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01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讓你玩你非玩,看看摔倒了吧,活該。”

“這孩子費死了,幹啥都不省心,就知道搞破壞。”

“我家孩子慢死了,每天作業寫到十一二點,還總想著出去玩。”

經常會聽到家長們的指責,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是最不省心的那個。可是,孩子真的有這麼糟糕嗎?

我女兒月月現在一週八個月。在她一週的時候,我買了套柱玩具。每個套柱上設置著不同的障礙物,需要孩子想辦法越過障礙物,才能最終把木板套進去。

剛開始拿出來,我媽就說:“她這麼小能玩啊,等她大點再說吧,她現在還啥都不懂呢。”

當時我也覺得很有道理,就放起來了。等現在再拿出來,我媽竟然還是這番說辭。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我卻不願再苟同,非要讓月月試試,結果她真的不會。“我慢慢教她,她肯定能學會的。”我這樣安慰自己。

第一天,失敗;第二天,失敗;第三天,有點模樣;第四天,她主動自己動手玩起來,而且真的套進去了。

如果我沒有教月月,相信她還是不會,而等到她真的只靠自己摸索就玩的話,估計還得好幾年。可是那時候,這個玩具的智力開發性就真的不重要了,因為她的智力已經成長到一定階段。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如果,我認可月月的“無能”“不會”標籤,也不積極想辦法做出改變,那麼,孩子可能就真的會一直“無能”、“不會”下去。

看來,父母的心理暗示,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相信孩子“能行”,孩子也更願意去努力;父母認為孩子就是“笨”,孩子更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緒中,認為“我”真的不行。

換言之,父母想要孩子變得優秀,必須要學會貼“標籤”,給孩子積極的正面心理暗示。

02

聰明人,都會對孩子這樣說

之前大火的電影《哪吒之童魔降世》,從一出生哪吒就被大家看作是魔童。認為會禍害人間,全都要求要殺死他。李靖夫婦則選擇相信他,拼命保全哪吒。

在哪吒生日之際,還給他編造了善意的謊言,說:“你其實是靈珠轉世”,還會請村民過來慶祝,因為村民都“知道”是哪吒趕走了妖怪。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正是李靖夫婦對哪吒的積極暗示,才讓哪吒最終相信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真的逆天改命成功。

有人心存疑慮,認為這是電影情節,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日本綜藝節目中有個真實紀錄。一個叫山本龔華的大四學生,總是選擇戴著口罩出行,因為自己外貌普通,鼻毛長得外翻,經常會遭到同學嘲笑。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節目組設定讓她選擇一名外教老師,跟隨其學習意大利語。她選擇的老師叫Angelo,長得非常帥氣,平時還兼職平面模特。

第一次見面,Angelo老師就誇讚龔華:“你的黑頭髮和紅框眼鏡太般配了。”龔華立刻反駁:“沒有沒有,”但還是被她微微彎起的眉眼暴露表情。

學習的時候,Angelo老師展開誇讚模式,逮住任何一個細節就讚不絕口起來:“你寫得很好啊”,“你的皮膚保養得很好”“你做得很棒”。

連續半個月的誇獎後,龔華已經足夠自信,選擇摘下口罩以真面目示人。後來,龔華又積極做出改變,去和朋友們聚會、曬自拍,去美髮沙龍做新發型。50天后,龔華順利蛻變,變得漂亮自信。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卡耐基說過:“要改變人而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麼,請稱讚他們最微小的進步,並稱贊每個進步。

任何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傾向於悅耳的聲音,父母如果學會利用這一點,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肯定他的進步,終有一日會慢慢擴散變成優點。

03

孩子的各種面貌,都源於父母

心理學家指出:很多人活在自卑與膽怯的狀態下,就是缺少父母的肯定與關注才導致的。

邁克爾▪傑克遜(MJ),曾經的“舞王”,在舞蹈、電影等也都有過出色的成績,深受觀眾喜愛。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總是用濃妝掩蓋自己,甚至是他的孩子們都要感嘆:“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他卸了妝的樣子。”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MJ的爸爸不止一次得在公眾場合說:“你的鼻子太難看了。”

時間長了,MJ變得膽怯起來,認為自己的鼻子真的很難看,才會在任何場所帶妝示人,哪怕是已經功成名就,依舊不能相信自己,還是毅然決然得選擇給鼻子整容、化妝……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說過:“當下教育中最大且最隱蔽的問題,是一些家長或教師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對孩子很苛刻,導致其對孩子的錯誤管制隨時發生,對兒童心智的成長形成無處不在的擾亂。

家長總以為自己多多提點,孩子就能把錯誤記在心裡並改正,卻不知,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網友曾在知乎分享過自己的故事。小時候學習打乒乓球時就是學不會發球,爸爸就站在一旁當眾罵我沒用或著是丟人。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等看到別的小朋友都非常專業得完成了打乒乓球的一連串要領,爸爸直接生氣得回了家,砸了球拍嘴裡還不停地罵罵咧咧。從此網友再也沒有碰過乒乓球。

“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每個孩子學習東西時的理解力不一樣,最後學習的結果自然也千差萬別。

家長此時如果能夠相信孩子,給孩子加油打氣,相信他一定能學會戰勝。相反,如果父母用偏激的語言“刺激”孩子,孩子只會深陷其中,真正沉淪下去。因為,孩子根本接受不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孩子,才是受教育的核心,如果孩子全然牴觸,那麼家長教育的初衷又何在呢?

04

修正與孩子的關係,只需這兩點

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

既然,每位父母都是第一次當家長,自然會有手足無措、心力交瘁的時候,這時候,找準方法才是最要緊的。

首先,保護孩子的隱私,少批評。

上週家庭聚會,親戚家的姐姐可能是為了製造話題,總是叨叨自家孩子的近況。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期末成績排名第三,但是因為“粗心”,錯過了當第一。

上課時別的孩子傳紙條,她家孩子只是傳遞,結果被發現,遭到老師批評。

挑食嚴重,只吃肉不吃菜,不會說個好聽話,只顧自己悶頭吃,一點兒都不懂禮貌。

只見孩子自顧把頭埋得低低的。

呂斌說過:“成功的家庭教育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深入瞭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短。”

在孩子心裡,除了父母都是外人,當著這麼多“外人”訴說自己的秘密,孩子怎麼能不難過呢?

家長不合時宜地“揭短”,只會一次次關閉孩子的心門,對家長敬而遠之。

其次,給予孩子肯定,多誇獎。

尹建莉老師曾經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裡分享過女兒圓圓的故事:為了督促圓圓進步,會設置“記功簿”。

比如“把玩具收好”、“扔垃圾”、“學會編故事”、“認識鐘錶”,每一次的新進步,尹建莉老師都會把它寫在“記功簿”上。

正是一次次的肯定,讓圓圓更加“相信”自己,學習上也變得遊刃有餘,在小學學習時直接跳級。

李玫謹教授在教育類節目《圓桌派》上說:“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願每位父母,都能在育兒之路上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