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偏安一隅,到進軍內地,香港電影為何低頭北上?


97迴歸後,香港電影開始走向沒落,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時間節點難免會讓人產生誤解,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已經展現出了疲態。如果說香港電影是一種情懷,那今天他已經是過去式了,如果把香港電影看做地域發展的產業,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依然是前進的。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佔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拐點,在1993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單從電影產量就開始下降了

1993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在美國 Turner 及Disney 購併New Line 與Miramax,二是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文件3 號推出,這都推動了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在1997年迴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如何走向了沒落,至少有這幾個原因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1、邵氏電影公司的轉型

從80年代開始,邵逸夫的電影公司把重心轉移到了電視劇上面,這也是為什麼80年代電視劇如此火爆,而電影開始減產。曾經出品過很多精品電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窺探到了時代的脈搏,還是後起之秀電影公司的壓力,工作重心轉移。

2、臺灣市場的流失:臺灣市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輸出對象,臺灣本地電影的崛起以及香港電影的泡沫化導致香港電影在臺灣的影響力銳減,臺灣民眾的重心迴歸本地電影。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由於臺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臺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臺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臺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香港電影並未由於臺灣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衝擊,所以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3、電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導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于仁泰、唐季禮等,演員有成龍、李連杰、周潤發、楊紫瓊等。我們必須弄清楚香港電影由繁華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具體是在93年,而大導演,大明星的流失幾乎都是在95年之後,舉幾個例子,95年成龍憑藉《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李連杰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俠》上映,這才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關注,周潤發的好萊塢**作《替身殺手》更是在98年才出現。吳宇森93年赴美國發展,直到97年才靠電影《變臉》正式在好萊塢站穩腳跟,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通過翻閱他們的履歷來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於大批名導和明星趕赴海外發展才導致香港本土電影的不景氣,而是由於香港電影的萎靡讓他們失去了信心這才選擇走向國際,同時作為已經在本土達到事業巔峰的他們何嘗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臺?

4、盜版橫行:把盜版氾濫歸結為香港電影市場萎縮的罪魁禍首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大多有黑幫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應該清楚。盜版商部分是有些後臺,但誰也不敢得罪電影幫幕後的老大,他們經常會換著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時間內也讓電影發行商虧了不少。後來電影製作公司就找到了這些盜版商,二者商議在電影放映的前兩週,不允許在香港本土傳播盜版,電影製作公司給予盜版商一些錢作為補償,那拍好的盜版碟怎麼處理?那還不簡單,抬頭望去,對面就是大陸,直接派幾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運到大陸去賣。所以其實很長一段時間裡電影製作公司和盜版商是和睦相處的,有錢一起掙,他們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的利益並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萊塢電影的發展

9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可以說已經波及了全球熱愛電影的影迷,派拉蒙、華納等一大批電影公司相應美國尼克松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電影產業逐漸恢復,1994年電影品質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後,無間道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香港電影的復甦,但這更像迴光返照一樣,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電影人的相繼北上,香港電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電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華語電影上或許是影迷的最好選擇,當韓國電影,泰國電影,美國電影發展如此迅猛時候,我們應該堅定的支持華語電影的影人。


大成說娛


  “香港真正拍過戲的導演有200多名,30%去了北京,剩下的70%還留在本地,而香港市場比較侷限,內地市場更為巨大。”中國電影家協會外聯部副主任張弛認為。

  似乎跟這話不謀而合,國家電影局日前放了一個“大招”,宣佈出臺五項措施支持港澳電影業在內地進一步發展。五項措施的關鍵詞是放寬、鼓勵和共贏。據悉,有關措施將納入CEPA(《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實施。

  有人說,香港電影這些年持續“北上”,如今有了政策的加持,融入中國電影版圖的當代意義更為凸顯。有跟內地合作的《紅海行動》爆紅的先例,能否上演擁抱內地市場藍海的《藍海行動》呢?

  (《紅海行動》劇照)

  “塘水滾塘魚”的隱憂

  作為“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有著傲人的過往。在上世紀下半葉一度輝煌,電影產量曾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印度和美國。有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期,港產片的年產量在200部以上,到了1993年更創下了234部的紀錄。

  香港電影蓬勃發展之際,恰逢改革開放大幕徐徐開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藉助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已是華語電影中堅的香港電影,開始星火燎原地湧入到內地的廣闊天地。

  作為中國內地電影的“外部”座標,那時的香港電影很強勢,從導演、演員到觀眾,從題材、製作到美學風格都深深影響著內地。

  但這種“港式”敘事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出現了斷層。香港電影的發展開始顯得後勁兒不足。面對內地市場的蓬勃發展,業界有一種此消彼長的焦慮感。有香港報刊在其1995年11月號封面上,赫然打出了“香港電影之死”幾個粗體黑字。

  研究、反思的結果有很多。比如,臺灣地區資金的撤出,“搶錢”意識下的商業化惡性競爭,香港電影的產業制度影響,電影人才的流失和對年輕人從業吸引力的下降等。但歸根究底就一點,香港本地市場規模太小。“塘水滾塘魚”限制了太多可能性。

  市場規模,恰恰是內地的優勢,何況這些年內地業界水準也在不斷上升中。因此,杜琪峰、許鞍華、陳可辛、徐克等大批香港導演“北上”尋求突破,背靠內地龐大的市場和資金找到新出路。

  國家電影局五條措施正當其時。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首任總監、香港電影發展局委員卓伯棠表示,放寬限制容納不同地方的元素則有助於香港電影人從自身出發,拍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對他們來說,在已經新環境下,如何處理題材打動內地觀眾,也是一種挑戰。

  (由周星馳彩星電影公司和西安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愛情悲喜劇電影《大話西遊》,已經影響了一大批內地觀眾。資料圖)

  從合拍片到“你中有我”

  除了輝煌的昨天和與內地此消彼長這種“港式”敘事,還有另一條線索,另一種敘事。從改革開放之初到隨著內地電影產業化改革與轉型,兩地電影產業從單向傳播到互相交流,繼而合力發展壯大。

  最初融合的典型,莫如“合拍片”。 自1992年之後,香港電影公司與內地各製片廠合作的合拍片漸成氣候。跟如今五條措施大刀闊斧相比,當年更為謹慎。那時候不叫合拍片,而是協助拍片或者合作拍片。如張藝謀、姜文的某些作品,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合拍片成為賣座電影的主流。

  直到今天,進入良性發展階段的合拍片依舊舉足輕重。據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數據統計,2016年至2018年10月,兩地合拍片共上映73部,年均票房空間約82億元,票房貢獻率達18%。

  外在的合作與互聯互通、同頻共振多了,連靈魂也會契合起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從《唐人街探案》《港日》《火鍋英雄》《綁架者》,直到《我不是藥神》等一系列電影中,都不難發現香港電影對於內地大眾文化的影響和輻射的複雜性。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這不是說內地電影在走香港電影的老路,而是在經濟騰飛的大背景下,內地文化產業內部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開始為不斷增長的新興人群量身打造類型化的商業電影,批量生產具有穩定品質的、包括電影在內的各類文化工業產品。從這點看,內地和香港一脈相承,印證了雙方互動的豐富性和邏輯必然性。

  從目前看,依託內地的巨大市場空間,以港式警匪片、武俠片、喜劇片、愛情片等為代表的幾種成熟的商業電影類型,開始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孫佳山表示,在中國電影票房的前300名當中,由香港電影人主導的影片,已佔據了20%以上的份額。這個指標的意義,也就是香港電影“北上”雙向融入內地電影版圖的當代意義。

  共贏思路大有可為

  縱觀兩地融合的發展過程,有三個時間點特別值得注意。第一個是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這個歷史節點代表了“天時”,從此兩地在藝術創作和市場上的聯繫更為緊密。

  第二個是2003年簽署CEPA後,香港電影和內地市場建立了更廣泛、深入的商業和文化連結。兩地也把”地利”優勢發揮到了一個新高度,合作日益增多,創作出了一批電影佳作。CEPA簽署當年,內地電影總票房只有10.1億元。而2018年,僅一部香港、內地合拍片《紅海行動》的票房就達到了36.48億元。

  第三個就是國家電影局日前發佈的五條措施,放寬、鼓勵和共贏的背後,是對“人和”這一價值的深度挖掘。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表示,有關措施落實後,將進一步鼓勵香港電影業界更積極參與內地電影和合拍片的製作和推廣,推動兩地電影業共同發展。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融合發展的新契機下,內地的門越開越大,與時俱進者穩進,共贏思路大有可為。

  對香港業界來說,從在香港“塘水滾塘魚”,到衝入內地藍海,更廣袤的天地中才有更大的作為。不少人已經瞄上了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熱點平臺。

  在孫佳山看來,香港電影的成功商業電影類型元素,在香港迴歸近20年之後,終於匯入到了中國電影的核心和主流。近幾年來從《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到《非凡任務》《紅海行動》等新主旋律影片,在吸收了香港電影的成功商業電影類型元素之後,反而可以更好地講述這個年代的中國故事。

  1+1遠大於2。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田啟文看得更為長遠。他說,近年來兩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僅讓香港電影獲得新生,提升了中國電影的品質和內涵,還“讓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向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