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栗子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又一家曾經光芒四射的機器人公司,倒閉了。

成立於2014年,僅2年就入選《機器人商業評論》年度權威榜單RBR50 2016,成為機器人技術的全球50強。當時一同上榜的多是巨頭,有ABB、發那科、大疆,也有谷歌、亞馬遜……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Carbon Robotics創始人Rosanna Myers(Via 彭博)


這家公司叫Carbon Robotics,生產的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工業機械臂:別家兩萬美元,他家KATIA兩千美元——只有十分之一,極致性價比。

而且不止價格友善,功能還很豐盛。

KATIA可以做3D打印: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會做激光切割: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也能按照你設計的圖案,給蛋糕裱花。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除了“開箱即用”的能力,人類還可以自己定製新的任務,訓練這個機械臂去做,30分鐘就能訓練一項技能。

一句話形容這樣的公司和產品:硬件便宜,軟件智能。公司看起來前途無量。

然而萬萬沒想到,如此能力的Carbon Robotics,卻忽然被曝“死訊”:資產出售在即,官網也不見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

融資3700萬,現在破產出售

美媒The Information報道說,當記者去到Carbon Robotics舊金山總部的時候,公司已經空無一人。

更早之前的10月2日,董事會選擇把公司帶入破產程序。他們選擇了加州法律允許的一種破產形式:由一個第三方來監督公司的剩餘資產出售。

而他們聘請的第三方——一家名叫Sherwood的諮詢公司,其CEO也親自確認了這個消息。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這個諮詢公司不願透露,等待出售的資產總價值有多大。

不過一份擬好的文件顯示:5只生產完成且正常運行的KATIA機械臂、軟件源代碼、測試用的設備,以及一系列專利,都在出售範圍內。

至於為何會走到這一步,文件還提到了直接原因:沒錢了。

在2019年大部分時間裡,Carbon Robotics手頭資金越來越吃緊。

選擇破產,大概也是已經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它繼續活下去。

雖然不知道具體銷售和營利情況,但如果單從融資來看,Carbon Robotics成立至今,並沒有做足夠的融資儲備。

公開資料顯示,這家機械臂公司從2014年成立到現在,累計融資53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700多萬元。

除了2016年種子輪200萬美元,2018年還新增一筆200萬美元,但其後便再無投資。

如果單從融資來比較,Carbon Robotics這樣的公司在國內不算什麼,但如果結合它當年的風光和轟動一時,或許就能更加感知機器人領域的現實骨感。

曾經名噪一時,要做機器人領域蘋果微軟

首輪投資到賬的2016年,也是Carbon Robotics曝光度最高的一個時期。

當年年初,團隊站上了CES——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的TechCrunch硬件競賽場,並一路殺進決賽圈。與此同時,還入圍了CES最佳初創公司的決賽圈。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他們的夢想也非常動人,情懷滿滿:

把機械臂做到像電腦那樣普及

贏得評委看好一片。

而且Carbon Robotics不止有口號,還有具體痛點解決方案。

他們說要從解決既有機械臂三大挑戰入手:

一是貴,二是難用,三是人機協作中的安全性。

但Carbon Robotics團隊信心滿滿承諾,自己的產品KATIA,可以同時解決這三大挑戰和痛點。

首先是價格。市場上的工業機械臂多在20,000美元以上,而KATIA定價2,000美元,十分之一的性價比競爭力,也接近一臺電腦的價格,可以更容易走進尋常百姓家。

其次是易用。名如其“機”,KATIA的全稱叫Kick Ass Trainable Intelligent Arm,意思是“超強大的可訓練的智能機械臂”。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作為工業級產品,它重僅1公斤,精度半毫米,活動範圍1米,支持各種應用。

至於可訓練,要想讓它執行你定製的任務,在末端換上需要的工具,訓練30分鐘它便能學會一項新技能。

怎麼訓練呢?甚至不用用戶會寫代碼,只要手動告訴它任務是怎樣的,就足夠了: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是不是光看這宣傳demo就非常動人了?

幾乎無門檻,每一個人——會編程不會編程,都可以輕易上手。

而且別忘了,他們終極目標是“讓機械臂像電腦一樣普及”。從工程師到藝術家,都是他們想要覆蓋的用戶。

簡直就是機器人時代的喬布斯、比爾蓋茨啊。

另外,如果想做出更復雜更絢麗的功能,還可以藉助KATIA的App進一步實現。

比如,開頭看到的裱花技能,就是借App的力量來實現的,複習一下: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除了軟硬件產品,Carbon Robotics還希望進一步打造一個開發者平臺,就像蘋果的App store那樣。

Carbon Robotics還透露過,通過KATIA提供的各種API,可以大大簡化開發流程。在2016年,就已經有800多種開發者貢獻的技能了。

當然,最後別忘了Carbon Robotics說的機械臂應用痛點:人機協作中的安全

為了讓KATIA與人類和平共處,他們開發了一種傳感器,還專門申請了專利:它可以從機械臂的任何一點,探測方圓50公分範圍裡,人類出沒的情況。

而且也相當智能化,需要人類參與的“訓練模式”下,這種傳感器會允許人與機械臂互動,與執行任務的狀態有所區分。

不知道你聽了這樣的情懷願景,看了如此產品能力的demo作何感想?

但當時從CES到機器人圈,Carbon Robotics真是被奉為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衝進機器人技術的世界50強,自然也情理之中。

創始團隊也不是草臺班子。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兩位創始人都是實打實的美國精英。首席執行官Rosanna Myers和首席技術官Dan Corkum,均求學於“南方哈佛”杜克大學,大學期間就聯手創立了這家公司。並且紛紛中選過福布斯30 under 30

很像Google那兩個斯坦福學生創始人的故事。

但他們沒有復刻谷歌神奇小子的故事,2016年過去之後,Carbon Robotics的CEO雖然還不時露面,直到今年8月也出席各種活動維持存在感,但團隊卻再沒有發表過新技術、新進展了。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 CEO今年夏天現身一場科技女性活動


不止這一家機器人公司倒下

雖說資金上日漸窘迫,不過Carbon Robotics官網直到消失前,一直顯示正在招人,且公司今年7月還和眾多企業一起,參加了招聘周活動。

那時,並沒有顯示出“馬上就要結束了”的強烈跡象,至少從外表看沒有。

如今只過去了3個月,公司已經在出售資產,員工人數也定格在了11-20這一檔。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所以倒得如此轟然和猝不及防,也令諸多業內外關注者吃驚。

但長期關注機器人\\機械臂的分析師,對此的評論或許能道破癥結所在。

面對這場破產的結局,IDC分析師Remy Glaisner的感受是:

機械臂的玩法正在改變。之前許多初創團隊可以闖入這樣的領域,是因為通常會選擇軟件路線,硬件用第三方模板,生產機械臂的供應商也由此激增。避“重”就“輕”也可以減少團隊的融資壓力。

於是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看重軟件、硬件能力稀缺,也成了創業公司的普遍現狀。

但硬件巨頭一旦“醒過來”,市場情況一下子就改變了。

近年來,像ABB這樣的巨頭們紛紛開始推出低成本的機械臂,加之之前湧入的眾多比拼性價比的機械臂創業公司,競爭一下子空前激烈。

於是物競天擇、行業去泡沫化啟動,大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最終Carbon Robotics這樣的明星公司,願景很好,壁壘卻還不夠深厚,最終被擠出了賽道。

聽上去令人惋惜,但相同的命運,其實已經在更加重量級的機械臂公司身上發生過。

2008年成立的Rethink Robotics,曾經出產過Baxter和Sawyer兩隻明星機器人,累積融資1.5億美元,亞馬遜CEO貝佐斯從A輪到E輪參與了8次投資。

2018年,公司卻在售出2,500臺機器人的喜訊發表後不久,宣佈了倒閉。而在那之前,Rethink Robotics也曾經是機器人技術的全球50強。

他們的機器人同樣能和人類安全相處,是協作機器人 (Cobot) 中的戰鬥機。也正是他們,把協作機器人這個概念,變成了整個行業裡舉足輕重的一部分,發揚光大。

東京有家名叫Henn Na Cafe的咖啡館,就買了一隻Baxter,它用機械臂幫客人做咖啡,還一度成為了店裡的宣傳點。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而且Rethink Robotics的創始人,還是鼎鼎大名的MIT機器人教父Rodney Brooks。

相比今日倒下的Carbon Robotics,Rethink Robotics有大牛光環、有重金投資,還有已經量產售賣的產品。

但仍沒能逃脫倒閉命運。

機械臂這片領域的生存難度,由此可見。

而且也不止是機械臂,整個機器人行業都時常發生轟然倒下的劇情——一路被資本青睞的公司,突然關門。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這些機器人叫Anki DRIVE,是智能汽車玩具。2013年發佈後,一度成為了亞馬遜第二暢銷的玩具。

孕育它的公司叫Anki,自從2010年成立以來,推出的產品幾乎都成了熱門。

比如在2016年推出的另一款產品:Cozmo機器人。手掌大小,傲嬌個性,可以和人類交流情感。你和Cozmo玩遊戲贏了它,機器人也會“生氣”。卡耐基梅隆大學 (CMU) 甚至把它選作教學用的機器人。

又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倒掉:曾是全球機器人技術50強

也一度作為Fast Company評選的2019年度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機器人領域No.1,公司累計賣出了超過650萬件產品,年收入接近1億美元,累計融資超過2億美元……

卻在今年4月宣佈關門倒閉。

當時對外說,因為新一輪融資失敗,微軟亞馬遜等巨頭接盤也沒搞定,只能倒閉清算。

新技術公司迎商業化大考

所以縱觀今年倒下的明星機器人公司,或許產品都各有各的亮點,也獲得外界認可,但最終真正規模化時,商業化能力卻無法支撐技術野心。

如今的Carbon Robotics,成為技術和商業能力不匹配名單中的一員,成為去泡沫化裡倒下的一員,成為明星變流星的一員。

或許如Rethink Robotics創始人、MIT機器人教父Rodney Brooks所言,讓普通人不用編程的機器人,會永遠改變工業機器人。

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所有新技術、新願景,最終還是要迎接商業化、規模化盈利大考。

否則風口和關注度過後,飛得越高,跌得越重。

資本催生下卻長不出翅膀,這樣倒下的公司還少嗎?

https://www.roboticsbusinessreview.com/research/welcome_to_the_global_rbr50_list_for_2016/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startup-carbon-robotics-shutting-down-selling-asset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11032927/https://carbon.ai/

https://www.inc.com/lisa-calhoun/meet-the-woman-rebuilding-robotics.html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