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小區裡,3個年齡相當的小男孩決定一起玩“吃雞”遊戲,一人拿一把玩具槍,在小花園裡亂跑射擊的那種。3個人分成2個組,只能是2打1,2個比較熟悉的孩子掌握了主動權,他倆一組,另一個男孩一組。3把槍,一把可以連發,另外兩把是單發的。

連發的槍在2個男孩那組手裡,戰局很明顯,玩到後半程,男孩已經很不高興了,幾乎是抱頭逃竄,到最後有點急眼了,不歡而散。那個狼狽的男孩就是我兒子。

看著那兩個男孩追著我兒子跑的時候,我想起了校園暴力裡被欺凌的孩子,想起不久前看過的《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中的陳念。

當然3個孩子玩遊戲肯定稱不上是“校園暴力”,只是那個場景確實讓我想起在學校被追逐毆打的陳念。我很想看看孩子在面對這種場景時的反應,我也希望能以此為契機,讓他學會應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畢竟不是每一個陳念都能遇上北野。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01 少年的你,校園暴力重壓下的你

《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中,陳念讀高三,她的媽媽在外地打工,父親沒有出現過,陳念一個人生活。故事從胡小蝶自殺展開,引出了以魏萊為首的霸凌團體,這個小團體不止欺負胡小蝶,連陳念也不放過。

很偶然的機會,陳念撞上了被群毆的北野,陳念不想假裝看不見,她想報警,被那群混混發現了,把她和北野按在一起毆打。一起捱打的經歷,陳唸的善良,讓北野把陳念放在了心裡。乖乖女陳念和小痞子北野有了交集。

警察來學校調查胡小蝶的死因,同學們都知道胡小蝶是因為不堪忍受校園暴力,但都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有陳念跟警察說了實情,遭到了魏萊等人瘋狂的報復。迫於無奈,陳念去找北野保護她,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但北野一個疏忽,陳念就遭受了魏萊更大的凌辱。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陰錯陽差,陳念失手傷了魏萊,陳念驚慌失措的跑回家告訴了北野,北野回去收拾現場卻發現魏萊已經死了。其實陳念只是傷了魏萊,是尾隨他們的雨衣殺手殺了魏萊。

北野並不知情,為了不讓陳念受到牽連,北野冒充殺手,甚至殺掉了真正的雨衣殺手,因為這個雨衣殺手曾經凌辱過陳念。北野做了很多事,就為了讓警察確信是他殺了魏萊,跟陳念毫不相干。剛畢業的警察鄭易,想盡辦法證明了北野不是雨衣殺手,最後北野被判七年徒刑,陳念考上大學,看似圓滿的結局(小說中的情節,和電影有出入。)

面對校園暴力,胡小蝶選擇了自殺,陳念一次次被凌辱,心如死灰,她們內心的無助感又豈是文字能表達的。校園暴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面對校園暴力應該怎麼辦?我想這才是小說和電影想要傳達的東西。

02 校園暴力的發生,家庭和學校教育難辭其咎

校園暴力的發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難辭其咎。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 家庭教育的缺失

魏萊是校園霸凌的主導者,從她的家庭裡可以找到她成為霸凌者的原因。胡小蝶自殺,魏萊的母親出現了,她堅持認為胡小蝶自殺跟魏萊沒有半分錢的關係,自己女兒是如此單純,怎麼可能欺負別人。魏萊媽媽的言辭,更是讓魏萊有恃無恐,沒有是非觀的溺愛,讓魏萊成為霸凌者。

魏萊是因為沒有是非觀的溺愛成為霸凌者,魏萊團伙的另一個女孩則是因為酗酒的父親。她經常被酗酒的父親打罵,她承受的痛苦無處發洩,就開始攻擊別人。因為被打,所以打人,很像《悲傷逆流成河》裡的唐小米,在原來學校被別人打,轉學後開始打別人。

  • 學校教育的錯位

在學校,老師也知道魏萊等人的所作所為,但老師也只是安慰陳念,考完試就結束了。是啊,考完試上了大學就能離開了,可是現在怎麼辦,還能等到結束的那一天嗎?

胡小蝶自殺前對陳念說,“魏萊他們在欺負我,你們看不到嗎?”不只魏萊欺負胡小蝶他們看不到,魏萊欺負陳念他們也看不到,所有人都選擇了漠視。對暴力的漠視,縱容了施暴者,讓她們更加的氣焰囂張,毫無忌憚。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中寫道,“當強與弱對峙,出現孤立與被孤立,欺凌與被欺凌的情形時,生物的潛意識會讓它們趨向於遠離被孤立被欺凌的一方。人害怕離群,尤其是孩子;他們比成年人更害怕,因為他們往往也是弱者。 ”

一邊是氣焰囂張的霸凌者,他們成群結隊,孤身抵抗根本就不是對手,一邊是勸你忍耐,選擇性失明的老師和同學,被欺負的人在學校找不到幫手。即使報警也只是警察找校長,校長找老師,老師找家長,家長工作忙,皮球甩了一圈,沒有任何解決方案,一切照舊。

03 面對校園暴力,陳唸的自我救贖之路

面對暴力尋找支持和幫助,是每個人的本性。陳念找了很多人求助,但最終能幫助她的,只有同樣受傷的北野。

  • 第一選擇:老師和同學

陳念最早求助的是老師。老師看到了魏萊她們故意撞陳念,怒不可遏地說,“你們怎麼還不知道悔改”。然後挨個給家長打電話,讓他們好好管束孩子。老師安慰陳念說,“別受影響別分心,堅持一下考完試就解脫了”。又是考完試,陳唸的心如同掉進了冰窖。

陳念請老師送她放學,老師也這樣做了,魏萊始終沒有出現,老師也分身乏術,不再堅持送陳念放學。面對陳念被明晃晃的欺負,同學們也選擇了漠視。所以,陳念放棄了向老師和同學求助。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 第二選擇,父母

陳念和胡小蝶的不幸,相當一部分是父母的缺失。胡小蝶不敢跟父母說,她自己默默承受,她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也沒有人能幫助她,所以她選擇了自殺。陳念也給媽媽打過電話,希望媽媽回來照顧她高考,媽媽以要賺錢為由拒絕了,陳唸的第2次求助失敗了。

如果陳念和胡小蝶都能有一對硬核父母,能在她們遭受校園暴力的第一時間站出來,替女兒討回公道,就不會後續的故事了。

  • 第三選擇,警察

陳唸的不幸,在跟警察說了實話之後更加明顯,所以在向老師和媽媽求助失敗後,陳念選擇了向警察求助。剛畢業的警察鄭易承擔起接送陳唸的重任,但魏萊也不傻,有人保護陳念,她怎麼會動手呢。鄭易接送陳念,陳念都很安全,鄭易覺得陳念不會遇到危險了,也因為工作繁忙,他把電話給了陳念,告訴她有事給他打電話。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鄭易的做法,再次讓陳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也讓他失去了陳唸的信任。如果陳念以上的任何求助能起到作用,就不會如此兩敗俱傷的結局了。

  • 第四選擇,朋友

沒有父母撐腰,沒有老師和同學幫忙,沒有警察的保護,陳念去找了北野。當她狼狽地出現在北野面前,怯生生地說“你可以保護我嗎”的時候,北野硬如鐵石般的心融化了。兩個人開始了一段共生的旅途。

陳念是幸運的,她遇上了北野,北野是願意用生命呵護她的人。可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北野嗎?同樣被欺凌的胡小蝶,就沒有她的北野,她無力抗爭,只能自我解脫。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陳念不是軟弱的,她小小的身軀裡有著不為人知的倔強。她和北野組成的“失意陣線聯盟”堅不可摧,北野精心策劃替陳念頂罪,警察想問出口供,用“囚徒”戰術,把陳念和北野分開問話,告訴他們對方已經承認了的時候,她依然初心不改,只因為她接收到了北野的心意,喜歡一個人,給她一個好的結局。

04 校園暴力終結,需要全社會努力

《少年的你》中,校園暴力的終結是因為魏萊死了,但真實社會中,魏萊怎麼會死呢?她最大的懲罰,無非是被叫家長,不出大事警察都不會上門,她可以逍遙至死。校園暴力的終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 父母:及時察覺孩子情緒,接收求救信號

看到孩子玩遊戲被兩個孩子追著打的時候,我希望他能及時喊停,能向我求助。我問孩子,“為什麼分組這麼不公平,還要繼續跟他們玩兒呢?”孩子說,在家裡沒有人陪他玩這樣的遊戲。我的心裡突然一陣刺痛,是我沒有給他留下足夠的退路,所以他才會委曲求全,玩著自己想玩但並不開心的遊戲。

對遭受過校園暴力的孩子來說,不向父母求助,是不是也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沒有把握父母會和他們一起面對問題,所以他們選擇一個人默默承受。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當孩子向你傾訴自己不開心的時候,你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沒什麼大不了的,你想多了吧,為啥就欺負你,你惹她們了,躲著點,考上大學就好了……這些話,都會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及時察覺孩子的情緒,接收孩子的求救信號,讓孩子遇到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向父母求助,而不是擔心受到責罵。

  • 學校: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不以成績論短長

椅子上被塗滿墨水,被故意用球砸,被推搡甚至扇耳光,這是同學間的惡作劇而已,忍忍就過去了,學校成了和稀泥的地方。現在的學校,物質條件好了,教學設備先進了,但學生的敬畏心卻沒了。

學校的使命從“教書育人”簡化成了“教書”,已經不再育人了。雖然現在都提倡素質教育,但學校卻比應試教育的時候更注重成績。成績意味著升學率,升學率決定著招生,決定著業績,決定著老師校長的前途。

父母為了前途把孩子扔給學校教育,學校為了前途讓孩子努力學習,到最後沒有人關心孩子的德行扭曲成了什麼樣子。除了學習,我們應該教會孩子什麼?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 教會孩子,堅信正義和希望:做正確的事,仰望星空的光。

正義,這兩個字只有八筆,但踐行起來卻難上加難。陳念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對個人來說,選擇正確的路,很多時候,沒什麼好處,只有弊端。”可是,“你做好事和壞事,都會給身邊的人造成影響,就像能量傳遞一樣,會引發連鎖反應。每個人都能改變世界,從做好自己開始,哪怕只是一點點。”

希望的光雖然渺茫,但有希望,才能看到太陽。就像奧斯卡·王爾德說的一樣,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我們生活在陰溝裡,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根筷子就能抱成團,一點希望微不足道,但很多的希望匯聚起來,就能形成強大的光亮。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正義和希望的力量,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即使眼前都是黑暗,也要記得仰望星空的光。

  • 教會孩子:對法律尊重,對生命敬畏

法律不是萬能的,需要一次一次的修訂,來適應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在我國,未滿14週歲的人不構成犯罪,未滿16週歲的人,只有犯重罪才會承擔刑事責任,法律對他們的約束顯得那麼蒼白。

大連13歲的男童殘忍殺害10歲的女童,結果也只是收容教養。在這個13歲的男孩眼裡,法律是用來鑽空子的,生命是用來殘忍迫害的。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沒有校園暴力,才能真的綻放美麗

《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中有這樣一段話,“對犯錯的孩子選擇寬容,是社會的善意。可當孩子傷害孩子,大人該怎麼辦?那被傷害的孩子呢?為什麼他們的苦痛最終只能成為別的孩子成長的踏腳石,成為他們浪子回頭的標識?”

有的行為只是不違法,但不代表對。法律沒有禁止,也要看看是不是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說,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已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於: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並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尊重法律,而不是鑽法律的空子,對生命充滿敬畏,保護好自己,不禍害別人。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進步,需要很長的時間,孩子等不起,所以,學校和社會缺位的教育,家庭教育要補上。讓孩子遠離暴力傷害,我們要做孩子強有力的後盾。

《少年的你》裡,陳念和北野的共生,構成了整部作品裡最動人的情感,可我更希望和少年共生的,是他們的父母,給他們最多愛,最強幫助的,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這兩個跌跌撞撞的少年相依為命。

生活,就像夏天的柑橘樹,掛著青皮的果,苦是一定的,甜也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