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分摊费用越来越多还值得加入吗?

为什么突然想写写“相互宝”

呢?原因是前天支付宝提醒我2019年8月的第一期大病互助计划公示显示待帮助成员502人,分摊人数7732.72万,预计人均分摊1.47元。这让我突然回想到之前分摊的金额只有几分钱,为什么涨的如此之快?还记得去年还叫“相互保”的时候上线3天用户高达330万人,上线9天用户突破1000万人,当时创新了用户人数增长的记录呢!你想知道为什么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吗?今天这篇文章就能全部告诉你,如果你对今天的主题感兴趣的话,就继续看下去吧~

相互宝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百度百科对于“相互宝”的名词解释(如下图)

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分摊费用越来越多还值得加入吗?

准确的说“相互宝”并不是一款保险,而是网络互助计划。当芝麻信用分通过审核,通过健康告知就能够0元加入,若发生100种重疾就可以获得10万或者30万的理赔金。理赔金额的部分是需要加入“相互宝”的用户共同分摊的。支付宝会收取8%的管理费,支付宝承诺2019年的人均分摊总额在188元之内。

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

讲到这里肯定很多人都很好奇,怎么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答案是保监会认为“相互保”作为一款保险产品涉嫌违规,原因是合作伙伴信美人寿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过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保险产品相关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约谈后,“相互保”升级变成“相互宝”,成为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互助平台,且信美人寿退出,直接归支付宝管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到底升级了哪些地方?(如下图)

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分摊费用越来越多还值得加入吗?

总的来说:升级的部分是4点:

1.分摊费用2019年188元封顶,超出部分支付宝承担。我觉得这是升级之后最大的亮点了吧,之前没有定额,可能无上限,但仅仅对2019年的封顶费用有规定。2020年的费用或者之后的费用都无法保证。

2.平台抽取的管理费下降,从原本的10%降低为8%,下降了2%,也就是每100万元,从原来的10万管理费,下降到8万元,降低了2万元。

3.成团人数不到330万人,不会立即解散,还是会进行赔付。

4.最最重要的一点,产品性质变了。相互保是一年期的重疾险,属于保险,若保险公司赔空了,保监会也会参与管理,但是变成网络互助计划后就变成了大家一起出钱一起帮助患者,若公司倒闭或者无力赔付,是不像保险产品一样有保监会来监管的。

此外,支付宝为了弥补此次升级给用户带来的不便,也作出了一定的补偿,2018年12月31日之间加入的用户,在2019年1月31日之前的分摊费用由蚂蚁金服承担。

那么,问题来了,不是保险的“相互宝”还值得加入吗?总的来说,我觉得相互宝不能替代保险,所以保险产品还是最重要的部分,若没钱购买长期的重疾险,可以先加入相互宝作为一个过渡,但等到有预算,一定要把重疾险补上。若购买了重疾险产品也可以讲相互宝作为一个补充。毕竟加入的门槛比较低,想退出也比较自由。所以还是比较建议加入的。

相互宝分摊费用越来越多的原因?

相互宝这个互助计划是0元加入,每月会进行两次分摊,每月固定7号-10号第一期公示,21号-24号第二期公示,每月14号和28号自动扣款,我整理了一下相互宝2019年1-7月分摊金额(如下图)。

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分摊费用越来越多还值得加入吗?

可以看见,1-4月几乎都只要0.01-0.03元,但是6月份就突破0.5元,7月份突破了1元,最近公示的8月份第一期也是1.47元,虽然这一块多的价格并不多,但是增长的势头着实有些恐怖,相比1-4月,有着近50倍的增长。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3点:

1.加入的用户度过了等待期,加入相互宝后有90天的等待期,等待期内出险一般都是不理赔的,只有因为意外导致的重疾,才会进行理赔,所以一开始赔付肯定比较少。等待期之后,符合理赔要求的人数肯定增加了,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变多了,分摊金额也增长了。

2.加入的用户增加了,从一开始的几百万用户到8000多万用户,用户人数的增加,理赔人数肯定也会增加。

3.理赔调查难度较大,根据最近的8月份第一期公示的理赔案例,我还发现了不少2月分就有亿元的病理报告,但是理赔调查还是比较花费时间的,在8月份才能被公示。

总的来说,分摊金额变多是很正常的,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支付宝方面也承诺2019年的人均分摊金额不会超过188元,至于后续的分摊金额会上涨至多少元,我们都不得而知,只能等待时间去告诉我们。

相互宝值得加入吗?

相互宝的用户人数已经突破了8000万,且上升的劲头还是十分显著的,除了本身支付宝的量级比较庞大和大力宣传之外,被用户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打破传统保险的思想,加入门槛比较低,费用方面0元。支付宝采取“先保障,后缴费”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保险“先缴费,后保障”的思路,只要符合条件,可以先享受保障,等别人需要理赔时再均摊费用,此外,相互宝还提出了“陪审团”的机制,对于有争议的案件,进行公示,由有陪审权利的用户表决该不该进行赔付,使用户的参与感更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人情。

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分摊费用越来越多还值得加入吗?

此外这里我还是想说一下“相互宝”的三个缺点,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选择:

1.可能会出现无法赔付的情况:若是保险产品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保监会也会进行监管,但互助计划不属于保险,官方也有相关的条款规定:若出现不可抗力或政策因素,导致相互宝无法存续会解散,若官方停止相互宝服务也会停掉,若用户小于324万人时,官方有权主动终止或者调整该计划。所有互助计划可能无法继续,也可能出现无法赔付的可能性。

2.保障内容可能会更改:若是保险产品保障内容是在保险条款中规定的,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但是互助计划不是保险,能够更改保障内容,比如今年的5月份,相互宝修改了甲状腺癌的理赔标准,之前甲状腺癌若40周岁之前确诊能够得到30万的互助金,修改后确诊甲状腺癌只能获得5万的互助金。

3.理赔时效性不高:在相互宝8月的第一期公式中,还有不少2月份就确诊的重疾,可是8月份才能进行理赔的公示,理赔的效率确实比较低,有一部分原因是理赔人数多,调查取证难度较大,但是保险产品都会在合同中规定多少日内做出理赔结论,一般是30天内做出理赔结论。

总的来说,在购买了商业保险的情况下,可以加入相互宝作为补充,若预算不充足也可以先加入相互宝,使自己不至于毫无保障,待有预算之后,还是需要把商业报销交上。

从”相互保“变成”相互宝”?分摊费用越来越多还值得加入吗?

写在最后的话:相互宝的出现,唤醒了普通老百姓的保障意识,我个人觉得意义是重大的,但是相互宝并不是保险,是一个互助计划,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保险还是要安排上的。想用一句话做今天的结尾:

“有些人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有些人因为相信所有看见”。希望我们能够互相不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