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內陸無海?雲南第一個笑了。這裡不僅有海,而且很出名,它就是洱海。大理才村碼頭,欣賞海景的遊客常年不斷,1位180元的遊輪亦運營不止。可是,有誰留意到,在這洱海邊的旅遊勝地,傳承數百年的民俗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悠久的漁耕傳統,形成了大理洱海沿岸獨特的民俗節日-耍海會,傳承了數百年。耍海會以才村最為熱鬧。每逢農曆8月初8,隸屬才村村委會的龍鳳村,洱水神祠就人山人海,當地白族人民開始歡慶自己獨特的民俗節日。
才村“耍海會”是為了紀念古代白族英雄段赤誠,源起於唐南詔時期。傳說當時洱海有巨蟒(黑龍)禍殃一方,段赤誠毅然入海為民除害,人蟒俱亡。白族人民感念其捨身為民的義舉,從此立祠崇祀。元代,段公更是被敕封為洱海龍王。
傳說英雄段赤誠捨身除害的那一天,農曆8月初8逐漸成為當地敬拜龍王祭祀洱海的民俗節日“耍海會”。會期當天,周邊白族村民成千上萬,紛擁而至。耍海會的熱鬧場面在明代史料中即有明確記載。
民俗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洱海,孕育了燦爛的白族文化,她被當地視作母親湖。世代依洱海而居的白族人民,“耍海會”寄託了他們對洱海的敬愛,反映了先民改造自然和諧共處的民族傳統。至今,敬拜祭祀的儀式依然古樸。
祈晴禱雨求福消災,純樸的白族村民有困難就向洱海母親傾訴,有喜事也和洱海母親分享,洱水神祠裡總是香火不斷。“耍海會”上,隨處可見年老的阿婆,唸誦著古老的經文,虔敬地向龍王和洱海祈佑。
“耍海會”不僅是白族人民表達對洱海敬意的民俗,更是維繫村際和諧的重要節日。會期上,沿海各村村民其樂融融,熱鬧祥和。然而,這個傳承數百年的民俗節日,據當地人說已經變了太多,沒有以前熱鬧了。
正在祠堂幫忙的本村老伯介紹說:“耍海會耍海會,以前好多好多的船會下海比賽,你想是多熱鬧多傳統?後來為了保護洱海,都好幾年沒船下海了。”
百舸爭流,花船競渡。這個熱鬧的“耍海會”重要環節,源自於先民爭相入海打撈除蟒英雄段赤誠屍身的傳說,充滿著對民族英雄的世代敬意。但是,為了保護洱海,才村“耍海會”中斷了這一傳統。漁港堤岸已停舟閒置多年。
保護洱海力度加強的這幾年,沿海鄉村從日常生活勞作到傳統民俗活動,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全面禁漁無船下海,才村原先的漁業生產已向其他產業轉型,以海為主題的“耍海會”現也成為不折不扣的陸上活動。
雖然現已無船耍海,雖然再也不能隨意入海親近母親湖,但為了保護洱海,白族村民就在岸上堅守著自己的民俗傳統。敬拜祭祀後,村民們紛紛放生泥鰍,充滿了對洱海的宗教崇敬又暗含著讓洱海有序發展,與之和諧共處的樸素理念。
鄰洱海世代生息的白族村民,他們對洱海難以割捨的眷戀,又有多少遊客能夠了解?“耍海會”結束了,還有村民坐在停滿閒置小船的漁港邊久久不肯離去。他們也許在盼望,自己的小船能早日和現在的遊輪一樣,自由遊弋在母親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