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菜也能吃兩碗的吉林大米到哪裡好?看了才知道

“飯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飯不必用菜。”——清朝大吃貨袁枚如是說。

大米粒雖小,其能量可不容小覷,除了大米蘊含的營養價值之外,還蘊藏著巨大的幸福感。一碗簡單的白米飯,看似略顯寡淡,平淡無奇,但一碗上好的米飯,能夠獨立面對食客的挑剔,一碗下肚,“粒粒皆辛苦”瞬間化作每一次咀嚼的幸福和滿足。

沒菜也能吃兩碗的吉林大米到哪裡好?看了才知道

稻米,對中國人甚至亞洲人來說不可或缺。自帶治癒效果的大米,佔據全國 70% 以上人口主食的地位,幾乎全年 365 天不間斷。除了地方特色的小吃美食,稻米是南北方統一都無法割捨的美食。今天,小編帶你穿過七千年的歷史長河,認識一下藏在一粒米背後的知識點,尋回那份已經從大米身上遺失的清甜和米香。

沒菜也能吃兩碗的吉林大米到哪裡好?看了才知道

中國人吃米已經有 7000 多年了。據相關推測,遠古石器時代,在今日中國版圖的南方潮溼地帶,我們的祖先同鳥搶食,所搶之物是野生稻穀。

秋天稻穀成熟,先人們就去草原上尋找,由於穀粒成熟就脫落,往往只選擇結穗還未脫落且飽滿的稻穀回去。據聞那時的吃法便是採用「石烹法(石板烘烤)」。存放居住地,成熟的穀粒自然散落在地,年復一年的觀察,他們發現規律開始嘗試耕種,漸漸地,人工水稻的鼻祖誕生,同時意味野生世界步入農耕社會。

曾經,世界學者一致認為中國稻米是由印度傳入。直到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就是歷史課本里的那個)被我國考古人員發掘出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蹟後,才發現我國可能才是全球最早種稻的國家。

戰國前,人們還只是以“麻、黍、稷、麥、菽”為主,米飯還未出現。唐朝後,五穀名單中才出現了「稻」,並排在第一位,成為中國人的主食。

隨著耕種技術的迭代升級,江南地區曾成為了「天下糧倉」。如今,水稻種植已遍佈全國多個地區,東北、江南、嶺南算是代表性區域。

沒菜也能吃兩碗的吉林大米到哪裡好?看了才知道

目前我們日常中常見的米粒一般是:精白米、胚芽米和糙米,它們的營養價值排序是:糙米 > 胚芽米 > 精白米。

糙米=胚乳+胚芽+米糠

(即完整大米,營養全,但口感不討人)

胚芽米=胚乳+胚芽

精白米=胚乳

吉林大米為何獨得偏愛

上邊講了那麼多的大米歷史身世,也知道了中國人素愛吃白米飯,提到大米哪裡的好,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東北大米,那麼在東北大米中,為何如今人們更加偏愛吉林大米,即便是在素有“稻米之鄉”稱號的江浙地區,吉林大米也有很大的市場,這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只有兩個字:品質

同樣是粳米,吉林省生產的粳米很多人都說要比江浙一帶生產的大米好吃。這主要是由產地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的。吉林地區的水稻生長期長,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籽粒灌漿時間長而充分,糖分流失少,使得大米軟硬適口。再加上吉林省肥沃的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高,為稻米提供了充足的營養條件,氮肥使用量相對偏低一些,致使吉林大米的口感更佳。

沒菜也能吃兩碗的吉林大米到哪裡好?看了才知道

全源興農稻花香米,全程採用人工育苗、古法種植,外加稻田養鴨的方式來物理除蟲、除草。所以,更綠色更健康。

全年只賣當季新米,粒粒必出自五常,每兩個月現磨、更新一次庫存,所以大米更新鮮,保留了更高的營養價值。

全程可溯源,對稻花香米的種植、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實施24小時實時監控,健康有保障,品質看得見。

沒菜也能吃兩碗的吉林大米到哪裡好?看了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