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當年,周作人在書裡寫過:“北方的點心是常食,南方的點心則是閒食。”以至許多年來,南方老饕們總帶著這麼點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北方人吃得精緻,有口福。

而今南北方的點心已互通有無,迭代多年,周作人若在世,想必只會為了每天的下午茶外賣而煩惱。

一地的點心成了全國的、世界的點心,方便到無聊。如果有人尚有好奇心與求吃欲,倒不如來北方吃點心。飲食粗糙的北方,如今反而不會令人失望。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一趟點心之行,第一站得上北京。北京的糖果糕點,自遼金以後就逐漸發展為名品。栗子糕、重陽花糕,都經過了千年迭代。當年周作人生活的“老北京”,點心品種花哨到可以“報菜名:

有水點心:麵茶、油炒麵、豆汁兒、豆腐腦兒、炒肝兒、滷煮火燒、杏仁茶、奶酪。

甜鹹的乾點心:盆兒糕、碗兒糕、焦圈兒、爆肚兒、羊頭肉、炸灌腸兒、燙麵兒炸糕、褡褳火燒。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吃點心,去天橋。1949年以前,北京的天橋是點心的天堂,飯鋪114家,餘者238家,以挑擔、提籃、擺攤為主,散落大街小巷。

那時候的天橋,還有拉硬弓的、舉大刀的、抖空竹的、舞叉的,賣梳頭油的,賣耗子藥的,唱戲的……逛了天橋,就瞭解了北京的平民文化。

大柵欄的門框衚衕,一條街的精品小吃,豆腐腦白、年糕王、各有絕活的餑餑鋪——餑餑是滿人對點心的總稱。直到今天,奶酪魏、年糕楊,依然活躍在原地。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帝都 ,數百年間,數不清的皇親國戚、豪商大賈、四海平民來了又走,留下了無數吃喝玩樂的講究,建了看不完的亭臺、房屋、廟宇。如今滄海桑田,大柵欄全是連鎖店,王府井賣起LV,天橋乾乾淨淨。歷史越來越遠,難以觸碰,唯有寥寥幾家餑餑鋪,仍保留著老北京的氣息。一口點心,夢迴清朝。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嘗一口茯苓餅,味同嚼紙?這是當年的清宮爆款,製作講究,滋補安神,皇上娘娘才吃得上。

咬一口棗泥酥,滿口生香,這曾經是慈禧的私人訂製,後來才從宮裡流到民間。

四月吃玫瑰餅,應時應景,張學良在京時最喜此物,但他指名要買正明齋。

至於豆汁,嘗一口也行,要知道老舍很愛豆汁。從前窮人吃不起飯,就喝一天豆汁煮雜燴。

還有嘗不完的牛舌餅、驢打滾、七星餅、馬奶子糖沾、自來紅、杏仁豆腐……

餑餑是一道門,那甜蜜的味道打開了你的胃,也能打開一段故事裡的歷史,帶我們品味那古老的,舌尖上的中國。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奶製品的極致在哪裡?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歐洲的美食:芝士火鍋、藍cheese、奶油蛋糕。

非也。歐洲人對牛奶的深情,遠比不過我國北方人。

在中國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套馬杆的漢子威武雄壯,放羊的草原姑娘熱情豪爽。內蒙人的飲食特點,是一輩子不“斷奶”,且嗜肉。故而蒙古族人總是具有雙重性格——勇猛、憨直。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或許是由於DNA的影響,內蒙人至今對奶和奶製品仍有著強烈的依賴。他們對奶的利用方式,已經登峰造極。

奶酪、奶片,都是為國人熟知的內蒙點心,常見北方各大市場散賣。外形可愛,口感香甜,老少咸宜。

很多人會想到奶茶。嚴格地說,奶茶是外地人的零食,內蒙人的糧食。內蒙人三餐不離奶茶。從前,有些蒙古族老人一生不喝水,只喝奶茶。今天,喝奶茶吃羊肉燒麥,是內蒙古地區60後們最時尚的社交早茶。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然而,唯有奶豆腐和奶皮子,才是蒙古族奶製品的精魂。

內蒙有一系列關於奶豆腐的菜譜:切片奶豆腐,拔絲奶豆腐,烤奶豆腐、牛奶煮奶豆腐,西紅柿奶豆腐披薩……

奶豆腐,似乎與豆腐一樣百搭。

但奶豆腐只是看著像豆腐而已。製作工藝複雜,先要將牛奶發酵,再熬到脫水,中間經過長時間的攪拌。直到酸奶熬成泥,才能放進模具,冷卻成奶豆腐。

十斤奶,一斤豆腐。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兩口“豆腐”,一頓飯半飽,與珠峰一般高的熱量讓曾經貧苦的內蒙人在冬季的風雪中屹立不倒。內蒙人提到奶豆腐,兩眼放光,口角垂涎,那密實的口感,酸甜的味道,可以在入口的第一秒攫取他們的靈魂。他們將它放進一杯熱騰騰的奶茶中,拌上奶油和炒米,如朝聖般雙手捧到嘴邊,輕啜一口,爽滑醇香,層次豐富、綿而不爛,油而不膩,一秒鐘,就進入了天堂。

如果加上鮮奶皮子,風味更濃,快感翻倍。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奶皮子就是小時候喝牛奶時,躲不開的那層油皮——疊加無數層。奶皮子可幹吃,如果放進奶茶最好選鮮奶皮,當那整片的奶油在奶茶上顫抖著鋪開——

這杯奶茶就更沒法喝了。

外地人吃內蒙奶製品是有門檻的。發酵製品總帶著詭異的酸,還有難以形容的氣味,尤其吃奶豆腐,味蕾要跨越較高的審美障礙,方能獲得美味的真諦。不過對於真正的吃貨,這一點點的麻煩實在算不了什麼。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很多人說,東北沒的吃,這不能說是徹底的假話。東北人民的菜單確實略微單調,可東北人是有口福的,因為有點心。

吉林人常吃打糕,這點和其它地方的人不一樣。其他人常吃的叫年糕。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從本質上講,年糕與打糕,算不上兩種食品。打糕與年糕製作方法相類,但是架勢大得多:大量糯米煮熟放入木槽內,用大木榔頭沾蘸水,搗成泥狀,再倒到石板上,用木榔頭蘸水捶打成麵餅,通常由二人合打,旁邊還要有人協助翻餅。這是考驗肱二頭肌的體力活。

打糕是朝鮮族的特色美食,想象中,朝鮮族精壯的小夥子們,會在冬季大雪到來之前,穿著厚厚的棉衣,頭上繫著布條,於自家院子裡做打糕,姑娘們從旁協助。兄弟合力,揮汗如雨,場面很是熱烈。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打糕的精髓在於蘸料。放涼的打糕蘸黃豆粉和白糖,清爽彈牙,但不過爾爾。紫蘇打糕才是打糕中的至味:以紫蘇磨粉,加少量調料,混合後撒於打糕之上,微甜,略鹹,紫蘇的清香融合糯米的清甜,心中體會到一種讓人想流淚的淳樸的美。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很多東北人提到點心,會想到粘豆包。粘豆包是以黃米和玉米麵混合後發酵,做成的紅豆餡包子。年過40的東北人,對此物有情結。

筆者一阿姨是吉林人,70後,常講起一個段子:阿姨小時候家裡窮,父母養四個孩子,經濟很是拮据。每年冬天,大人們為了送年禮,會做一大缸粘豆包,凍在院子裡。那是孩子們眼裡的絕味。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有一年家裡年景不好,孩子們長期吃不到好東西,到了冬天,又見大人做了粘豆包,饞得無法自已,遂共同決定,隔三差五,偷豆包。

說是隔三差五,可他們四個人,一次就要偷四個豆包,才一個月,缸就空了一半。終於被大人發現,父親怒不可遏,讓四個孩子下跪,挨個揍,還逼著孩子們回想,每個人分別吃了多少個豆包——好根據數量再重做。

多做一個也捨不得。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後來阿姨長大了,什麼都能吃得起了,可依然最愛粘豆包。她說,永遠記得那年冬天,豆包的甜,還有跪在地上,拼命回憶、數豆包時的眼淚。

可能有人覺得,粘豆包是主食,不算點心。這個事就要和周作人探討一下。周先生的意思,“飯”與“菜”之外的東西,都算點心。他母親活著時,如果病了,就算一天連吃三碗小餛飩,仍然說自己“胃口不開”——因為吃不下飯。

不可錯過的北方點心

細看周作人對北方點心的評價,其實也有他的道理。他說北方點心“茁實”,誠然。山東的大煎餅,北京的韭菜盒子,天津的大麻花,無一不是厚實、粗壯,可飽腹的,比不得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列的點心浪漫——蕭美人點心、雪蒸糕、白雲片。

相比南方,北方點心少了些精細與閒情逸致。可那也並非壞事。吃南方的點心,過的是精緻的生活,有儀式感,吃北方的點心,過的是踏實的日子,有真實感,又有何遺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