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反恐 巴格達迪之死:“高調”宣傳難掩“低調”現實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賣了一晚上關子後於27日上午宣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高頭目巴格達迪26日在美軍方發動的一次襲擊中自殺身亡。

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高調宣佈巴格達迪死訊,是要宣揚政績,回應國內外批評,為其中東戰略“背書”,為競選連任積累政治資本。儘管巴格達迪之死對“伊斯蘭國”是一次沉重打擊,但並不足以摧毀該組織,也無法從根本上改善地區反恐形勢。

意在宣揚政績

特朗普此次宣佈巴格達迪死訊時,先是於前一天晚上通過社交媒體發佈消息,稱“剛剛發生了一件大事”,然後又通過白宮宣佈第二天上午將發佈“重要聲明”,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問題專家孫成昊評論說,此次特朗普在發佈消息時採取了一貫高調的預告、發酵、發佈、再發酵的宣傳模式,足以證明他想將此事當成自己的執政亮點,爭取更多關注。

美國將於明年舉行總統選舉,但謀求連任的特朗普近期在國內面臨較大壓力,不僅因“電話門”事件受到彈劾調查,還因從敘利亞北部撤出美軍為土耳其進軍這一地區打擊美國反恐盟友敘庫爾德武裝“開綠燈”受到批評。敘庫爾德武裝批評此舉是背信棄義,美國共和黨人及國內輿論也視此舉為不顧美國在中東戰略利益的表現。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包澄章指出,特朗普政府公佈巴格達迪死訊恰巧是在美國從敘利亞撤軍後不久,目的是通過展示“標誌性反恐成果”來回應各方批評,挽回因撤軍行動而喪失的顏面。

特朗普主張“美國優先”,一直認為美國在海外駐軍負擔過重,在中東政策上謀求從反恐戰爭中抽身。此前不少分析都指出,特朗普政府從敘利亞北部撤軍的一個重要動機就是“甩包袱”。

國際問題專家、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馬曉霖表示,特朗普抓住此次巴格達迪死亡之機高調宣佈這一反恐重要勝利,意在為他進一步從中東收縮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而對特朗普競選來說,這一反恐政績毫無疑問也是加分項。

孫成昊也認為,特朗普希望借巴格達迪死亡的消息在形式上為美國的“反恐”畫上階段性句號,將美國從反恐的“前排主力”後撤為“後排指揮”。

反恐實效有限

巴格達迪是“伊斯蘭國”的精神領袖和靈魂人物。此前曾多次傳出過他的死訊,但並未獲得證實。不過這次他的死訊由美國總統親口宣佈,可信度理應較高。

伊拉克政治分析人士納齊姆·朱布里指出,巴格達迪的身亡將進一步打擊“伊斯蘭國”殘餘武裝的士氣,有利於瓦解該組織的領導框架和組織結構。馬曉霖則認為,巴格達迪之死會極大削弱“伊斯蘭國”的凝聚力和內部團結,可能引發圍繞將來誰來接管該組織的分化和內鬥。

不過,專家們也普遍認為,巴格達迪之死這一打擊並不足以導致“伊斯蘭國”完全覆滅,更不可能消滅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

曾擔任白宮反恐事務負責人的賈韋德·阿里表示,巴格達迪死亡對“伊斯蘭國”來說或許確實是一個巨大打擊,但這並不意味著該組織遭遇“戰略性失敗”,有如“基地”組織頭目本·拉丹被打死後“基地”組織依然沒有銷聲匿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問題專家李偉認為,巴格達迪死後,“伊斯蘭國”對世界各地分支的控制力未來可能減弱,各分支組織將更加自主化、本土化。國際恐怖主義近年來呈現“化整為零”之勢,受“伊斯蘭國”影響的歐洲極端分子迴流也將對其來源國造成威脅,短期內可能發生“報復性”的恐怖襲擊。

包澄章指出,巴格達迪雖然已死,但中東地區滋生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土壤依然還在。地區國家缺乏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環境,而地區普遍存在的“以對抗求安全”的思維定式以及對外部力量的安全依賴則進一步加大了地區國家形成安全共識的困難。地區反恐淪為域內外力量用以開展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反恐陣營化,反恐目標與手段錯位,反恐標準各異甚至存在雙重標準。這些都導致地區反恐治標而不治本。(參與記者:劉陽、劉品然、藺妍、蔣潔、程帥朋、張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