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最近一部由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正式上映,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女主人公陳念在高三階段受班級3位霸王花欺凌的故事。片中的陳念成績良好,可不幸的是被身欠高利貸的母親所拖累,母親的東躲西藏不在家中註定了她從小就要學會自我堅強,靠不了父母,對她來說唯一改變現狀的辦法就是通過高考,考上理想的學校來逃離。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可就是這樣一位一心只想改變命運的女孩卻苦受校園欺凌,弱小使她沒辦法應對。這時幸運地是男主角及時出現了,作為保護者的身份,相互取暖、陪伴著她直到高考結束。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可誰也沒有想到,在一次霸王花主動來找女主議和時,一番激烈的對話中,女主失手將其推下階梯以致死亡。就這樣,一個乾乾淨淨的小姑娘手上沾滿了鮮血,受欺凌的人最終變成了被法律制裁的人。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這個世界從未善良,沒有人會看到你所經受的,大多數人只看得到結果而已。為什麼一群高中生會產生如此的心理扭曲,對同學進行殘劣摧殘,想必也只能夠是缺失什麼吧?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影片在女主角陳念反擊後的一幕後—報警通知警察局,警察對霸王花三人組進行了審問,其三人都凸顯了尤為嚴重的家庭不和諧。為首的霸王花魏萊家教嚴格,若犯錯家中父母以冷戰形式不予理睬,時間甚至可達半年。而另兩人家境複雜,父母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孩子施之暴打。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家庭的冷漠以及家庭的施暴,這兩方面嚴重地影響了正常孩子的心理發展。冷漠使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邊界越來越遠,讓孩子覺得我是不受愛護的家庭成員,心中的積怨和渴望被愛做出了異常舉動,可能就為引起父母的關心。而施暴則是更為直接,長期地被虐使得她們覺得這個世界不能只有我經受這些,殘暴對於她們已經很為平常,從而找到別人就為洩自己心中的憤怒。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可好好的未成年孩子,為何會變成這樣?一樣的學校教育,那麼追究到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乏!

近年來,“家庭暴力”這個令人作嘔的詞語屢屢出現在公眾的視線裡,它已與“變態”、“冷血”、“殘酷”這樣的詞語劃上等號。它已經越來越虐著我們的心,深深地觸動著我們的道德底線。而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家暴常常凌駕於未成年人身上,未成年人竟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在我們生活中也存在著更為殘忍的案例:

8月15日上午7點50分,廣元寶輪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到報警稱:“在寶輪鎮清江河邊有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在河邊行走。”警察趕到現場後看到一個10歲左右的小女孩坐在河邊的一個小亭子上,她的右臉有一道10釐米長的印痕,脖子、頸部、耳朵邊還有燒傷和抓痕。據利州區人民醫院院長高劍川介紹,經檢查,小女孩的左手第5掌骨、右手第四五掌骨骨折,局部可見不同程度骨伽形成。右尺骨鷹後緣、左股骨上段外側緣局部層狀高密度影,有骨膜反應。

據她交待,她身上的傷是被後媽打傷,後媽曾把她雙手按入滾燙水盆中,手上的皮都被燙掉,有時候還拿鐵質晾衣杆打她,之後不給飯吃。因為家庭小事,她多次遭到後媽楊某用鐵棍暴打,屁股被打烏,造成全身多處骨折和嚴重的軟組織挫傷,麗麗說等身體好了,不想再和爸爸繼母住在一起,希望能和自己的親生媽媽、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據瞭解,家庭關係不和諧、生活壓力大、家庭功能不健全都會激化矛盾。矛盾一旦被激化,父母此時往往不會將孩子當做平等對待的對象,而是將其當成出氣筒、洩憤目標或報復工具。”單親、繼親家庭和流動、留守兒童更容易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同時,也會令孩子產生不良的性格特徵。如性格怯懦的孩子經常捱打,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猥瑣、膽小怕事的性格等等,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此外,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他們是年少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權威性越強,孩子模仿得越起勁。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打罵,就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為,學會粗暴、打鬥、殘酷,並照父母的這種示範來攻擊別人。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心理學上,一般會使用虐待兒童來定義。現也有四種更為中性的詞彙——“兒童不良對待”來對待。四種“不良對待“包括:”身體虐待“、”忽視兒童“、”性侵犯“以及”精神虐待“。

像上述的影片和案例中的兩種家庭行為就是典型的”身體虐待“和”忽視兒童“。

家庭中對於孩子的暴力,之所以被叫做暴力是因為這對於孩子有各種不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

1.犯錯後羞恥感低

2提高反社會傾向

3.長期父母情緒失控的展示。

4.低自尊、低自我認可。

5.敵意的高度喚起(雖然也可以高度喚起道德覺醒。)

以上這些內容往往還會伴隨一些諸如:

1.物質依賴(菸酒藥)

2.容易加入帶有反社會,反成人性質的青年團體(幫派)

3.低收入(低於平均收入)

4.低學歷

5.低保障(生理,心理風險高) 的環境和原因。導致暴力的頻繁發生。而反過來,暴力又進一步造就這樣的環境和原因。

那父母們可能會問,適當的進行體罰和暴力懲戒可以嗎?

回答是可以的,但要懂得分寸,在經過適當懲罰後一定要記住口頭教育,並且要記住說話的語氣和方式方法。

像前一陣子電梯男孩在出電梯前將20層樓的電梯按鈕全部按亮,卻遭到母親的殘酷地拳打腳踢,先不說男孩的行為還沒達到施以如此虐型的程度,作為一個正常的父母都不會對孩子下如此重手。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對待孩子的不當行為,我相信家長比較困擾的是:如果好好和孩子說,孩子不聽怎麼辦?

我覺得,讓孩子學習與遵守規則是必須的,但是,這個最終的手段不是暴力,而是違背規則的行為終止。

1.孩子的發展程度

孩子的思想人格發展程度不同。有些事情或者內容在生物性上達不到,這需要成人把關。科學的學習關於孩子的成長階段的知識是做到這一點的重要關鍵。像例子中的父母對於這一點可以說處於一種樸素自發的認識中。導致孩子已經遠遠過了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的階段了,還沒有意識到需要為他人著想。這都是缺乏科學認知而導致的自發性的理解和行為。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2.作為家長的示範與人格展示

家長首先應該是個良好的行為與人格。就像我回答中常提到的。不是你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你日常都怎麼做的。這就像一道無形的模子,會時時刻刻塑造著孩子的思維和行為。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3.明確規則和執行效率

家長比較常見的就是隨意立規則,沒有前後仔細的考量,往往給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內容。這使得孩子無規律可循。或者就是在執行的時候很隨意。這都會導致孩子放棄去遵守父母指定的規則。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4.寬容

正常的孩子學會一樣事情,犯錯的次數都會超過三次以上。並且在時隔一段時間之後再犯。 所以,那種"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同樣的錯誤不要犯兩次”這種話別對孩子說。這隻能表示,父母對於孩子的正常的發展模式的無知。同樣,這樣也達不到他們想要孩子達到的效果的。家長所需做的就是耐心、寬容和不斷地重複強調事情可能會發生的他們不能夠承受的結果。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暴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施暴者在實施行為時得到了內心空虛的滿足,這已經是心理發展扭曲的症狀。家長所需做的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瞭解和把正方向,自己的孩子做出暴力行為,不僅對他(她)自身有害,對於整個家庭也是心痛的事情,一定要慎重對待。

《少年的你》到底是為展現校園欺凌黑暗面?還是當代父母的失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