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著4%-5%的理財不要,多數人為何偏偏中意2%-3%的定存?

成喜英


為什麼很多人會寧肯選擇低收益的產品而不選擇高收益的呢,首選答案是,安全。

一、厭惡風險

不管是對於誰來說,對於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物品,每個人都傾向於得到而不喜歡失去,這是人的心理的問題。一般來說,作為投資者,都不喜歡承擔風險,在考慮投資的時候,總是趨向於把風險降到他認知中的最低。對於兩個項目如果具有同樣的收益率,那麼80%的人會優先選擇那個風險低的項目。

再加上近幾年,各種 P2P 公司爆雷,各種負面新聞的曝光,讓大家對所謂的理財以及理財產品都退避三舍。

而且根據 2018 年國家出具的相關規定,明確指出,任何理財產品都不得承諾保本保息的。所以對於一些想理財,但是又不懂的人來說,他們看到理財產品上沒有保證你的資金是否安全的情況下,肯定不會輕易投資理財產品。

相對來說,他們存到銀行裡,到期收取一部分利息,而原本的錢也都還在,這就是他們能感受到的“保本保收益”,雖然通貨膨脹的作用下可能他們的錢會一定程度“貶值”。但是現在大部分人的思想還是“落袋為安”。

二、資金額度

對於理財產品來說,現在比較好的收益的產品都有一定的門檻,比如 5 萬起投或者 10 萬起投的。

對於剛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

他們每月去除花銷,可能手裡剩餘不了多少錢,指望通過存錢去達到那個標準,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而且對於本金很少的情況下,5 萬和10 萬所獲得的收益也差不了太多,與其浪費精力去找好一點的理財產品獲得多的收益,還不如安安心心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收入來的實在。

應該說這也是在最開始的時候,第一桶金來的最快的方式。

對於老年人來說

在他們的觀念裡,銀行是最安全也是最有保障的,而且他們的固有印象就是有錢就要存銀行,因為活期和定期的利率差距比較大,所以一般閒置不用的資金都會存入銀行,獲得一個相對高一點的收益。

對於他們來說,去銀行存款,銀行是要給存款證明或者憑條一類的。

但是現在的理財產品,一個是相對來說算是一個新鮮事物,接觸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認知能力。

總結

1、現在市面上一般的貨幣基金基本上是可以做到所謂的保本保收益的,這個可以放心去做。

2、市面上有一些長期盈利較好的債券基金也可以去買入,不過中間會有波動。

3、盈利超過一般情況的謹慎投資,按保守一點算,正常的理財產品,只要超過 6%以上的收益,就需要去辨別一下。這個分界線下面的基本上是安全無憂的。

4、理財還是需要持續不斷學習的,門檻可能很低,但是學會很難。



希望大家能在理財的道路上有所收穫。


豆豆在成長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人們之所以放著4%到5%的理財不去購買,而是選擇銀行定期存款 ,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種:

一、對理財產品缺乏認識。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對理財產品認識不足,在內心深處總認為理財產品風險很大。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正規的銀行的理財產品應該說還是比較靠譜的。雖說現在大部分的理財產品也是不保本,但風險基本上非常小。

二、看中了銀行定期存款的穩定性。銀行存款之所以區別於理財產品,就是銀行存款是能夠保證你的本金安全和利息的安全,但理財產品就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雖然說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穩妥,但也不排除某些投資失利的情況,導致本金和收益都無法保障。所以說很多看重穩穩妥的人還是選擇銀行定存。

三、小額的錢款用於定存和用於理財收益差別不大。以定期存款利率3%和理財收益5%為例:如果是100元,那隻差兩元;如果是1000元則差20元;如果是1萬元,相差兩百元。所以說,很多人感覺差別不大,就選擇了銀行定期存款。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回答問題不易,也希望路過的小夥伴動動小手幫我點贊,我祝您笑口常開、心想事成、多多發財。想學習理財知識的朋友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謝謝!


小峰談理財


在去年很多的高額回報的理財平臺出事了,P2P一個接著一個跑路了,所以給人的印象就是理財的最好可能連本金都沒有了。害怕啊。不是一個兩個出事,而是大部分高回報的理財產品都出事了。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有些銀行正規的理財產品,4-5%收益的理財產品還是相對靠譜的。當然也有少數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問題。但這只是極少數小銀行。大型商業銀行一般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保本問題不大。不過,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提示的。那就是不保證這個收益一定會實現。基本上每個理財產品都會有這樣的提示。這是銀行的義務。事實上,到最後基本都能實現這樣的收益。有可能會往上或是往下偏差一點,都偏差不會太大。

而銀行定存,2-3%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錢存在銀行裡面,雖然沒有理財收益那麼高,但存在銀行裡面就買一個放心。最少也還有3%左右的收益。而且上面也沒有風險提示。這點是理財產品所不可比的。

因此,主要是現在的社會太複雜,大部分人虧怕了,出於謹慎的心理選擇沒有風險提示的定存,而不敢選擇有風險提示的理財產品,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股海重生2015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銀行或者其它的理財顧問經常會給客戶說的話。事實卻是是這樣,比如銀行的理財產品多數有4%~5%的年化收益,但是定期存款只有2%~3%的收益。常理來說我們肯定會選擇收益高的理財產品的,但是為什麼多數人都會中意3%左右的定期存款呢?難道是他們不想賺更多嗎?

1,資金不夠大。

很多人之所以不選擇收益高的理財產品是因為資金不夠大,銀行確實有4%~5%的理財產品,但是是有門檻要求的。超過4%年化收益的理財產品門檻基本都在5萬以上,而有5%年化收益的理財產品門檻估計要在10萬以上甚至更多。現在的有大額存款的多數是老年人,年輕人都是一身債務哪有那麼多錢去買理財呢!門檻高拒絕了多數想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

2,方便度不夠高。

有這麼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必然是有時間限制的,比如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限制時間越長那麼其方便程度就會越低,對比網絡理財多數的年輕人自然會選擇網絡理財。網絡理財隨時可取,即便是活期存款也比銀行的高的多,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也並不比銀行查,而且時間也會相對比較短。對於年輕人來說,微信,支付寶的理財產品更有吸引力,所以就不會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了。

3,害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銀行理財坑害了不少的老年儲戶。本來說好的是存款,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變成保險了。這樣的事情我想大家都聽說過甚至在我們的身邊就發生過,為了獲得那一點的高利息不少的老年人都被欺騙過。各大銀行都有自己的保險公司,業務員為了衝業績隱瞞事實欺騙了不少的儲戶。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原因,寧願少賺一點也不要冒那種血本無歸的風險。


投資觀


很多老百姓都喜歡將閒錢存在銀行吃利息,而不是選擇買理財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而定存的收益是固定的:

根據2018年央行出臺的資管新規規定,任何理財產品都不得承諾保本保息,也就是說,購買理財產品你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可能收益很高,但也有可能會損失本金,而銀行的定期存款雖然利率不高,但起碼本金很安全,而且還有一定的利息收入,所以很多人都寧願做定存也不買理財產品!

二、理財產品的名聲不好,很多人都反感:

買過理財產品的人都知道,很多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如果你長期持有某隻理財產品,到頭來換來的不僅沒有高收益,而且本金還出現虧損,這種心理落差是很難受的,尤其是那些之前一直做定存的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再加上,理財產品有很多騙局,騙人的套路花樣百出,所以,很多人都對理財產品沒有好感,聽說理財產品就直搖頭!

另外,從風險偏好來說,購買理財產品的人一般都屬於穩健型的投資風格,而如果要談穩健的話,理財產品肯定沒有定存穩健,所以,二者比較而言,追求穩健的投資者更偏向於做銀行定存!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這個問題中涉及到兩種不同的存款方式。一種是傳統的銀行定期存款。另外一種就是銀行理財。

定期存款大家都是熟知的。它是一種保本保息的存款方式,根據存款期限的不同利息金額逐步上升。一年期一般在2.1%-2.5%之間,兩年期為2.7%-2.98%左右。三年期為3.85%左右。這種存款是大部分客戶的首選。因為它無論是從安全性和流動性來說都是具有優勢的。定期存款利息在存入時已經可以預知到期收益。假如當客戶需要提前支取的話可以部分提前支取一次。提前支取的部分按照活期存款利率來計算,剩餘金額還是從存入日按照定期存款來計算利息。假如說當你支取金額較大的話也可以考慮質押存單來貸款獲取資金。

銀行理財作為一種近些年銀行比較推崇的產品類型,確實吸引了不少客戶人群。這種產品標榜的利息會比定期存款多出很多,但是這種產品是有一定風險性的。基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保本型理財,一種是非保本型理財。非保本型理財的風險係數是最大的,因為它有可能會導致本金損失而且收益甚微。這是客戶投資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而且這種產品的流動性相對較差。它是不可以提前支取的。所以說假如你比較青睞理財等高風險高收益這種產品時要確保短期內沒有資金需求。否則就會影響到正常的資金運行。

綜上所述,這兩種產品各有優缺點,但是去銀行辦理存款業務的客戶最看重的還是產品安全性和穩定性。因而在眾多銀行客戶群體中選擇定期存款的受眾群還是比較多的。


膠鄉寶媽


世界上最難改變的就是一個人的思想,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定期存款三年期利率為2.75%,而不去買銀行4.2%的定期理財呢?關鍵還是思想,這部分人都是50-70歲之間,他們的思想就是存款最安全,理財都是假的,騙人的。因為他們那個年代根本沒有理財這兩個字,都是存款儲蓄。都六七十歲的人了,你讓他改變的思想,有多難呢?再說了,他們拿一本存摺,就存定期,他根本不理會理財產品,都不懂什麼叫貨幣基金,你和他解釋他也不聽。

任何產品都有一定的人群,所以我們就不要再去糾結那麼多為什麼了。總有一些人喜歡這種理財產品,那是一個時代的印證。就好比,現在很多老人就用老人機,你說智能手機不比老人機好用嗎?關鍵老人不會用,也不必要用,就拿來打電話就可以了。

再者,銀行喜歡你定期存款,因為定期存款,銀行收益最大化,特別是一些老人,銀行大堂經理就喜歡推薦定期存款,不推薦理財產品的。


雪之道理財


首先闡明一種觀點,有的人中意2%-3%的定存這種資產管理策略並不是什麼壞事,眾所周知,投資收益一般跟風險成正比,有的人就願意一顆風險也不要,只要本金不腐蝕一切去皆大歡喜,又有何不可呢?


據我的接觸經驗,收益4%-5%的一般是較為穩妥的貨幣基金,比如支付寶裡面的餘額寶,中信銀行針對工薪族推出的薪金煲等,屬於活期短期理財產品,它的收益是比定存高,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它也會隨著市場波動而出現增減變化,對於一些保守的投資人而言,他覺得目的在於保本,他不在乎這個收益,當然就可以選擇定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印象,只要買了大宗商品,比如房子、汽車等,就會有莫名的一些電話推薦購買“理財”,更多的是薦股。這種電話接得多了,人們都有種談“理財”色變的牴觸情緒,認為理財就是推銷股票,就是投機一串幸運數字,蒙中了就能一頁爆發,這使得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理財就是薦股,就是賭博,他們覺得是小概率、高風險事件,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保守一點的甚至寧願不接觸理財產品,寧願選擇歷史厚重的定期存款。


所以從以上兩方面,一個是本身的投資收益,一個是大眾的接受認可度而言,不接受理財產品選擇定存都是合理的選擇,關於在於投資人的目的和用途,沒有什麼好驚訝的。都是一種選擇。


魯皮皮cure5296


定存利率確實不高,官方定的是2.75%,兩年到五年都是。但是實際上,完全是不同的。

最高的已經超過4%了,和理財有一拼了。

如果利率差不多,那肯定定存保障比理財更高一些

《存款保險條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這一限額高於世界多數國家的保障水平,能為我國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護,可以說是很好的保障了。

與之相反的,理財由於資管新規的推出,保障大不如前!去年實施的資管新規對居民的最大影響就是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也就是說,理財產品今後不再“保本保息”。甚至貨幣基金都要打破剛性兌付了!

一個是推出存款保險,一個是打破剛性兌付,一進一退之間,對保守投資人而言,肯定選定存啊!

定存尤其對老年人很有吸引力,比如我爸,動不動就存定期,利率和理財差不多,而我呢,基本上就是理財,因為流動性會更好。

一個是追求安全性,一個是追求流動性,各有各的客戶群體。


趙冰峰財經


簡單說說,可能有以下4點原因:

第一, 低風險。對於大部分低利息的定存來說,是大多中老年人比較青睞的理財方式,因為這種定存都是直接去銀行、點對點服務,他們看得見、摸得著,放心!而對於網絡上的理財平臺,甚至一些小型銀行的理財產品來說,他們不太會操作、不熟悉,自然也就寧願放棄,選擇更安全的方式了。

第二, 本金少。本金多少直接決定利息的多少。對於5萬10萬的本金來說,1年相差1%的利息,其實差異並不是很大。

第三, 五花八門的理財機構或者手法層出不窮,安全隱患增加。去年P2P爆雷就是個例子,加之理財公司的合規與否大眾難以辨別,所以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比較安全的銀行定存。

第四, 存款有憑據。定期存款是有存單,好多中老年人存定期存款,就是為了那一張存款憑據,也就是存單,拿到這份蓋著銀行章的存單,安心。存單可以隨時查看,一般不會遺忘存款日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優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