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今天,是第十二屆中國金鐘獎在成都落幕的日子。在為期10天的金鐘獎活動中,有超過40場音樂主題演出和戶外音樂活動在成都上演。

這場音樂盛會,是成都建設“國際音樂之都”路上的一次狂歡。當然,狂歡不止於此,未來三年,金鐘獎都會在成都舉行。

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成都金鐘獎活動演奏現場

這兩年,成都向全世界昭示著建設“國際音樂之都”的決心,各種支持音樂發展的規劃出爐,世界首個“音樂之都”博洛尼亞成為成都第100座友好城市,古典歌劇《圖蘭朵》在成都首演,各大演藝場館相繼亮相……

縱觀國際,在近年來的城市轉型發展中,音樂的作用不可忽視。從歐洲到北美再到拉美,音樂商業在城市GDP中佔據的比例日益增長,成為了最吸睛的經濟引擎。

成都也在借音樂產業,企圖在全球人們的腦海中,創造另一種屬於自己的“存在感”。

但是,這充滿了自我挑戰。儘管成都音樂喜事一件接著一件,成都建設國際音樂之都這條路,卻是道阻且長。

50+,成都場館數量還太少

五糧液成都金融城演藝中心、成都露天音樂公園、成都城市音樂廳、四川大劇院等相繼建成,城南文化藝術中心、梵木國際藝術中心、成都大劇院等項目加緊規劃建設……

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成都城市音樂廳

雖然這兩年成都劇院場館建設增容明顯,但要想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的音樂設施還有一道長長的坡要爬。

畢竟,成都人均擁有劇場數量還遠不及紐約、巴黎、倫敦等都市。

據統計,成都2018年常駐人口1633萬,全市大中小型各類專業演藝載體(音樂廳、劇場等)達55個(市域內已建成大中型演藝場所37個),在建及擬建演藝設施達24個。紐約常駐人口853萬,劇場多達643個;倫敦人口接近979萬,劇場241個;只有常駐人口248萬的巴黎,也有劇場353個;拿近了說,成都的場館離上海且還有幾倍之差,上海常駐人口2423.78萬,劇場有152個。

劇院是一個城市的標誌,也是時代文化的一個標杆。一個擁有健康良性文化產業的城市必定擁有分佈廣泛、規格多樣、設施齊全的劇院。

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四川大劇院

所以,比較下來,成都在載體和基地方面還處於缺乏狀態。而劇場配置的缺失,也導致了優秀劇目無法引進。比如在四川大劇院亮相之前,成都就從來沒有演出一部原版歌劇。

但成都也在努力彌補這種缺失。《成都市建設國際音樂之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便指出,將力爭到2020年,全市具有一定規模的大中型音樂演藝場所(音樂廳、劇場)超過40個,形成一批國際化的音樂演藝設施,滿足城市音樂演藝市場需要。

藝術亟待與商業共贏

我們能感受到成都城市音樂生活空間正在快速拓展,但同時,建設完成的場館也面臨許多挑戰,比如盈利。

雖然說,對於文化設施的考量,社會效益遠大於經濟效益。一座城市要想成為音樂之都,就不能把經濟數據這些放在第一位,通過音樂基礎設施的打造,逐漸讓音樂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才是關鍵。

但是,讓藝術與商業共贏,是誰也不忍拒絕的。

從數據上看,成都在建設國際音樂之都的道路上漸入佳境。近三年,成都音樂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0%,2018年實現音樂產業產值397.86億元,同比增長21.69%;2019年1-8月達319.4億元,同比增長22.1%,預計2019年全年將突破470億元。

去年,羅大佑、五月天、Jessie J、張學友等國內外著名歌手在蓉舉辦個人演唱會160餘場次;成都全年舉辦西部音樂節、草莓音樂節、國際熊貓音樂節等各類音樂節會1640餘場,實現音樂演藝票房近5億元。

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拉開來看,其實並不樂觀。據《2018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去年上海年演出場次超過3萬場,觀眾人次逾1600萬,演出收入達18億元。

成都的上升空間很足。

據悉,在成都的友好城市博洛尼亞古城區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感受到音樂的元素,博洛尼亞居民參加各類音樂會就如同家常便飯一般。但在成都,這樣的氛圍明顯還不夠。

成都某演藝場館運營方則告訴產爺,去年館內舉辦了演唱會等演藝活動近80場次,但完全屬於虧損狀態。原因很多,一方面因為不是產權所有方,所以需要給所有方提供場地租金,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收益大部分還是來自於租賃,演唱會等活動一般又安排在週末,工作日就出現了很多空檔。

城市演藝的發展,不僅是劇場數量,還有演出市場自身需要拓展,以及功能、質量、形態、目標等一系列問題。

所以,在建設文化基礎設施的同時,注重音樂素養及氛圍的培育,打開劇場的社交屬性、展開更多樣的運營十分重要。

在今天,僅僅作為單一演出功能的劇場、音樂廳等演藝場所,已經不適應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了。

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紐約百老匯

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等世界一流的演藝聚集區,都不是單一的劇場群,而是覆蓋了美術館、酒店、餐館、書店、咖啡店、酒吧等各色文化、商業和娛樂設施的綜合體。

如果一個劇場及劇場周邊具有豐富的社交場景,有足夠內容吸引市民和遊客,那麼市民、遊客和觀眾肯定也會更樂意到這兒來聚集、消費。

音樂產業的千億目標與格局

成都提出,到2020年,音樂產業年產值達到500億元,2025年,達到1000億元,成為領先全國的音樂生產地、樂器及音樂設施設備集散地、版權交易地、演出聚集地。

近年來,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成都對於國際音樂之都的認真與努力,千億目標對於成都來說也並不難。

2016年8月,成都率先在全國出臺《關於支持音樂產業發展的意見》,為音樂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2017年9月20日,全國首個專門支持音樂產業的基金——成都音樂文化產業基金在蓉設立,資金為50億元;去年,成都新引進音樂產業項目達39個,投資額達163.59億元,新引進音樂企業達103家。

成都市政府也先後通過政府補貼、場館建設、劇目扶持等舉措擴大市場容量,豐富演出品類,拉動消費增長。

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成都音樂大道啟幕

去年10月初,成都市政府宣佈投入490餘萬元啟動“天府戲劇”節惠民項目,市民通過該惠民項目在大麥網購票可以享受票價2折(每張票最高減80元)的政府補貼。

有報告顯示,此類扶持政策極大的帶動了兒童劇、話劇和音樂劇市場的消費增長。2018年成都地區兒童劇演出1355場次,佔到總演出場次的58%,票房收入1500萬元,佔總收入27%。

此外,在音樂教育方面,成都範圍以四川音樂學院等為代表的音樂藝術院校或設有音樂藝術專業學院達13所,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在校音樂藝術人才近4萬人,全市各類音樂工作室和音樂藝術培訓機構分別突破1000和2000個,趙季平、付林、許曉峰、李宇春、譚維維等知名音樂人在蓉設立工作室。

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四川音樂學院

這些都為音樂市場培養了大批潛在消費者和從業者。

而劇場的運營管理方式成都也在升級。越來越多的劇場開始擺脫僅靠場地出租維持收入的管理模式,採用科學化的管理和精細化的運營。

比如五糧液成都金融城演藝中心是一座集綜合演藝、藝術展示、時尚娛樂、體育賽事為一體的現代化演藝場館;四川大劇院形成一個集文化展演、文創孵化、藝術人才培訓、影音傳媒發佈於一體的多功能藝術中心。

不少場館還創作並推出自制劇,從產業鏈下游向上遊轉移,提高劇場的內容生產能力,打造劇院品牌。

成為國際音樂之都,成都最缺的是這幾樣

此外,國外的劇院,比如看歌舞音樂劇,都有包廂,這樣能夠提升整個場館的檔次,包括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其80%的收入皆來自於贊助和包廂。五糧液成都金融城演藝中心在打造時也專門打造了34個VIP包間及VIP休息廊。

而從成都音樂產業佈局來講,根據《成都市建設國際音樂之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成都城市核心區域也將形成以下格局:

東部將以東郊記憶音樂公園、梵木創藝區、蔚然花海、城東文化活動中心等為重點,重點發展現場音樂和音樂休閒;

南部將依託成都演藝中心、天府雲端音樂廳、交子 (城南)藝術中心等演藝設施建設和咪咕音樂、酷狗音樂為核心的數字音樂生態園區,重點發展高端音樂演出和數字音樂;

西部將依託少城視井文創園、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金沙演藝綜合體和藝術院校,重點發展傳統音樂演藝和音樂培訓;

北部將依託四川音樂學院(新都校區周邊)、鳳凰山露天音樂廣場、保利198音樂公園、天府戲曲園等,重點發展原創音樂孵化和戶外音樂演出;

中部將依託四川大劇院、成都城市音樂廳、音樂坊和現有音樂演藝場館,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九眼橋 “酒吧一條街”等,重點發展音樂演藝、音樂教育以及音樂出版、樂器和音樂設施設備等專業市場。

政府層面出臺政策扶持,並詳細規劃了產業空間佈局,企業則展現出了對於市場空間的探索與拓展,居民的音樂素養以及文化消費熱情也在不斷提升……所以,儘管成都與國際音樂之都之間還有不可忽視的距離,但在各方的努力建設下,也並非遙不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