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起源於中國?

中國,對許多人而言第一個影響:China,一個擁有遠古遠古歷史國度;也擁有燦爛文明;但,中國比她們想象之中還要遠古與文明;也許,我們人類文明起源就在哪裡? 遠古.神奇.智慧的中國... --Ganian

一、China與華夏的由來

傳說伏羲創造了八卦和四方體系,建立了中國第一王朝。伏羲稱“青帝”,“青”即China的開端。“中”為四方參照點,即圭表。既是地理方位的大地原點,也是授時依據。中國即授時圭表所在。

伏羲以“青”為號。青與東方同義表序位,在四象中排第一位,表第一王朝。此為China與華夏之源。漢語古音“n”與“ ng”有時不分,青又讀為秦(Chin或qin)。秦國及秦朝因源於秦地而得名。Chin加後綴元音a即為China,即漢語夏。華於夏為異音,華即是夏,夏即是華。夏音又讀為哈(Ha),直至今天,陝西方言,粵語等說上下的下發音哈,華音與ha相同通。巴是華的變音,巴古音“Fa”與華音近。

泰山,崑崙山,秦嶺本是一山。東嶽泰山是帝王封禪祭拜天地的地方,也即離天最近的地方。換言之即古人認為最高的山。也就是所謂“天柱”。《史記•封禪書》言伏羲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等。古帝王祭天當在自身統治範圍內,伏羲神農活動中心皆在西至天水,東至三門峽一帶。因此當時的泰山絕不會是山東境內的泰山,而只可能是半坡文化中心最高大的山脈——渭河與漢水之間的秦嶺。秦本意為青,東方意。秦嶺主峰古名太一山,《離騷九歌》稱東皇太一,太一星又為最高天神(史記天官書)名。則太一山即為大地中心;•封禪書》言伏羲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等。古帝王祭天當在自身統治範圍內,伏羲神農活動中心皆在西至天水,東至三門峽一帶。因此當時的泰山絕不會是山東境內的泰山,而只可能是半坡文化中心最高大的山脈——渭河與漢水之間的秦嶺。秦本意為青,東方意。秦嶺主峰古名太一山,《離騷九歌》稱東皇太一,太一星又為最高天神(史記天官書)名。則太一山即為大地中心。

秦嶺與崑崙 崑崙當為秦嶺異音詞。先說聲母,現代漢語聲母q古代可發音為k,如漆(Qi)讀為(Ki);恪(Que)讀為(Ke)。再說韻母。秦嶺今天普通話北方話讀為qinling,而在南方某些方言中“in”與“ ing”不分(如吳語),讀秦嶺為“QinLin”;孔子墓稱孔林,林即是陵異音。而“in”、“un”發音接近有時可互轉。普通話尋找的尋(Xun)在西安話發音為Xin(新);信(Xin)息由說成訊(Xun)息。綜上而言,秦嶺(QinLing)在古代可被讀為崑崙(KunLun)。崑崙是古人心目中最高最神聖的山,有“萬山之祖”、“龍山”等稱呼。崑崙山是天柱,大地中心,這與太一山是同義的。如上文所說,在伏羲、炎帝、黃帝時代中國人面對的最高山是秦嶺,因此當時崑崙即秦嶺。

二、古代文明的核心標誌

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標誌不是城市,文字青銅器,而是歷數體系(太陽曆,方位,進位制計數法)的創造和應用。

首先,歷數體系促進了古人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文化水平的進步。太陽曆的產生促進了農業生產力利用水平,在什麼時候種植比用什麼工具更重要。太陽曆的產生使古代先民準確掌握了農作物的最佳種植期。這一點遠比青銅器代替石器對農業生產力促進的作用大。在一特定區域,每種農作物的最佳種植期是以個較小時間段。在最佳種植期以外的時間段種植,單位面積農作物產量會大幅降低甚至絕收。曆法的應用可使遠古先民提高種植效率。

以太陽運動為參照的方位體系的確立極大擴大了古人的活動範圍,促進了廣大地域不同部落交往與聯合。東西南北的確定,理論上可是人類走遍全世界,在交通條件允許情況下。

數學比文字更能代表科技文化進步,進位制的創造和應用促進了古人計數與運算能力,使少數人管理成千上萬人成為可能。古今中外人口管理是分級進行的,依賴的工具是進位制數學體系。

其次,歷數體系的創造標誌一個前所未有的權力機構的產生,把人類帶入文明社會。曆法觀測需要長期不間斷進行,必須有專門機構和人員。標誌腦力勞動的分工。歷數體系表志強制性統一準則的產生,法律一詞原意就是曆法和與其相關的音律。稅賦和度量衡因此而產生。

曆法在古代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所壟斷,那麼從曆法從創造之時就被壟斷和神秘化,否則後來者是難以壟斷的,比如火的應用。也意味著授時權及相關權力最初就是世襲的,被少數人掌握的。

最後,授時權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權力,頒佈曆法和年號代表王朝地位,一直貫穿整個古代社會,改正朔,易服色,改元是新王朝或新帝王頭等大事。《春秋》對正朔不行於諸侯的諷刺;《史記》言“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漢書》以律曆志為十志之首,居禮樂之前。直至清代,“《南山集》案”就是因為戴名世使用了南明年號。

三、五行說的錯誤與四象體系復原

五行學說,由戰國後期齊國學者鄒衍倡導,以“五方”、“五行”、“五蟲”、“五色”、“五音”等相匹配的學說,傳說伏羲時代建立,被作為華夏文化的基石,覆蓋了天文,醫學,藝術政*治祖先祭祀等方方面面。此學說具體記載於《呂氏春秋 十二記》和《淮南子》及《黃帝內經》等古籍中。但是五行學並非戰國以前中國文化的原貌,是鄒衍等人對四象體系的誤解和篡改。整個過程持續上百年。

五行說的基礎是東南西北中五方。這也是其錯誤的根源。方的原意為直角。漢代伏羲女媧畫像石手手中所拿矩尺是也。平面正好可以分為四個直角,也即四方,不存在第五方。中只是一點。

《尚書堯典》只言“四方四嶽”,未有“五方五嶽”之說。甲骨文中也未有五方,只有四方。

考古發現,戰國以先古人以四方四色四靈相匹配,最典型的是曾侯乙墓漆箱天文圖。另外有虢國銅鏡等。戰國至漢代五行與四象並列,至漢代中葉,四象體系被取代。(詳見馮時《中國考古天文學》一書。)五味中辣味並非味覺,不可與四味並列。

綜上所述,五行學並非上古文化的原貌。四象才代表中國古代文化。四象體系如下:

四象體系建立:伏羲氏發現了直角與平面的數學關係,以四向為基礎,以四分發為數學依據,以事物在地理上的聯繫建立:四向為大地上的方向;四氣為四方四種氣候要素;四象為四方四種氣候現象;四色為四方地質特點顏色;四靈為鱗羽毛角四類動物代表;四味為四方植物特色味道。四髒為按氣候與人體功能相關性對內臟的劃分。

東方溼潤,多臺風;大海為青色;有鱗片的魚類及兩爬類分佈廣泛;植物果實酸味突出;以人體比附自然,自然界水源於東方,人體水分以胃吸收為主。心原指胃,俗語云蔥辣鼻子蒜辣心,胃痛說心口痛,心皆指胃。

南方炎熱,地表如火;土壤紅色(朱);鳥類喜暖,冬季遷於南方;苦味植物多分佈與南方;以人體比附自然,抵抗寒冷的高能量物質脂肪等由肝臟吸收轉化儲存。

西方乾燥,多沙塵;高山冰雪長年為白色;獅子為草原猛獸,陸地最大食肉動物;鹹味植物梭梭分佈在中國西部乾旱地區;以人體比附自然,水分散失以腎臟為主。

北方寒冷,多冰凍;黑土廣泛分佈,極夜時整天黑暗;角最發達的鹿以北方為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植物果實甜味佔優,西瓜即源於北方;以人體比附自然,人體熱量的散失除體表散失以外,以肺為主——通過呼吸。

四、伏羲、炎帝、有熊氏與考古文化對應關係

伏羲與軒轅為同一人(或世系),首創歷數體系,見第一王朝,自號青(秦)帝,青與秦古音相同,後人又稱為皇帝,皇者始祖之意。神農氏打敗青帝末世,建第二王朝,號炎帝或朱(周)帝,赤帝。有熊氏戰敗炎帝末世蚩尤,號陝(商)帝,陝古音與商同,商與黃古音相同,又稱黃帝。伏羲,神農,有熊合稱三皇,活動中心在以渭河流域及周邊部分地區。三皇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應象夏商兩代那樣不斷遷徙都邑。

1、皇帝伏羲開國秦嶺下

皇帝軒轅氏既是青帝伏羲而與黃帝有熊非一人(或世系)。其一,軒轅在金文寫作天黿,為龜蛙合體。在四象體系屬於龍類,或者就是龍的本體,龍特指伏羲。其二,周人以伏羲為文化祖先,周人又言出於天黿,則天轅既是伏羲。其三,黃帝的“黃”當為“皇”的通假而非“色尚黃”。皇帝即為初始帝王或第一位帝王,第一帝是且只能是青帝伏羲。“皇”字在《說文解字》中解說為“大也,從自,自,始也”。青帝的青本表示第一的意思,因為青在四色中排位第一。第四,《國語晉語》言黃帝炎帝是黃帝在先炎帝在後。第五,黃帝尚黃為五行學家的觀點與事實不符。按五德終始說,太昊伏羲氏繼天而王,為木德,色尚青;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色尚赤(朱);黃帝以土德王,色尚黃。在五行說提出以先,在四象體系中無黃*色的位置,天文四宮接替南宮朱雀的是西宮白虎。由此,代替炎帝而王的當為白帝。有熊氏的“熊”本與天黿相異而與虎同類,自應稱為白帝,而與天黿黃帝並非一人(或世系)。

青帝伏羲文明對應考古文化為半坡文化。第一,半坡文化房屋為方形和圓形兩種,在同時代考古文化中最為典型的反映“天圓地方”思想的數學基礎。第二,半坡文化三足器的消失反應了對稱思想建立,對稱是歷數體系的重要標誌。在當時考古文化中獨樹一幟。第三,半坡文化文物反應當時以掌握圓的六等分畫法和四等分畫法。如半坡遺址石環,彩陶盆紋飾,大地灣二期彩陶曲腹盆等。第四,半坡遺址石柱的樹立標誌當時已經觀測影子授時,石柱截面大體呈六邊形,與曆法用六做除數相同。第五,半坡文化極流行魚紋,在四象體系中魚為鱗蟲,與龍同類。魚或許就是最早的龍。而伏羲圖騰為龍。第六,半坡文化有大量葫蘆形彩陶器,據聞一多考證,盤古,伏羲為一人,本意為葫蘆。第七,半坡文化被廟底溝文化取代,廟底溝文化崇尚鳥紋和紅色,與炎帝相符,間接證明半坡文化是伏羲文明。

伏羲故都陳之所在在全國關於伏羲活動地傳說比較著名至少有甘肅天水,陝西寶雞,陝西驪山周邊,河南淮陽,河北新樂,山東曲阜,等六處。淮陽,新樂及曲阜在半坡文化分佈區之外,顯然只是後人紀念伏羲之地。兩千年來淮陽被認作伏羲故都源於《漢書

8226;地理志》對“伏羲都陳”的解釋。伏羲所都之陳當為秦,在渭河流域,非周代諸侯國陳國所在地。依考古資料,伏羲氏當興起於渭河下游,發展到整個關中及周邊廣大區域,即半坡文化分佈區,後來在炎帝文明——廟底溝文化緊逼之下逐步後撤至渭河上游寶雞天水地區,以至更偏西地區。馬家窖文化應為伏羲氏後裔,其彩陶紋飾變形蛙紋與“天黿”一致。《國語晉語》言黃帝以姬水成。姬水當為天水境內籍水。秦國得名於地名“秦”,其地在天水。秦源於伏羲氏。(注:秦通“青”)。

2、炎帝神農氏崛起晉西南

典籍記錄和神話傳說認為炎帝繼伏羲氏而立。炎帝故里據傳說有甘肅天水,陝西寶雞,湖北隨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等至少五處。炎帝繼伏羲而王,尚朱(赤),以鳥為圖騰。廟底溝文化彩陶紋以鳥紋抽象鳥紋代替魚紋,大型建築牆壁,地面塗紅色顏料,這正與炎帝文化特徵相符。說明廟底溝文化為炎帝文明。

考古發現,廟底溝文化發源於晉西南地區,則神農氏起源於晉西南無疑也。神農氏又稱烈山氏,厲山氏。厲山當指山西運城中條山。中條山古名歷山。《國語

8226;晉語》言“炎帝以姜水成”。此姜水當為寶雞汧水即今千河。姜同羌,羌與千古音同。2006年考古發現的秦家灘廟底溝文化遺址大型建築,地面塗紅色顏料,處於千河近旁,推算原面積約200平方米。或為炎帝初都之宮殿。

涿鹿之戰發生於華縣至靈寶間。靈寶西坡遺址為炎帝最後的都邑。蚩尤實為炎帝末世。西坡遺址F105,F106大型房址面積巨大並塗硃砂,當屬於炎帝都邑。F105 ,F106被人為毀壞,被塗白灰的F102,F104等覆壓。這正是尚白的有熊氏代替尚朱的炎帝最重要的標誌。

3、有熊氏源流

戰國秦漢間學者誤把黃帝的黃字理解為黃色,把軒轅與伏羲分為二人。又把軒轅氏當做第三王朝與有熊氏混為一談。依考古發現,有熊當稱為白帝,對映考古學半坡晚期文化。靈寶為陝原所在,陝當為有熊氏國號,陝通商,為西方之音。有熊氏崇尚白色,這是探索其起源的重要線索和依據。

在廟底溝文化晚期,已知最早採用白灰地面的是陝西白水下河遺址。下河遺址F1五邊形房址使用面積有300多平米,證明其地位較高。地面白色,當屬有熊氏所在。更早的五邊形房址發現於陝西彬縣水北遺址,這裡可能是有熊氏早期的活動中心。

慶陽西峰南佐遺址天水秦安大地灣遺址四期當為有熊氏不同時期都邑所在。

五、蘇美爾文明源於中國

西方文明的源頭是蘇美爾文明 ,蘇美爾文明受華夏文明影響而產生。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相同及相似點:第一,蘇美爾人用360,60,及10進位,與中國相同。第二,蘇美爾意思為黑頭,中國人自稱黎民(秦代改稱黔首),其意相同。第三,蘇美人所在地在《舊約全書》中稱為“shinar”,與夏音近。第四,蘇美爾人劃分黃道為十二星座,中國分黃道為十二宮。第五,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都有大洪水的傳說。蘇美爾文字與漢字同為象形文字。

蘇美爾文明源於中國的理由:

第一,360,60 ,10 進位制和黃道十二等分源於太陽曆的創造,而蘇美爾文明使用的是太陰曆!說明蘇美爾文明數學體系非其原創,而系外來傳入。中國曆法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由十二節點劃分為十二氣,構成標準太陽曆。八卦是曆法起源於中國的重要證據。考古發現證明,中國華夏文明由本地史前文化白家村文化發展而來,脈絡清楚;而蘇美爾人既不是印歐人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全球通史 1500年以前的世界》語。也就是說蘇美文明並非產生於當地。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華夏文明誕生地渭河流域及周邊地區降雨量大於現在,因降雨發生全流域持續性洪水很正常。兩河流域下游地區地處乾旱氣候區,沒有產生因持續降雨爆發長期大洪水的地理氣候依據,——當地洪水源於上游來水。

綜上所述,伏羲創立八卦,四象等古代文明直接或間接受華夏文明影響而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