有很好的保護和修繕才導致千佛洞萬佛洞破落成今天這樣。

交通指南

景區地址: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村村東

乘車線路:榆林或神木乘開往高家堡鎮的班車可達。

凱歌樓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凱歌樓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凱歌樓,俗稱大樓、中樓,位於神木縣城舊街中心,是神木縣僅存的一座三層樓閣式古建築。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駐守神木參將高天吉禦敵凱旋,為紀念勝利並報答“神恩”而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被焚於戰亂繼又在原臺基上重修。樓為磚木結構,通高18.375米,座北向南,一層為臺基,略呈方形,南北長20.65米,東西寬20米,內夯黃土,外砌青磚,中闢十字券洞,與四面大街相通。臺東北角設石階通達檯面,上設石雕圍欄,南北各有東西相向硬山式小配房四間。二、三層為兩層重簷歇山頂0式建築。二層通面闊五間10.23米,進深四間9米,簷柱圍廊,石質鼓形柱礎,南面正中置四扇格門,左右各設券洞窗,西北角設木梯,直達三層樓內。三層全為格扇門,廊下置平座欄杆,四角置簷柱,懸風鈴。上下簷均佈置一圈斗拱,下簷一圈38攢,為一斗二升半(地方手法),上簷32攢,為重昂四踩鬥攢,是較少見的斗拱形。雕花雀替青綠民間手法彩繪,陶質脊獸,筒板瓦屋面,溝滴排山,透空山面,木質博風板。

該樓曾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兩次維修,1959年被神木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因樓體傾斜,由陝西省文物局補助及神木縣自籌部分資金對凱歌樓進行了落架大修,重新彩畫,屋頂換為琉璃瓦裝飾,現已恢復其往日的威武莊嚴之氣勢,屹立於神木縣城中心;2003年9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津寺

神木市十大旅遊景點,值得欣賞的西北風光

西津寺為文化旅遊景點。

“西津寺”古稱“寶峰寺”,座落在神木縣馬鎮鎮南沿黃河之濱七里處的石山上、佔地五畝,始建年代不詳,據府谷縣志和碑記載,曾於元代中統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擴建維修。清末此寺廟達到鼎盛時期,有數位僧人主持佛事,鐘聲悠揚,香菸繚繞,與佳縣“白雲山”遙相呼應,成為完整的佛教寺院。本世紀三十年代該寺廟遭兵火焚燒,甚為嚴重,使一座依山傍水,有佔地150畝約十三萬多株古柏環繞中的古剎毀於一旦。僅留寺廟殘痕、古柏林帶和雕刻精製、造形美觀、栩栩如生的石獅一對。還有(公元1496年)重修該寺時立龍頭龜座碑石一塊,碑陰、碑陽兩面刻有文字,正筆楷書,字跡清晰,記載寺院歷年來修繕情況。

令人不得其解的該寺廟周圍柏樹林帶,長勢不同於其它柏樹,樹紋全部向左扭轉,當地百姓流傳著多種說法。現該林帶受到國家林業部門的管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