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英國軍艦"水鴨"號開到重慶南岸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英國軍艦"獵鷹"號穿越三峽上行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法國軍艦"都大"號停泊在重慶南岸彈子石法國水師兵營前,曾被製作成明信片發行。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法國軍艦"阿納利"號水兵集合,準備登陸。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德國軍艦"祖國"號停泊重慶南岸龍門浩。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德國軍艦"水獺"號官兵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日本分艦隊旗艦"比良"號和油輪"N.Y.K"號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日本分艦隊駛抵重慶,下方為旗艦"比良"號和油輪,左上方為"勢多"號,右上方為"堅田"號。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美國軍艦"派樂斯"號

列強軍艦入侵重慶

美國軍艦"圖圖拉"號停泊重慶南岸龍門浩

狼子野心 得寸進尺 19世紀下半葉,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中國。由於在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接連失利,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迫於列強壓力,清政府規定今後將"夷人"改稱"洋人","夷務"改叫"洋務"。設立總理衙門,管理一切對外事務。其對外政策,已由閉關鎖國到被迫局部開放口岸,由奮起還擊到避免開戰,由伸張主權到割地賠款,由蔑視外國到學辦洋務。 列強取得了割地賠款、開埠通商、內河航行、協定關稅、領事裁判、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權益,卻並不滿足,得寸進尺。列強垂涎中國內地市場。如果能迫使長江上游的重慶開埠,便可以其為跳板,向西南各地輻射,為其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擴大範圍。 清政府絕不希望洋人進一步蠶食腹地。1876年,英國公使威妥瑪向清政府提出向重慶派駐領事,清政府以重慶非中外通商口岸為由加以拒絕。但英國並不死心,在該年8月的中英煙臺談判中,威妥瑪再次要求將重慶列為通商口岸,同時派駐領事。清政府談判代表李鴻章,以6月談判中雙方已商定重慶暫不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為由加以拒絕。但在9月清政府被迫簽署的《中英煙臺條約》中,卻添加了"四川重慶府可由英國派員住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的條款。由於未明確"派員"的身份,這就為英國在重慶開埠前就派駐領事找到了藉口。 《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後,威妥瑪立即派倍伯爾作為英商代理人常駐重慶,任期四年。所謂的"駐寓官"藉此機會遍訪四川,調查土產,考察民情風俗,積極為重慶開埠和設立領事館作準備。《渝報》事後追記道:"英國駐劄重慶委員數人,復於川滇黔三省打探富源及交通情形,與重慶之商務,曾屢作考查報告於世。開埠之議,遂甚囂塵上。" 1890年中英《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的簽訂,使英國取得了在重慶開埠的特權,也取得了在重慶正式建立領事館的法律依據。簽約不久,英國就迫不及待地在方傢什字麥家院(今重慶賓館附近)正式建立領事館,1900年後遷到領事巷,任命祿福禮為英國首任駐重慶領事。為保護既得利益,英國軍艦隨即開往重慶。

英艦闖入 川江失控 內河航運是主權國家的在本國江、河、湖水道上從事航行、不容任何外國侵犯的主權。宜昌至宜賓間的長江上游河段,因大部分流經四川盆地境內,故名川江。列強的軍艦此前已經侵入長江中下游,卻從未涉足川江。但自英商立德樂"利川"號商船駛入後,川江的內河航行權受到嚴重侵犯。 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第52款涉及英國軍艦條文寫道:"英國師船別無他意,或因捕盜駛入中國無論何口,一切買取食物甜水,修理船隻,地方官妥為照料,船上水師各官與中國官員平行相待。" 依據這項條文,英國藉口保護僑商,派出軍艦前往重慶。1900年4月5日,英國軍艦"丘鷸"(Woodcock)號、"雲雀"(Woodlark)號,從長江中游宜昌啟航,駛入川江上行。由於灘多浪急,又沒有現成的航道圖,險象環生,船行緩慢,一個多月後的5月7日,兩艦方駛抵重慶朝天門,停泊嘉陵江一側。 英國軍艦是繼英商立德樂"利川"號商船之後開到重慶的機動船,且全副武裝,引起川東道、重慶府、巴縣三級衙門驚恐,上報清廷。得到的答覆是:"若無開釁情節,姑且容之。" 但英國軍艦並不止步於此,"丘鷸"號繼續上行瀘州,"雲雀"號直駛樂山,考察測量長江上游水道,如入無人之境。清廷當局又恨又怕,卻莫可奈何。此後,又有英國在華內河艦隊旗艦"金沙"(Kinsha)號,以及"水鴨"(Teal)號、"獵鷹"(Falcon)號、"黑腹燕鷗"(Tern)號、"海燕"(Peterel)號等多艘軍艦到過重慶。 有炮艦撐腰,英國駐重慶領事趾高氣揚,出行乘坐八人抬綠呢大轎,由中國官兵護衛,前面還有人鳴鑼開道,市民必須迴避。後勤供應,由北京大使館按月劃撥,經武漢溯江送達,物資包括麵粉、砂糖、葡萄酒、香菸,還有《泰晤士報》。英國的毛呢、香菸、煤油燈、藥品,佔據了本埠市場半邊天。 有炮艦撐腰,1904年,重慶海關英籍歲稅務司花蓀,與川東道賀元彬簽訂《永租打槍壩約》,搶佔城內打槍壩。其它租約都有期限,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00多個小島嶼(離島),租期99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租期也是99年。對於打槍壩,規定的是永遠租借,足見其霸道。 四川總督趙爾巽,曾因英國軍艦停泊樂山江面數日不走,向英國提出抗議。英國領事館竟然答覆說:"大英帝國每年兵艦皆來嘉定等處遊弋,趙總督無權干涉。"

法國設領 接踵而至 1896年3月,法國在重慶城內二仙庵設立領事館。法國政府任命原駐漢口副副領事哈士為其駐重慶首任領事,其管轄範圍極廣,凡四川、貴州、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省的事物,均在其管理範圍之內。法國還在南岸建立水師兵營,公然測量川江航道,繪製地圖。 法國軍艦進入重慶,依據的也是《天津條約》,引用其中第29款:"大法國皇上任憑派撥兵船在通商各口停泊,彈壓商民、水手,俾領事得有權威,將來兵船人等,皆有約束,不許滋事生端,即責成該兵船主飭令遵守。"又引用其中第30款:"凡大法國兵船往來遊弋保護商船,所過中國通商各口,均以友誼接待。其兵船聽憑採買日用各物,若有壞爛,亦可購料修補,俱無障礙。" 1901年12月,法國軍艦法"阿納利"(Olry)號、"大江"(Tahitian)號開到重慶,停泊南岸王家沱。1909年,"都大"(Dartmouth DE Agree)號抵渝,該艦停泊重慶法國水師兵營前的身影還被製作成明信片。1922年,"柏年"(Balny)號、"剛健"(La Grandiere )號也先後在重慶露面。 法國海軍少校虎爾斯特,1902年第一次用儀器測量川江航道,民國時期的川江航道圖,都是參照他的原圖繪製的。法國海軍軍官迪皮伊等人還陸續測量和繪製了重慶至宜賓、宜賓至樂山、重慶至合川航線及航道圖。 1903年6月,法艦"阿納利"號從重慶駛往宜賓,途中鍋爐爆炸,水手4名遇難。

德艦上行 見縫插針 到20世紀初,德國也將其勢力伸入重慶。l904年,德國正式在重慶設立領事館,辦理川省一切交涉事宜。德國領事館初設蜈蚣嶺,後遷通遠門領事巷。德國駐渝領事館成立之初無領事,只有2名副領事,其中米雷爾常駐重慶,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另一副領事卜思駐成都,有事隨時商議。 1906年,德國軍艦"祖國"(Vaterland)號駛入重慶,停泊南岸龍門浩。1909年到達的是"水獺"(Otter)號,水兵們在艦上合影,然後寄給德國的報刊和家屬。水兵錢德勒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親愛的,不管你相信不相信,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航程,我們通過了以激流險灘最多而聞名的揚子江險段,到達了重慶。它可能是揚子江的最上游,德意志帝國的旗幟在這裡飄揚。" 19世紀後期,中外貿易一直受控於英國。而德國首相俾斯麥熱切希望在中國建立立足點以平衡英國的影響。俾斯麥力排眾議,為德中航線設置了獎金。給予獎金的議案於1885年通過。同年,俾斯麥派出第一支德國銀行業和工業考察團前往中國評估投資機會,最終促成了1890年德華銀行的建立。通過這些努力,德國於1896年繼英國之後成為第二大在華貿易國。 在此期間,與英法不同,德國並沒有積極表現出其對中國的帝國主義野心,而清政府也將德國視作來幫助中國進行現代化發展的夥伴。甲午戰爭失敗後,袁世凱請求德國幫助他建立"自強軍"和"新式陸軍"。德國的援助不僅限於軍事方面,也擴大到工業和技術交流領域,如19世紀80年代,克虜伯公司作為中國的合同商負責修築威海衛附近的一系列防禦工事。 俾斯麥苦心經營的德中良好關係,被威廉二世的野心徹底改變。在甲午戰爭後的三國聯合干涉中,德國強迫日本讓出漢口和天津租界。1897年,德國通過"鉅野教案"獲得了對膠州灣99年的租約。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德國軍隊野蠻鎮壓義和團員的行徑使中德關係走到了最低點。德國軍艦"祖國"號到重慶,實際上也是炫耀其武力。
日艦入侵 為非作歹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其第六款規定,新增湖北沙市、四川重慶、江蘇蘇州、浙江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可派遣領事官於前開各口駐紮。日本輪船可從湖北省宜昌溯長江以至四川省重慶府,從上海駛進吳淞江及運河,以至到蘇州府、杭州府。 按此條約,日本首任駐重慶領事加藤義三於l896年5月抵達重慶,同月即在小樑子五公館設立了日本領事館,後遷臨江門大井巷。1901年,日本駐渝領事官山畸桂與川東兵備道寶棻訂立《重慶日本商民專界約書》,在南岸王家沱建立租界,使重慶淪為半殖民地。 眼見其它列強闖入重慶,日本不甘落後於人,為壯大聲威,與他國不同,決定派出一支分艦隊。1910年,這支由旗艦"比良"號為首,輔以"勢多"號、"堅田"號2艘軍艦,外加輔助郵輪"N.Y.K"號,從長江中游進發。抵渝後,停靠朝天門嘉陵江。旗艦"比良"號與郵輪"N.Y.K"號並排下錨,以後者為躉船。 1924年後,日艦"比良"號、"二見"號、"熱河"號在重慶駐守過。"二見"號途中在三峽擱淺,洪水期到來時才得以解救。 由於日本軍艦的到來,使日本商人有恃無恐,爭先恐後到王家沱租界設廠經商。大阪輪船公司、日清汽船會社、太和洋行、友鄰火柴公司、大利洋行、新利洋行、福記洋行、武林洋行、海軍集會所、蜀清公司、又新絲廠等洋行、公司、集會所紛紛建立。它們有的設在租界內,有的設在重慶城內,轉眼間,日本以重慶為跳板,將經濟侵略的魔掌伸向全川和西南。 由於日本軍艦的到來,大量的日本商船、掛旗船(中國木船掛日本旗)蝗蟲般從長江中下游湧來,滿載日本商品,致使日貨充斥本埠市面,花布、鬧鐘、洋傘、香菸、肥皂、顏料鋪天蓋地,白花花的銀子不停外流,民族手工業一蹶不振。同時,日本商人採用限價、殺價等手段,壟斷重慶山貨市場,牟取暴利。 日本水兵更是橫行霸道,胡作非為。1928年12月,民工楊順發被"堅田"號水兵縱馬踏傷,倒地不省人事,日本水兵竟佯裝不知,避往租界警署。楊順發之妻到警署評理,反遭日警毒打。l929年4月,日本水兵玩弄婦女,酗酒爭風,殺死下級軍官片岡。日本艦長擔心因治軍不嚴而受處分,竟誣陷華人是兇手,擅自逮捕無辜木工諶海波等人作為替罪羊。後因民眾憤激,才被迫釋放,但又將田金山逮捕,關進巴縣監獄。
美艦遲來 "利益均沾" 1895年7月,美國傳教士赫斐秋等向清政府提出在成都設立代理領事的要求,未獲批准。後經交涉,l896年12月,美國在重慶城內的五福宮設立領事館,以斯密特為首任駐渝領事。但因為他不常駐重慶,故其領事職責,或交漢口總領事署代理,或託英國領事館代辦。 1905年,美國國會通過新的排華提案,引起中國民眾抵制美貨運動。為改善中美關係,美國採取的一項主要措施,就是宣佈從1909年起,退還庚子賠款。退款用於興辦清華大學和資助中國學生留美,不得挪作他用。中國鐵路幹線收歸官辦,張之洞接辦粵漢鐵路事宜,向英國、法國、德國借款。在美國總統塔夫特威脅下,清政府不得不將美國列入借款國,使之"利益均沾"。 美國軍艦晚於其他列強到重慶。直到1914年8月,美國軍艦"派樂斯"(Palos)號方才露面。10月,"莫諾卡西"(Monocacy)號抵達。20世紀20年代北伐軍挺進長江流域,宣稱"打倒列強除軍閥",美國擔心發生排外事件,又於1928年一次派出4艘軍艦到重慶,緊急撤退僑民。這4艘軍艦是揚子江警備隊旗艦"呂宋島"(Luzon)號、"帕奈"(Panay)號、"瓦胡島"(Oahu)號、"圖圖拉"(Tutula)號。其中"圖圖拉"號抗戰期間又撤退到重慶。 美國軍艦闖入重慶,依據的是1844年與清政府簽訂的《望廈條約》。其第32款規定:"嗣後合眾國如有兵船巡查貿易至中國各港者,其兵艦之水師提督與中國該處之文武大憲,均以平行之禮相待,以示和好之誼。該船如有采買食物及淡水等項,中國均不得禁阻,如或兵船損壞,亦準修補。"
民族恥辱 不可忘記 帝國主義列強軍艦破門而入,是其炮艦外交政策的繼續,核心是推行殖民主義。他們爭相通過三峽上駛重慶,以證明自己的影響力到達中國內陸核心之地,標誌著列強勢力從中國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推進到了長江上游的腹心地帶。 弱國無外交。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在近代卻有海無防,聽憑強盜艦宰炮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侵入、被奴役。曾幾何時,重慶美麗的兩江之中,竟然停滿外國的軍艦,西洋的商品東洋的鐵蹄,在這片黃土地上橫行無忌,這是我們不可以忘記的痛史。 列強軍艦破門而入,也警醒了重慶民眾。滾滾長江波濤洶湧,應和著黃河的怒吼,振奮起不願做亡國奴的精神,激勵重慶人民前赴後繼,與帝國主義進行最堅決的鬥爭。

載《紅巖春秋》2017年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