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表哥私奔,與家庭決裂,一生四段感情,遺言讓人淚目,含恨而逝

“我所有的不幸就是因為我是個女人。” ——蕭紅

蕭紅一直記得這個場景:在炎熱的夏日,充滿生機的園子裡,她的祖父陪在她身邊,告訴她每種花叫什麼名字。蕭紅也記得自己的一生,怎樣叛逃了家庭,怎樣不得不回去,怎樣再次溜走,怎樣在北方闖蕩,怎樣在半個中國漂泊,怎樣在香港無奈地病死。蕭紅還記得她的男人們——在她正當年華時拋棄了她的,在她備受歲月摧殘時陪伴她的,影響極深

作為一個女人,蕭紅人生中的第一個難題並不是男人,而是求學。20世紀三十年代的東北是不興女子讀書的,女子長到十幾歲,最好也是唯一的歸宿就是嫁人。蕭紅在1930年是十九歲,她剛剛讀完初中,她的父親已經早早為她物色了一個好丈夫——軍閥子弟汪恩甲。按照父親的意思,蕭紅應該儘早與汪恩甲完婚,但蕭紅不同意,新文化運動的餘溫尚未褪去,有一點教養的女生都想變得更有教養,蕭紅也不例外。她提出要去北平念高中,毫無疑問,她的父親是不同意的。

與表哥私奔,與家庭決裂,一生四段感情,遺言讓人淚目,含恨而逝

蕭紅不畏懼她的父親,她可以逃走,但之後一個人在北平怎麼生活?這是她必須要面對的難題。正在她愁眉不展之際,陸哲舜適時地出現,幫她解決了這個問題。陸哲舜是蕭紅的表哥,表哥幫表妹天經地義,但陸哲舜不是出於親情,而是出於愛情。他愛慕著蕭紅,於是他提出兩人共同去北平求學,為了表示誠意,他甚至從政法大學退學,轉到了北平的中國大學。

蕭紅沒有理由不同意,她沒想太多,跟隨表哥去了北平。蕭紅初到北平時是快樂的,她的夢想得到了滿足。她住在旅店裡,能吃飽穿暖,最重要的,還能上學。這些都是一個男人給她的,這個男人聲稱愛她,雖然自己對他沒有什麼感覺。

但作為一個女人,還能要求什麼呢?

她應該看得更清楚一點。在北平逐漸寒冷起來的時候,蕭紅意識到,因為家裡不給他們寄生活費,他們沒有能力度過冬天。來自表哥的愛最終被證明是軟弱無力的,

這個人聲稱愛她,真的只是聲稱而已。

與表哥私奔,與家庭決裂,一生四段感情,遺言讓人淚目,含恨而逝

蕭紅灰溜溜地回了老家,一到家,就被父親軟禁在家中。在姑姑的幫助下,蕭紅逃走,隻身前往北平。蕭紅形單影隻,無依無靠,她求學的熱情在冰冷的現實面前逐漸消退。這時,她的未婚夫前來找她,希望蕭紅能和他回哈爾濱。蕭紅沒有選擇

回到哈爾濱之後,等待蕭紅的並不是婚姻,而是一紙解除婚約的訴狀。汪恩甲雖然對蕭紅疼愛有加,但在他的家人看來,蕭紅是一個恥辱,汪家萬不能和這樣的女子有牽連。蕭紅和汪恩甲的大哥對簿公堂,這是一場不會輸的官司,因為未婚夫和未婚妻和和睦睦,外人有什麼理由解除婚約。但蕭紅有勇氣,汪恩甲卻沒有,他不想和家庭決裂,承認是自己要解除婚約

與表哥私奔,與家庭決裂,一生四段感情,遺言讓人淚目,含恨而逝

蕭紅又成了孤單一人,她在哈爾濱街頭流浪,不知道前路在何方。背叛了她的未婚夫再次找上她,希望和她一起生活。蕭紅仍舊是沒有選擇。她和汪恩甲同居在哈爾濱的旅館裡,後來的結局再次證明,男人如果不能養活自己,還是不要隨便求愛。半年之後,在蕭紅身懷六甲之時,汪恩甲不辭而別,他們欠著旅館一大筆租金。

蕭紅被旅館老闆看住,不給錢就把她賣到妓院。無奈之下,蕭紅向《國際協報》編輯寫信求助,編輯派了一個人來幫助蕭紅,這個人就是蕭軍。蕭紅和蕭軍的名字看起來像兄妹,實際上是在兩人定情之後共同取的,寓意為“小小紅軍”。

蕭軍和之前的男人不同,蕭紅感受得到,這是一個值得她愛的男人。趁著松花江決堤之際,蕭軍幫助蕭紅從旅館逃出。此後,兩人廝守在一起,蕭軍仍舊是沒錢,但他和別的男人不同,不會因為生活困苦就拋棄蕭紅

兩個窮青年就這樣湊在一起過苦日子,生活的困苦激發了兩人的創作才能。1933年,二人合著的散文集《跋涉》在哈爾濱出版,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蕭紅在文壇有了一片立足之地,但因為《跋涉》中對日偽的描寫,她在東北卻不好再待下去了。

與表哥私奔,與家庭決裂,一生四段感情,遺言讓人淚目,含恨而逝

蕭紅蕭軍結伴來到上海,並且結識了他們共同的導師,魯迅。魯迅對蕭紅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魯迅逝世之前的那段時間,蕭紅經常去魯迅家裡拜訪他。也是魯迅幫助蕭紅出版了小說《生死場》,一舉奠定了蕭紅在文壇上的地位。

魯迅死後,蕭紅和蕭軍前往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在那裡,她結識了端木蕻良,一位東北作家。不久之後,因為日軍的抵達,蕭紅等人需要撤退,就是在這裡,蕭紅與蕭軍分道揚鑣,在短短的幾個月裡,蕭紅和端木蕻良定情。

蕭紅在和蕭軍同居六年之後,選擇分手。兩人的感情早有裂痕,蕭軍曾打過蕭紅是不爭的事實。在蕭軍的眼裡,蕭紅是被他拯救的女人,在他心裡的某個角落,他認為蕭紅應該對他感激涕零才是。這意味著蕭紅在蕭軍面前要表現得低人一等

,這是蕭紅不能容忍的,最終不得不和她親愛的“三郎”分手。

與表哥私奔,與家庭決裂,一生四段感情,遺言讓人淚目,含恨而逝

分手之後不久,蕭紅和端木蕻良結婚。這時的蕭紅對婚姻已經看得極其平淡,她心裡只想著有個男人在身邊,能算得上是個依靠。蕭紅又一次

失望了,在婚後的生活裡,端木蕻良不止一次地“拋棄”她,第一次是日軍轟炸武漢,端木蕻良早早地到了重慶,蕭紅卻只能混在逃難的人群之中,輾轉多地才到了江津,在江津,蕭紅生下一子,是她和蕭軍的孩子,孩子不久後即夭折。第二次是在香港,蕭紅病重,日本人卻即將佔領香港。她的丈夫又消失不見了,在她身邊的只有友人駱賓基。

日軍佔領香港的隔天,蕭紅去世,死前,蕭紅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

蕭紅是一個沒有家的女人。終其一生,她想找到一個歸宿,她想找到一個男人,一個能把身心都交給他的男人。童年時在園子裡,在祖父身邊,她可以肆無忌憚,大聲歡笑。長大後,她希望還能有這麼一個園子,還能有這麼一個人,讓她無憂無慮,自在地寫作。

這行不通了,人一長大就遠離了童話。詩一樣的園子,隨著祖父的離去,隨著童年的遠去,永遠地封存在記憶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