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中國央行很可能是全球首個推數字貨幣的央行

黃奇帆:中國央行很可能是全球首個推數字貨幣的央行

數字貨幣又一次成為時下的熱點。

10月28日,在首屆“2019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對於DCEP(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有五六年,趨於成熟,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他稱,在數字時代,有部分企業試圖通過發行比特幣、Libra挑戰主權貨幣,這種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貨幣脫離了主權信用,發行基礎無法保證,幣值無法穩定,難以真正形成社會財富。他說,“我不相信Libra會成功。對主權國家來講,最好的踐行貨幣國家發行權的辦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銀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

而在全球央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過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還要制定一種新的規則,使得數字貨幣能夠與主權的信用相掛鉤,與國家GDP、財政收入、黃金儲備建立適當的比例關係,通過某種機制,遏制濫發貨幣的局面。

目前我國央行研究的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據黃奇帆介紹,DCEP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DCEP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DCEP的意義在於它不是現有貨幣的數字化,而是M0(流通中現金)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DCEP可以實現貨幣創造、記賬、流動等數據的實時採集,為貨幣的投放、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

除了貨幣發行方面的變化外,隨著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逐步滲透,個人跨境轉賬的底層技術實現方式也開始被改寫。黃奇帆稱,過去,個人跨境轉賬需要跨越支付機構、銀行和國際間結算網絡,整個過程由於串行處理而效率低下。而現在,區塊鏈技術可以作為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接口技術。跨境匯款中的多方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匯款報文傳遞給各參與方,從而實現多方協同信息處理,將原本機構間的串行處理並行化,提高信息傳遞及處理效率。

在此背景下,黃奇帆認為,“依託技術更新緩慢、安全性難以保證的SWIFT和CHIPS系統是沒有前途的。”在大數據平臺、區塊鏈技術的驅動之下,構建形成一個新的清算結算網絡已經成為當前許多國家的共識。

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體維護、可靠數據庫、公開透明五大特徵,在清結算方面有著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優勢。目前全球已有24個國家政府投入並建設分佈式記賬系統,超過90個跨國企業加入到不同的區塊鏈聯盟中。

黃奇帆提到,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國正在研究建設類似SWIFT的國際加密貨幣支付網絡來取代SWIFT,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和區塊鏈平臺正在通過區塊鏈試水跨境支付,用實際行動繞開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體系。

整體而言,當今,技術革新和數字化經濟的全面興起,讓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轉變成驅動金融變革的中堅力量。數字化的五全基因與金融業不斷碰撞融合,不僅改變了個人間、企業間、國家間的清結算方式及主權貨幣發行機制,還大幅提升了產業鏈運營效率,帶來了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黃奇帆總結道,“展望未來,量化投資和智能投顧、人工智能定價和理賠核算、金融雲服務、區塊鏈存證等新金融業態正不斷進化,將引領金融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