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修煉」99%的煩惱其實不會發生,為什麼你還要自尋煩惱呢?

1 99%的預期煩惱是不會發生的

布萊克伍德在“二戰”期間的一段親身經歷:

對於四十多歲的布萊克伍德朱說,因為戰爭的到來,眾多煩惱也一併而來。

他所創辦的商業學校,因為男孩子都入伍作戰去了,而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

他的兒子在軍中服役,生死未卜;

俄克拉荷馬市徵收土地建造機場,他的房子就位於這片土地上,而他能夠得到的賠償金卻只有市價的十分之一;

他的大女兒提前一年高中畢業,上大學需要一大筆費用,而這筆錢他還沒有籌到。布萊克伍德正坐在辦公室裡為這些事煩惱,隨手拿了一張便條寫了下來,苦想對策,但都沒有想出好的解決辦法

最後,他只好將這張紙條放進了抽屜。

幾個月過去了,布萊克伍德已經不記得自己寫過這張便條。

一年半之後的一天,他在整理資料時,無意中又發現了這張列下了摧殘了他許久的煩惱事。

一邊看,他一邊又覺得十分有趣,因為那些煩惱和擔憂沒有一項真正發生過。

他擔心商業學校無法辦下去,可政府卻撥款訓練退役軍人,他的學校很快就招滿了學生;

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在戰爭中受傷,可最後他毫髮無損地回來了;

他擔心土地被徵收去建機場,可後來因為住房附近發現了油田,他的房子沒有被徵收;

他發現擔心長女的教育經費湊不齊,可他找到了一份兼職稽查工作,解決了這個難題。

最後,布萊克伍德得出了一個結論:“其實,99%的預期煩惱是不會發生的。人們為了不會發生的事飽受煎熬,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2 煩惱不尋人,人自尋煩惱

心理學家為了研究“煩惱”問題,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實驗者在一個週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7天內所有憂慮的“煩惱”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指定的“煩惱箱”裡。

三週之後,心理學家打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

結果發現其中9成的“煩惱”並未真正發生。

然後心理學家要求實驗者將記錄了自己真正“煩惱”的字條重新投入了“煩惱箱”。又過了三週,心理學家又打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再一次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

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曾經的“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了。

實驗者切身地感到,煩惱這東西原來是預想的很多,出現的很少。

心理學家因而得出了這樣的統計數據和結論:一般的人所憂慮的“煩惱”,40%是屬於過去的,有50%是屬於未來的,只有10%是屬於現在的。

其中92%的“煩惱”未發生過,剩下的8%則多是可以輕易應付的。

因此,煩惱多是自己找來的,這就是所謂的“煩惱不尋人,人自尋煩惱”。 煩惱就像一根打了結的繩子,一頭牽著自己,一頭牽著他人。

我們越是和煩惱過不去,這個結就會越牽越緊,煩惱就會越來越多。

為了這些煩惱而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我們怎麼能熱情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呢?

又怎麼能較快地獲得夢想中的成功呢?

讓煩惱只留5分鐘,這正是及時解結的好辦法。

3 如何擺脫消極性的思維模式

原來我們擔心的事,只有1%會發生,另外99%,一輩子都不會見到影子,它卻佔用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心情。

就算那1%的煩惱真的來了又如何?車到山前必有路,一個有理想的人又怎麼會被區區1%擊敗?

既然知道了消極的思維方式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那麼,怎麼做才能擺脫習慣性的消極思維模式呢?

第一步,具象化我們的消極思維。

比如當我們總習慣性地覺得“我做不到”的時候,不妨想象出一個具體的畫面:

我摔倒在賽場的跑道上。

這個想象要儘量具體,並且有明顯的角色代入感。

第二步,具象化有針對性的積極思維。

針對上一個消極思維圖像,我們可以想象我們站在領獎臺上,接過金牌和獎盃,所有人都在為我們歡呼。

我們的朋友們圍在我們身邊不敢置信地對我們喊:“你太棒了!你做到了!你成功了!”

這個想象的畫面一樣要具體和有代入感。

第三步,關聯兩個思維圖像。

比如說我們可以想象,當我們在跑道上摔倒的時候,其他對手早已被我們甩開了很長的距離,而我們這一跤正好摔過終點線。

就在我們摔倒的同時,周圍開始響起巨大的掌聲和歡呼聲。而這掌聲和歡呼聲同之後的領獎畫面中的聲音融為一體。

一旦你把整個場景都想好了,就再快速地演練幾遍。不斷重複整個場景,直到你可以在兩秒之內把它從頭到尾想完,1秒之內就更好了。

它必須迅速閃現,比你在現實世界裡看到的要快得多。

當我們熟悉和完全掌握了這種自我訓練方式之後,我們仍然要不斷進行練習。

改變長期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通過長期的、反覆地這樣訓練和自我暗示,我們的大腦就會逐漸接受“我可以”“我能行”這個新的思維角度,並依此來替換原先消極的思維。

消極思維除了憂慮以外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東西。

既然如此,就別讓自己沉溺在消極的情緒裡,通過自我訓練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用積極的陽光照亮我們人生的前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