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桑巴熱舞,足球王國,這是人們對南美洲特大國家巴西的第一印象。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讓世界各國重新認識了這個熱帶雨林密佈的神奇國家。巴西是南美洲絕對的大哥大,領土面積達851.49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囊括了南美洲的半壁江山。為什麼巴西會如此之大?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巴西版圖

01 教皇手中一條線

隨著新航路開闢的浪潮從伊比利亞半島掀起,西班牙與葡萄牙最早開始了瓜分世界的宏偉計劃。西班牙希望獨吞西方的新大陸,而葡萄牙則認為新世界應該有葡萄牙的一杯羹。你爭我奪之下,1494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實行仲裁,兩國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同意在佛得角以西370裡格處劃界,史稱"教皇子午線"。線東新"發現"的土地屬於葡萄牙,線西劃歸西班牙。於是,葡萄牙依靠這條分割線從美洲大陸上搶得了一個完美的"臀部",後來的葡屬巴西便由此而來。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不過,直到6年後的,葡萄牙的探險者佩德羅·卡布拉爾才第一次來到這個想象中的版圖,並將巴西命名為"真十字地",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在這片無主之地建立天主基督的統治。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佩德羅•卡布拉爾

02 葡萄牙的"紅木"領地

16世紀是葡萄牙在東方航線上瘋狂擴張的時代,東非海岸、波斯灣、印度半島外加東南亞香料群島,前往東方的航線上佈滿了葡萄牙人的商船隊與貨棧商卡。賺的盆滿缽滿的葡萄牙王室剛開始並沒有對這片土地抱有太大期望。葡萄牙殖民者的早期掠奪是從砍伐巴西紅木開始的,"紅木"(Brasil)一詞逐漸代替了之前"聖十字地",成為巴西國名,並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譯為"巴西"。大量的紅木砍伐不僅給前來的葡萄牙人留出了充足的居住地,還讓他們見識到了這片土地的肥沃,充足的水熱條件讓農作物的快速生長遊刃有餘,尤其是甘蔗的引進,讓習慣了商貿的葡萄牙人體驗到了當農場主的濃厚興趣。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巴西紅木

16世紀末、17世紀初,體會到種植園主樂趣的葡萄牙人將巴西海岸上的據點連成一片,並在葡萄牙國王的分封許諾下成為了專屬的總督區。在蔗糖與可可的生產力驅動下,他們驅逐了登陸里約的法蘭西人,建立了後世的里約熱內盧,又在17世紀中期逆襲了海上馬車伕荷蘭,捍衛了自己在巴西的獨尊利益。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葡萄牙殖民巴西

03 向高原與雨林進發

戰勝了諸多強大敵手之後,葡萄牙人發現自己真正擁有的大面積領地其實僅有巴西一隅而已,其他的商路與據點早已被英國與荷蘭等新興商業大國瓜分完畢。因此,葡萄牙人可以也必須向巴西的內陸進軍,廣開財路,不僅要尋找新的墾殖資源,更是為了尋找內地的金礦銀礦。總之,為了狹小葡萄牙的後續發展,巴西這個小後院必須做大做強。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早期的葡萄牙殖民地分佈

從公元17世紀後期開始,也就是清王朝剛剛入駐中原的順治、康熙時期,大量由官方與民間組織的拓荒者團體(商人、士兵、農場主、工匠與傳教士等等)紛紛深入巴西內陸地區進行探礦與開墾。尤其是1693年之後,由於聖保羅的一支探險隊在內地的特雷普伊發現了巨大的黃金礦藏,瘋狂的探險隊數以萬計的進入了巴西高原與亞馬遜雨林的深處,為了尋求鉅額寶藏而一往無前的探險。這些人的探險精神將那些本來相互獨立的地理板塊相互連接起來,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自然環境障礙,讓今天巴西的版圖呈現出難以想象的多元化融合面貌。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亞馬遜熱帶雨林

在經歷了大約一個世紀的瘋狂擴張之後,葡萄牙人佔領了今天巴西版圖中除了北部少部分地區的龐大領地。1750年,已經奔向現代國家雛形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在馬德里簽訂了《馬德里條約》,正式確認了葡萄牙在巴西廣大範圍內的合法權益。到19世紀之後,葡屬巴西的西部劃定在安第斯山脈附近,北部的擴張勢頭則在穿越熱帶雨林後被遏制在了海岸平原之前,南部則被作為西班牙文化屬地的巴拉圭、烏拉圭與阿根廷遏制在拉普拉塔河畔。至此,巴西的疆域基本奠定。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1754年的南美

今天的巴西如此龐大,一要歸功於葡萄牙航海家對東部海岸的率先佔領與堅守,為後來進一步擴張建立了前進基地,二則得利於後期葡萄牙商人與傳教士集團的探險與傳教精神,他們不畏艱險的功利主義精神最終為巴西的誕生創造了前提。

穿越亞馬遜:葡萄牙—巴西如何能征服南美洲的半壁江山?

圖/葡萄牙航海家的探險圖

參考文獻:1. 周世秀主編,巴西曆史與現代化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

2. 吳洪英著,巴西現代化進程透視:歷史與現實,時事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