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了15個月“冤獄”,俄“女間諜”從美國獲釋回國

【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楚立傑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美國根本不存在司法正義!”經過長達15個月的“冤獄”,被美國武斷定性為“女間諜”的俄羅斯女研究生瑪麗亞·布京娜於當地時間25日獲釋並返回祖國。面對家鄉媒體,布京娜歷數這一年多在美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並痛斥美國司法體系。對於這一案件,俄羅斯總統普京曾批評這是美國“法治的缺位”。

“科技”一詞被譯成“秘密設備”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27日報道,經美國佛羅里達州獄政部門證實,布京娜已經在上週五獲釋,並被移民機構即刻遣返,她本人在當地時間26日上午抵達俄羅斯;俄國家媒體對其獲釋一事進行了全程直播。美國“每日野獸”新聞網稱,俄方為布京娜舉行的“歡迎儀式”在飛機上就已經拉開帷幕:俄航飛機特意將她的經濟艙升到商務艙,同行人員給她遞上家鄉特色甜食小薑餅,意喻是要衝淡她之前遭受的苦難。

26日,布京娜下飛機後立刻被媒體簇擁。面對鏡頭,她回顧了近兩年在美國的遭遇,慨嘆整個過程就如同一部“好萊塢大爛片”。她回憶道,美國聯邦調查局對她進行了52個小時的審訊,但是其實審訊者根本就沒那麼多問題要問,不少問題在她看來根本“毫無意義”,拖延時間不過是對外界刻意營造一種“這事很嚴重”的表象。在4月26日被定罪之前,她已經被美國當局收押長達9個月之久,多數時間都是在陰冷、逼仄的環境下被單獨關押。在她看來,這種折磨是美國當局的有意施壓,目的就是為了讓人陷入崩潰。

布京娜還著重批判了美國“崩壞”的司法體系。在她看來,美國檢方對她提起的控訴簡直等同於“欲加之罪”,連證據都是胡亂蒐集的。譬如,檢察官試圖從她的推特賬號上找出諜報活動的跡象,硬把一條推文中的“科技”一詞翻譯成“秘密設備”。法官在審理此案時更是前後矛盾,前面還在誇讚她是個“不錯的人”,接著又話鋒一轉,表示“完全認同檢方意見”。布京娜諷刺稱,自己只不過是美國司法部門的一隻“替罪羊”,給她定罪完全是在掩蓋他們白白浪費掉的司法資源,“這真是恥辱”。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也在機場會見了布京娜。她說,布京娜是美頑固反俄態度的受害者。據媒體回顧,布京娜因涉嫌“為俄情報部門工作”“滲透美國政治機構”,於去年7月在美被捕。當時,美國正為“通俄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而作為這一特殊背景下第一個被美方定罪的俄羅斯籍人士,這起案件受到了輿論的高度聚焦。當時,有關她的各種不實報道在美國媒體盛傳,譬如有媒體訛傳她是通過“出賣色相”打入了美國的政治圈。美國主流媒體事後證實,布京娜所牽涉的案件與特別檢察官穆勒展開的“通俄門”調查基本沒有關聯。俄羅斯也注意到布京娜獲釋後美國媒體發生的微妙變化——幾乎已經沒有媒體將她稱作“間諜”,可能是擔心用詞不當而攤上官司。

酷愛槍支被美“盯”上

俄羅斯《消息報》27日報道稱,布京娜對俄媒記者表示,因為被騙了很多次,她之前都不敢相信自己能提早獲釋,只有在坐上從邁阿密飛往莫斯科的飛機後,她才有了自己終於可以回家的真實感。布京娜還說,她想不到自己會被捕,因為她此前對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深信不疑,認為一個無辜的人絕不會在美國被起訴。然而事實證明,她從前一直活在幻想之中。

“現在,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的祖國對公民的保護,我要感謝所有對我提供幫助的人。”布京娜表示,她要特別感謝為她得以獲釋而奔走鬥爭的俄外交人員。

布京娜1988年出生在俄西西伯利亞南部城市巴爾瑙爾,大學畢業後到美國一所頂尖私立大學留學。2018年7月就在普京與特朗普在赫爾辛基舉行會晤前夕,她在華盛頓被捕,被控是俄羅斯派來的間諜。依照美方的說法,布京娜與俄方高級官員共謀,滲透到美政治機構,目的是影響美對俄政策。

在俄羅斯一些輿論看來,布京娜的背景和資歷確實容易被美國當局“盯”上。她從小酷愛槍支,能熟練拆解AK-47型突擊步槍,曾在俄羅斯創建擁槍權益團體“持槍的權利”。由於該組織與全美步槍協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這一情節被美國司法部門視為布京娜“滲透美國保守政治組織”的“鐵證”。布京娜始終否認自己為俄政府從事諜報活動,稱美方對她的指控“證據為零”、純系子虛烏有。

認罪因不得已

布京娜最終被判刑18個月(定罪前被關押的9個月算在刑期之內),罪名當中不涉及“間諜罪”。根據認罪書,她承認自己作為“外國代理”,在美活動期間並未辦理相應的註冊手續,曾試圖利用全美步槍協會尋求與美國保守派取得聯繫。布京娜表示,認罪完全是出於委曲求全、為了能獲得輕判,因為沒有可能得到公正的審判,不認罪的話還會面臨更長刑期——此前有美國法官威脅判處她15年監禁。由於美國聯邦法律一處修改,再加上布京娜“表現良好”,因此得以提前獲釋。

俄外交部代表稱,布京娜被釋放不能說明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的關係發生積極變化,因為仍有不少俄羅斯人因為美國編造的理由被關在美國監獄中。關於美方稱對俄公民布京娜案判決公正,俄駐美大使館表示,俄方呼籲美國停止在全球範圍內“捕獵俄公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