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大衣發明100多年,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為啥07年被我軍淘汰?

覃愛慶


事實上,軍大衣並沒有被淘汰。

只是原來的軍綠色大衣,只是在07年的時候經歷了一次升級和改革。

老款的軍大衣,發明的初衷就是為了幫助士兵克服高寒的惡劣氣候。我在小的時候就曾穿過爸爸的軍大衣,當時軍大衣應該是家家都有。穿起來也真的是又笨又重,不過暖和和抗風性能沒得說。

軍大衣最早是由英國人在20世紀初期發明的。什麼時候大面積普及的?應該是在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主要特徵就是上面有兩排扣子,下襬很長,可以擋風。

後來經由袁世凱引進中國,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人造棉,棉衣是真的棉花,平常的老百姓不可能穿得起。一件實打實的棉花做的軍大衣,對士兵來說無異於一件中看又中用的奢侈品。


在2007年,我國在對軍裝進行改革時就取消了軍大衣。不過這個取消不是絕對的,在寒冷的北方和邊疆要塞,我們的哨兵在戶外站崗時還是會穿上它。


武器需要更新換代,服裝也要跟上形勢。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些是必不可少的。


新一代的冬季作訓服不再是軍綠色,而是更加容易隱藏的松枝綠。長度削減很多,更加利於行動。沒有了雙排扣,有的款式腰間會系一條皮帶。


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官方宏圖


軍大衣,顧名思義軍人穿的大衣。不過現在我們雖然還能看到身穿軍大衣的國人,但是基本都是片場拍戲的明星,街頭行走的糙老漢。


亦或是是撿破爛或者賣烤紅薯的某某大爺,以及放蕩不羈一時求個保暖的年輕人……然而軍大衣的“發明者”,卻早在07年就不再穿它了。

軍大衣,真的被淘汰了嗎?

事實上,軍大衣並沒有被淘汰。只是原來的軍綠色大衣,在07年的時候經歷了一次升級和改革。

老款的軍大衣,發明的初衷就是為了幫助士兵克服高寒的惡劣氣候。我在小的時候就曾穿過爸爸的軍大衣,當時軍大衣應該是家家都有。穿起來也真的是又笨又重,不過暖和和抗風性能沒得說。

軍大衣最早是由英國人在20世紀初期發明的。什麼時候大面積普及的?應該是在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主要特徵就是上面有兩排扣子,下襬很長,可以擋風。

後來經由袁世凱引進中國,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人造棉,棉衣是真的棉花,平常的老百姓不可能穿的起。一件實打實的棉花做的軍大衣,對士兵來說無異於一件中看又中用的奢侈品。


▲長得好看,穿什麼都好看

就這樣,軍大衣一直在軍隊中使用,經歷了清末、民國,再到後來新中國成立,軍大衣雖然經歷了很多次“改版”,但是總的來說萬變不離其宗。

後來軍大衣不只是軍隊的“特權”,新研製的各個版本,不僅在部隊受歡迎,普通老百姓也很是喜歡。於是軍大衣一時間風靡中國,直到21世紀初期,還是大多數人的必備單品。

首先比起羽絨服和呢子大衣,軍大衣便宜又保暖。其次軍大衣三個字,對剛剛經歷過戰爭的老百姓而言,還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如果去一些影城,還可以看到明星都穿軍大衣的“盛況”。

不過喜歡歸喜歡,普通老百姓穿它可能就是為了暖和,但是笨重不方便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士兵們如果穿著它訓練打仗就會增加不必要的束縛,抬不起胳膊邁不開腿,堪稱行走的棉被。

放在以前蹲戰壕守夜是個好東西。但是現在我國經濟條件允許,部隊也逐漸走向現代化,我們已經有條件給士兵換上更加保暖又輕便的冬季軍裝了。


於是2007年,我國在對軍裝進行改革時就取消了軍大衣。不過這個取消不是絕對的,在寒冷的北方和邊疆要塞,我們的哨兵在戶外站崗時還是會穿上它。

武器需要更新換代,服裝也要跟上形勢。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些是必不可少的。

新一代的冬季作訓服不再是軍綠色,而是更加容易隱藏的松枝綠。長度削減很多,更加利於行動。沒有了雙排扣,有的款式腰間會系一條皮帶。

感興趣的可以趁著馬上就到雙十一了,趕緊去網上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同款,可以嚐個“新鮮”。


史之策


軍大衣不但在中國風靡一時,而且在世界上也風靡很長時間,小時候看的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兵臨城下等電影軍官和士兵穿的都是軍大衣,

軍大衣相當保暖,不但上身暖,下身也暖,在冰天雪地裡能堅持很長時間,我的家裡曾經有一個軍大衣,是父親當兵退伍帶回家的,裡面是上等羊皮羊,可扺抗零下三十度寒冷,我也穿過,十分暖和,但十分笨重,沒有二十斤也有十幾斤,行軍時消耗體力很大,作戰時影響人的靈活性,這可能就是2007年淘汰軍大衣的主要原。

我們一般百姓冬天穿的衣服大多是絲棉做的,十分的輕盈,也就三斤左右吧,部隊的防寒服有的是太空棉做的,更輕便,而且十分暖和。現在穿軍大衣的大多是保安,晚上還可代替被子。


郭成軍


士兵的裝備總會朝著輕便、實用、美觀等方向發展,這是趨勢,也是綜合國力上升加快現代化軍隊建設的必然現象。

我當兵時候武裝部就發了一身作訓服,到了新兵連才發的軍大衣,這時候老兵就說話了,軍大衣都細著點用啊!三年兵就這一件,髒了破了自己想辦法,復原了好帶回去。


當時軍大衣在老家還是稀罕貨,一到冬天,老街上最靚的仔永遠是那個耷拉著拖鞋,裡頭穿件單衣,外頭裹著軍大衣的閒漢。

當時他站在夕陽裡,低頭攏著火點菸的時候,沒係扣的軍大衣以一種極舒展的姿態將他瘦弱的身形塑造成一尊富有韻味的雕像,就連他裸露的腳後跟和不時灑落的頭皮屑都變得英挺和滄桑。

那個畫面,讓我想到了犀利哥。

————這是分割線————

後來就是無休止枯燥又辛苦新兵生活,大衣上身的機會不多,只有值夜崗或看露天電影的時候才穿,是挺暖和的,優點很多,缺點也明顯。首先是重,再就是臃腫,各種裝備一上身都快被壓得喘不上氣了,最煩的就是回去了還得把它疊成跟被子一樣的豆腐塊,有過那段經歷的人都知道那真是個折磨人的過程。

最難的就是有時要穿著它跑步,不但拌腿,還漏風,大衣在身上像個過大的棉套子,隨著步伐左三圈右三圈地擰動。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大部分士兵的大衣都不合身,我也很納悶,為什麼部隊發的衣服類大都是180的?特別那綠褲衩,往出一掛你要不說是什麼,人還以為是超大號毛巾呢。

大就不說了,料子好薄,幾個動作下來它就往回縮,穿的時候四角,晚上回宿舍都成準丁字了。最坑人就是褲口還特麼是綁帶的,訓練一身汗,帶子一浸水緊的跟啥似的,三急就要命了,硬生生讓你被動練出一身憋功。

還有發的那襪子,不但不吸汗不透氣還自帶味道放大揮發功能,訓練完了一脫鞋,宛如引爆一顆毒氣彈,瞬間方圓五米內站不了人,當兵兩年,愣是治好了我的過敏性鼻炎。

我倒是懷疑我的鼻炎不是治好了,而是更嚴重了,味覺退化的那種。

現在估計都換裝了吧。

所以現在當兵多幸福啊,漂亮實用的軍服,完美的槍械,鉅額的津貼……

可憐我那時候才三十幾塊啊,找誰說理去?


九應


士兵的裝備總會朝著輕便、實用、美觀等方向發展,這是趨勢,也是綜合國力上升加快現代化軍隊建設的必然現象。我當兵時候武裝部就發了一身作訓服,到了新兵連才發的軍大衣,這時候老兵就說話了,軍大衣都細著點用啊!三年兵就這一件,髒了破了自己想辦法,復原了好帶回去。當時軍大衣在老家還是稀罕貨,一到冬天,老街上最靚的仔永遠是那個耷拉著拖鞋,裡頭穿件單衣,外頭裹著軍大衣的閒漢。當時他站在夕陽裡,低頭攏著火點菸的時候,沒係扣的軍大衣以一種極舒展的姿態將他瘦弱的身形塑造成一尊富有韻味的雕像,就連他裸露的腳後跟和不時灑落的頭皮屑都變得英挺和滄桑。那個畫面,讓我想到了犀利哥。

時至今日,世界現代化國家的軍隊,沒有還裝備軍大衣的。以美國陸軍為例,早在80年代就有美陸軍納蒂克士兵系統中心完成新一代防護服的有那發。系統包含防風衣、褲以及單兵服裝、帽子、手套和鞋子組件,不同的組合可滿足不同的嚴寒氣候環境需要。擴展式防寒服系統的使用溫度範圍是-51℃~4℃。目前,美軍的擴展式防寒服系統已研發到第三代。

新近研發的第三代系統由7層、14個組件構成,具有保溫性,可使士兵適應不同的任務需求和環境條件,並與防彈衣的生存性要求更為兼容。系統組件包括輕型貼身內衣和內褲、中型襯衣和襯褲、防寒羊毛夾克、防寒防風夾克、軟面夾克和褲子、防極寒/防潮夾克和褲子、防極寒派克大衣和褲子。


爆料搞怪君


我是軍用服裝的工程師,軍工二代,專業對口。其實07式軍服裡是有“棉大衣”系列產品的,男款分為“07陸海空(後來增加火箭軍)士兵棉大衣”和“07陸海空(後來增加火箭軍)軍官棉大衣”兩個品種,女款不分軍官和士兵,只有“07陸海空(後來增加火箭軍)女棉大衣”一種,所以說不存在07式沒有棉大衣的說法,據說一線部隊官兵認為07作訓(數碼迷彩)大衣更短、更耐髒,更方便運動,所以更喜歡作訓(數碼迷彩)大衣一些,而機關官兵很少穿棉服,所以部隊配發作訓大衣更多些,棉大衣的配發不是很廣泛,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棉大衣這個品種!另外需要說明的是07式之前的棉大衣的保暖層是棉花(記得是國四棉),而07式的保暖層改成了化纖材料,更加美觀、輕便、防潮。[呲牙]



軍需物油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軍大衣在戰時並不很實用。

解放戰爭最後時期,國軍將領曾經研究過解放軍的服飾。

當時邱清泉在淮海最後階段,被包圍在冰天雪地中。他的部隊俘虜了少數解放軍士兵,邱清泉研究過他們的棉衣以後說:你們看共軍的棉衣,樣子不好看但實用。這種衣服一是保暖二是不影響活動。我們的一些美式軍大衣,樣子是好看但影響活動。衣服合身還好說,如果小個子穿大號,跑起來連步子都邁不開!打仗不是閱兵,共軍的衣服比我們更好。

不過題目的07年被我軍淘汰,怎麼解釋?

07年式軍服也是有大衣的。

只能說冬季作訓服比較短,嚴格來說已經不是大衣了。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薩沙去過俄羅斯等嚴寒國家。由於時代不同了,服裝科技發達,就算零下二三十度也根本沒有必要穿大衣了。

再冷的天氣,一件羽絨服也可以搞定,或者一件新式防寒服就沒問題。

薩沙有件傳家寶戶外哥倫比亞的冬季服,也是很保暖的,長度到大腿而已,完全不影響活動。

時至今日,世界現代化國家的軍隊,沒有還裝備軍大衣的。

以美國陸軍為例,早在80年代就有美陸軍納蒂克士兵系統中心完成新一代防護服的有那發。系統包含防風衣、褲以及單兵服裝、帽子、手套和鞋子組件,不同的組合可滿足不同的嚴寒氣候環境需要。擴展式防寒服系統的使用溫度範圍是-51℃~4℃。目前,美軍的擴展式防寒服系統已研發到第三代。

新近研發的第三代系統由7層、14個組件構成,具有保溫性,可使士兵適應不同的任務需求和環境條件,並與防彈衣的生存性要求更為兼容。系統組件包括輕型貼身內衣和內褲、中型襯衣和襯褲、防寒羊毛夾克、防寒防風夾克、軟面夾克和褲子、防極寒/防潮夾克和褲子、防極寒派克大衣和褲子。

他們雖也有大衣,但同我們的軍大衣那是兩回事了。


薩沙


哨兵小虎第500條回答。

作為一名服役12年的老兵,你說軍大衣發明才100多年,我忍了,可是你說07年最被廣大官兵喜歡的07式軍大衣被淘汰了,小虎不答應。

軍大衣作為士兵冬季禦寒的神器,按照條令分為:作訓大衣,常服大衣、以及軍官禮服大衣。

一、作訓大衣。

作訓大衣現在可以說已經爛大街,平常在街上隨處可見,主要有六種顏色,分別對應不同的軍種,當然了,在某寶上也隨處可見。

這種作訓大衣是普通士兵、軍官巡邏、備戰最好的防寒保暖神器,往往好多士兵即使退役都捨不得上交的。

二、常服大衣。

常服大衣通常是配套穿著在常服外邊,普通士兵和軍官雖然都發到手裡了,人手一件,但穿著的機會並不多,除了擔負糾察、禮儀任務的士兵外,其他士兵幾乎是沒有時間穿的,通常也會要求退役時上交,但大多數人選擇交折舊費。

主要也是這四中顏色,海陸空和武警,比較容易辨識,通常長度接近膝蓋。

三、軍官禮服大衣。

軍官禮服大衣大多數人是不常見的,小虎也是偶爾才得見的,還有配發的圍巾,穿起來可謂是非常的修身了。

這三種大衣,相對於以前的單純禦寒,可以說是功能非常強大了,又帥氣、又實用,還配套了。而且還對軍種顏色進行了區分。最後再來回顧下老款大衣吧!

(老款武警大衣↑↑↑)


哨兵小虎


部隊的棉大衣,曾經一度,尤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非常之流行,有名的山東農民歌星,號為大衣哥,他穿著的正是一件部隊軍大衣的樣式,是不是,且不去考證。可以考證的是,部隊棉大衣,經過幾十年發展,看似差不多,也是幾經變化的。到07式一變為三,有作訓,就是迷彩的那種,共有6種不同顏色。有常服大衣,有禮服大衣,每一款都分軍種,分成官與兵,不一樣的,其中不常穿著的常服大衣,在樣式上還有一點過去軍大衣的影子,也只是一點點樣式,面料與填充物則完全不同。致於作訓和禮服大衣,則完全顛覆了過去軍大衣的樣式,除了美觀,重點突出的是更加實用。為了把這點事說個明白,魂舞大漠特別對過去的軍大衣做一個專題來說。如圖,這是07式各種大衣的樣式。

先來說點高級貨,見過55式羊皮大衣的老戰士,都對它印象深刻。在寒區站崗放哨,穿上它,除了暖和還是暖和。軍服儘可能地突出實用價值,那時我們已經能做到最好。即便是現在,這種羊皮大衣,也是市場上趨之若鶩的奢侈貨,別看樣式平常,要在貨真價實。表面樸素,內容卻是非常的高大尚。在地方禦寒,可以說求之不得。

尼克松訪華。我們的儀仗隊員的穿著的是65式軍大衣,那馬褲暱質地的軍大衣,在地方求之不得。儀仗隊員做為三軍的排頭兵,他們的軍裝每次變化都能引起最普遍的關注。

其實當時還有一種將校暱大衣,因年月日久,不為人熟知。近年出現在馮小剛的電影《集結號》和《老炮兒》中,現在看蠻酷帥的樣子。

後來換做雙排扣,八大粒,閃著金光,著實帥氣,噢,也就是大衣哥穿的那種。部隊對地方支援物資特別多,大衣正為其中之一。

男女式也不一樣。不過,在地方上,女式軍大衣流行的少而又少,主要是女兵少的原因。

在寒區,我們還發放了一種鴨絨的大衣。

怎麼樣?過去的大衣是否也不一而足呢?軍裝說到底也是一種裝備,怎麼穿著美觀,符合部隊要求,就怎麼改進,這個就叫做與時俱進。不要為此糾結,只能說越改越好,更符合作戰需求,正是典型的進步標誌。


魂舞大漠


對於一支現代化軍隊而言,軍大衣既不實用,也不經濟。

呢子大衣,最早風靡於歐美軍隊,歐美氣候比較寒冷,尤其是在冬季和海上,而在過去還是大艦巨炮稱霸海洋的時代,海軍更需要呢子大衣,在海上,可以起到避風,防潮,保暖的作用。

歐美大國的軍隊,比如英國,早期還把呢子大衣染成紅色,這樣除了可以激勵士氣,還可以掩蓋血跡,使士兵在作戰時心理上不會恐懼。因為早期排成方陣對射的場面極其血腥殘酷。紅色作為一種對血的掩蓋非常有效。


一戰期間,戰爭的形態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基本上還是兩軍對陣,排槍齊射,只是大家聰明瞭一些,曉得挖戰壕。在西歐洲寒冷,泥濘的戰壕裡,可以保護膝蓋和大腿,在鐵絲網間穿來爬去可以保護皮膚,晚上睡覺可以當被子的最好裝備自然就是軍大衣。

所以到了二戰,大多數歐美傳統國家軍隊都沿襲了軍大衣,德國、法國、英國,軍裝裡面肯定有一套軍大衣。但是隨著戰爭形態的改變,他們的軍大衣,逐漸就不適用了。

士兵不再呆在戰壕裡,會隨著車輛高速機動,而且隨著速射武器的發明,戰術動作越來越多,班組的配合和協調越來越多,士兵在不同地形間穿梭,隱蔽,轉移,射擊等活動越來越多。經典影視劇《我們的父輩》裡就詳細刻畫了德軍班組在城市的巷道,廢墟,樓宇間作戰的場景。

由此可以看到,軍大衣除了帥和保暖,在作戰的時候是巨大的累贅——

第一,容易裹住腿絆住腳,讓士兵行動不便。

第二,很難掛攜行具,如果掛上了會讓士兵更加行動不便。

第三,在極寒地區出汗沾水以後很容易凍住。

所以二戰到了後期,德軍除了高級將領在使用軍大衣,士兵都改成了衣褲的搭配。就算是穿棉襖和皮衣,也是能不穿軍大衣就不穿軍大衣的。

我們可以看到,在二戰裡成長起來的新興國家的軍隊,比如美軍,是不鳥你歐洲那些脫了褲子放屁的紳士傳統的,還毛呢料子,還手工剪裁,還紳士風度騎士精神,都是扯淡。美軍一切以經濟實用出發,士兵一律是收腰夾克,長褲綁腿。這樣的好處是異常實用,身上可以掛滿各種作戰需要的物品。行動也極其方便,而且經濟便宜,便於大量生產。

即便在最寒冷的戰區,也是這套夾克硬扛,比如阿登戰役,美軍就來不及給所有士兵配發軍大衣,但還是將就這套M41夾克就啃下來了。相對來說,你紳士得不得了,大衣裹身的德軍又怎麼樣?仗打不贏一切都是扯淡。

二戰中,英軍地面部隊主要是在非洲,南歐晃,所以乾脆連大衣也省了。上到元帥,下到士兵,收腰小夾克除了有點像水管工,其實還挺精幹的。


二戰中只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那就是蘇軍,蘇聯氣候寒冷,不打仗也要穿大衣禦寒,所以蘇軍穿軍大衣是正常的,而且蘇軍不會因為穿軍大衣而影響戰術動作,因為他們的戰術動作就是士兵趴在坦克上,用衝鋒槍掃,坦克彌補了士兵的機動性。

因為蘇聯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兵動員能力,所以能夠實現大量的蘇軍手持波波沙,騎在T34上衝鋒陷陣的黑技能,所以無所謂個體士兵行動是否方便,但是在蘇軍中,軍大衣也只不過是低配,蘇軍還有棉襖、斗篷、夾克等多種軍裝以適應各種不同場合的需要。

中國軍大衣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火的,學老大哥蘇聯的產物。

那個時候的軍大衣有兩種,一種是呢子的,一種是棉的。

呢子的也稱將校呢,顧名思義,是專門給軍官生產的——板正的線條,修身的剪裁,金屬扣。

這是發給真正在戰場上流過血,立過功的那些英雄們的戰略物資。然而一些子女們在混亂年代,把爹媽的衣服扒拉出來在街頭拍婆子打群架用,顯得很酷。


第二種就是我們今天還能見到的“民工大棉襖”了。這件衣服是真的好啊——

八大粒,雙排扣,軍綠色,復古味。結實耐用,保暖禦寒,生產成本也不高,裹起來是大衣,脫下來就是棉被,在那個年代,廣泛裝備軍警,此外,電影導演,工人、農民,都愛不釋手。

由這裡可見,軍大衣過去是一群掌握文化話語權的少數人的情懷,是多數勞苦大眾艱苦奮鬥賴以為生的生產工具,因為現實的需要,存在於某個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

其實GM軍隊一開始就沒學西方那套,從抗戰年間走過來,穿粗布棉襖草鞋,小米加步槍的軍隊打敗了老蔣穿得比模特還帥的那些將軍們,後來在北邊穿著大棉襖和美軍硬碰硬在南邊穿著65式在叢林裡攻城拔寨。打仗打的是運籌帷幄,將士用命,不是比你穿什麼洋氣。

在今天,我們已經擁有一支現代化軍隊和發達的後勤生產保障體系,以及先進的科技,冬裝、夏裝,作訓服、禮服、常服分類很清楚,而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裝備也不同——寒冷地區有更好的既能保暖禦寒又不影響戰術活動的棉衣,而炎熱地區根本就不需要多此一舉的大衣。

還是那一句話,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退出裝備了好,讓本不該擁有它的那些人不要亂顯擺,讓需要它的人能夠獲得更高級更好更及時的保障。

堅持優質原創,歡迎各位大佬多多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