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中國的戲曲博物館有哪些?

盧金潮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地域博大,地方戲曲種類繁多,改革開飯以來,傳統藝術文化保護得到社會共識,由此,眾多的戲曲主題博物館也紛紛面世。其中知名度、展品收藏展覽價值高的就達數十家。例如北京戲曲博物館 、中國戲曲博物館 、中國崑曲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 山師大學戲曲博物館 、上海戲劇博物館 、鹽城淮劇博物館、 嵊州越劇博物館 、南京越劇博物館 、淮安戲曲博物館  、溫州南戲博物館 、開封豫劇博物館 、唐山評劇博物館 、中國黃梅戲博物館 、重慶川劇博物館 、川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 、佛山粵劇博物館 、陝西秦腔博物館 、閩臺布袋戲博物館等20餘家聲譽較高且最具特色。

 

下面就簡單介紹下,部分博物館的主要特色和亮點。

 

北京戲曲博物館,是原來湖廣會館的原址,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具備優良的京劇文化傳統,堪稱人文薈萃之地。

 

中國戲曲博物館是建在江西撫州夢湖景區夢島上,基本陳列主要由中國戲曲、撫州地方戲曲兩部分內容組成。

 

中國崑曲博物館坐落於崑曲的發祥地江蘇省蘇州市古城區全晉會館內。館內有蘇州地區最精美的古戲臺。中國崑曲博物館以搶救、保護、傳承、弘揚古老的崑曲藝術為宗旨。

 

 

天津戲劇博物館位於天津市老城廂中心的南開區東門裡大街,是原來的天津廣東會館。由鄧穎超同志題寫館名,曹禺同志擔任名譽館長。主體建築古典式戲樓以它空間跨度大、設計巧妙和裝飾精美為我國古典劇場中的佼佼者,其舞臺口不設立柱與起著保持原聲擴音作用的穹頂藻井堪稱一絕。

 

鹽城淮劇博物館

主要展現了淮劇發展歷程和藝術成就,頌揚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獻身淮劇事業的執著精神,彰顯淮劇文化的無限魅力。

嵊州越劇博物館  全國首家專業戲劇博物館,系統地反映了越劇發展的面貌,展示了越劇在形成、發展中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和不斷改革創新走向繁榮的歷程。

 

 

溫州南戲博物館  南戲博物館依託溫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益康錢莊舊址布展而成。 宋元時期興起於溫州的南戲,是中國戲曲之祖,奠定了中國戲曲的基本體制,演化成為數以百計的新劇種,是中國戲劇真正成熟的標誌。

重慶川劇博物館,川劇發展的前世今生在重慶川劇博物館可以一覽無餘。

展館大廳金碧輝煌的明清古戲臺,所有部件均為原件,戲臺上的木雕被重新描上了金漆,金光閃爍,展現了戲臺當年的繁華與榮耀。

 

廣東粵劇博物館位於佛山禪城區最大的祠宅組合式建築群兆祥黃公祠。該祠堂氣勢雄偉,設計精巧獨到,裝修豪華考究,是佛山現存祠堂式建築的表表者。

 

重慶川劇博物館,川劇發展的前世今生在重慶川劇博物館可以一覽無餘。

展館大廳金碧輝煌的明清古戲臺,所有部件均為原件,戲臺上的木雕被重新描上了金漆,金光閃爍,展現了戲臺當年的繁華與榮耀。

 

廣東粵劇博物館位於佛山禪城區最大的祠宅組合式建築群兆祥黃公祠。該祠堂氣勢雄偉,設計精巧獨到,裝修豪華考究,是佛山現存祠堂式建築的表表者。

 










我不知道風


一、中國戲曲博物館

中國戲曲博物館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區夢島上,佔地面積80畝,總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陳列展覽面積2400多平方米。基本陳列主要由中國戲曲、撫州地方戲曲兩部分內容組成。該館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和市政府共同籌建,以弘揚和傳播戲曲文化為主

二、中國崑曲博物館

坐落於崑曲的發祥地江蘇省蘇州市古城區平江路張家巷全晉會館內,於2006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有蘇州地區最精美的古戲臺。它經國家文化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立項批准,於2003年11月正式掛牌對外免費開放。中國崑曲博物館以搶救、保護、傳承、弘揚古老的崑曲藝術為宗旨,以展演、陳列、收藏、研究、傳承為主要工作內容,每星期有崑曲星期專場演出。

三、北京戲曲博物館

坐落於湖廣會館內,始建於1807 年,包括大戲樓、鄉賢祠、文昌閣、寶善堂、楚畹堂、風雨懷人館等一組建築。這裡當年曾是湖南、湖北兩省赴京學子們和同鄉商賈聚居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具備優良的京劇文化傳統,堪稱人文薈萃之地。這是北京市建成開放的第一百座博物館,於1997年9月6日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

四、天津戲劇博物館

位於天津市老城廂中心的南開區東門裡大街257號,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式會館建築之一。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光緒三十三年(1907)竣工,由時任天津海關道唐紹儀、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等人發起倡議,旅津廣東客商共同集資9萬兩白銀建成,1985年進行大修,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集戲劇文物、史料收集、保管、研究、宣傳於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1986年元旦正式對社會開放,由鄧穎超同志題寫館名,曹禺同志擔任名譽館長。天津廣東會館保留下來的建築由四合院、拜師堂、戲樓等部分組成,外圍青磚灰瓦,建築風格兼容我國南北特色,四合院內正廳、配房均出捲棚頂前廊。主體建築古典式戲樓以它空間跨度大、設計巧妙和裝飾精美為我國古典劇場中的佼佼者,其舞臺口不設立柱與起著保持原聲擴音作用的穹頂藻井堪稱一絕。

五、山西師範大學戲曲博物館

創建於1984年,原為戲曲文物陳列室,2001年擴建為戲曲博物館。目前該館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展面1200平方米,分為五大展室:戲臺展室、戲曲雕刻與繪畫展室、戲曲碑刻展室、戲曲劇種展室、儀式劇展室。館內擁有珍貴的宋金元戲曲磚雕、石雕(含複製品)100多方,碑刻拓片近3000通,文物圖片50000餘幅,錄像片達60多個小時,鑼鼓雜戲、賽社腳本和民間多種小戲抄本300多種。此外,還有元代神廟戲臺的精美模型,墓葬雜劇壁畫的逼真摹本,彩繪戲曲故事瓷瓶,戲裝亮麗、裁製得體的紗閣戲人,風趣宜人的皮影戲、木偶戲實物,適於演出的皮影戲臺,還有標誌儺戲儺文化時代的圖騰、面具、服飾等等。

六、上海戲劇博物館

上海戲劇博物館依託上海戲劇學院重點學科,內化於學院首倡的戲劇大道建設項目,由物理形態館、數字資料館和動態演示館三部分組成。博物館以大量收藏戲劇戲曲歷史文獻、藝術品與實物、演出資料,集中展示、記錄、再現藝術家生平,策劃多媒體戲劇動態展演等專題為主要工作內容,是以"一館多區、形態綜合、內容多元"為辦博理念,集收藏、陳列、展出、教學、演出、參觀、訓練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七、鹽城淮劇博物館

坐落在鹽城城南新區的聚龍湖東北角的清風園內,為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佔地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總投資1500多萬元,是集展陳、傳習、收藏、研究、演出於一體的專業文化博物館。全國共有淮劇團13個,作為淮劇的故鄉,鹽城就佔了6個。主展區分為歷史沿革、藝術常識、名人名作和文化現象四個展廳,通過原作劇本、經典劇照、視聽資料、舞臺模型、服裝道具等珍貴藏品,展現淮劇發展歷程和藝術成就,頌揚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獻身淮劇事業的執著精神,彰顯淮劇文化的無限魅力。

八、 嵊州越劇博物館

位於嵊州城關鹿胎山下,建築面積2253多平方米,為全國首家專業戲劇博物館,於1990年10月18日竣工開放。館內置有越劇發展史展覽,藏有大量越劇文物珍品、史料供參觀和研究。展覽分三廳一廊,共140個版面、758幅不同時代名人的生活照和劇照、327件實物,系統地反映了越劇發展的面貌,展示了越劇在形成、發展中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和不斷改革創新走向繁榮的歷程。第一展廳為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三個時期;第二廳為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兩個時期;第三廳為解放後繁榮發展時期;展廊介紹藝術交流情況和唱腔藝術特色等。

九、南京越劇博物館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老門東邊營35號。南京越劇博物館作為江蘇首家越劇博物館,該館收藏有半個多世紀以來見證南京越劇藝術發展的數百件珍貴展品,“安琪工作室”以及“竺派藝術傳承工作室”也在此落戶,打造集越劇文化傳播、越劇名家創作、越劇戲迷交流為一體的越劇藝文空間。展覽面積600多平方米。館內現有藏品數百件,包括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等老一輩越劇藝術家使用過的戲服、道具、生活用品,以及當年演出的劇本手稿等。館內目前推出了“越劇文化”、“南京市越劇團團史”等常設展。

十、淮安戲曲博物館

位於淮安市清河區大閘口中洲島,是展示和宣傳淮安戲曲歷史和成果的重要陣地,也是排演、交流戲曲的活動場所。戲曲博物館由四個廳組成,分別是戲曲知識廳、淮劇廳、京劇廳、淮海戲廳,通過實物、圖片、模型、書畫、音像資料,以及現代多媒體技藝等,來呈現戲曲在淮安地區的發生和發展的概貌。

十一、溫州南戲博物館

依託溫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益康錢莊舊址布展而成。益康錢莊位於鹿城區四營堂巷,為葛明齋、黃淑香夫婦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建成開設。2012年6月9日開闢為南戲博物館,對公眾免費開放。 宋元時期興起於溫州的南戲,是中國戲曲之祖,奠定了中國戲曲的基本體制,演化成為數以百計的新劇種,是中國戲劇真正成熟的標誌。本館通過八個展廳,對南戲的發展歷史進行一個系統的展示,它有助於南戲學者的研究,也能使市民接受藝術薰陶,增加文化的自豪感。

十二、中國評劇博物館

傳承中國評劇文化的重要載體,該博物館位於評劇發源地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城中大街中段,是繼成兆才墓和成兆才大戲院後又一投入使用的 “評劇工程”項目。評劇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近代“京、評、越、豫”四大劇種之一,曾有過打開“永平禁地”,唱紅京津,北上關東,南下上海,走遍雲貴,播遍甘陝,流佈全國的歷史。

十三、包畹蓉京劇服飾館

坐落在海灣旅遊區龍騰閣西側。館內,珍藏著千餘款京劇服飾,足夠裝備幾個劇團。蟒袍、裙襖、斗篷、開氅、雲肩、大靠、官服、龍套衣……花團錦簇、雍容華貴,其中不乏梅派的典雅、荀派的活潑、程派的清越、尚派的婉轉。梅蘭芳、荀慧生大師們當年穿過的戲服彌足珍貴。藝術館的創辦人包畹蓉先生,是上海著名收藏家。包畹蓉自幼酷愛京劇,15歲那年就拜“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為師從藝,後又轉易多師,拜黃秋生、王瑤卿練功學藝。1953年,包先生親自組建了“包畹蓉京劇團”。館藏的繡金坐龍旗蟒,是《四郎探母》中公主所穿,傾注了先生最多的心血,請名師化了三年時間精心製作成功,是本館的“鎮館之寶”。京劇服飾藝術館在收藏、研究、展示、教授、豐富和完善京劇服飾,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各方面有獨特貢獻。

十四、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

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博物館,也是安徽省第一個黃梅戲博物館,是研究黃梅戲的重要史料庫,是發揚並傳承黃梅戲的重要戲曲文化基地,是安慶市民極力支持的文化工程,是中共安徽省委提出“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建設文化強省”的文化發展戰略重要推動力。該館由陳列區、宣教區、互動區、戲劇資料信息研究中心、辦公區和設備區組成。基本陳列以黃梅戲的發展歷程為主線,分“黃梅之鄉源遠流長”、“黃梅綻放梨園奇葩”、“梅開數度生機無限”、“凝心聚力再創輝煌”四個篇章。博物館展示了從全國各地徵集到的1000多件相關文物,主要分為文獻史料和實物資料兩大類,其中國家一類文物有16件。

十五、重慶川劇博物館

位於重慶市渝北區人和金山大道2號,川劇發展的前世今生在重慶川劇博物館可以一覽無餘。這裡不僅有異地復建的明清古戲臺,還有許多珍貴的戲服。博物館分為《藝苑奇葩》、《巴蜀沃土》、《川劇英華》、《巴渝風韻》4個展區,共展出圖片500餘張,實物近1000件。展館大廳設有一個金碧輝煌的明清古戲臺,戲臺為異地復建的文物,所有部件均為原件,戲臺上的木雕被重新描上了金漆,金光閃爍,展現了戲臺當年的繁華與榮耀。館內展出的近1000件實物,其中大部分都是川劇愛好者捐贈的。其中包括一件珍貴的皮大衣。 

十六、川劇藝術博物館

國內首家川劇博物館成都川劇藝術博物館2001年12月28日撩開神秘面紗。館內珍貴的資料、照片、實物等向觀眾展示川劇的歷史沿革、藝術成果等。成都川劇藝術博物館是在成都川劇藝術陳列館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的。博物館由“梨園簇錦”、“蜀曲流芳”、“奇葩爛漫”三個分館組成。“梨園簇錦”主要展示豐富的川劇劇目、精湛的舞臺表演、獨特的川劇打擊樂和絢麗的舞臺藝術。這一匯聚了道具、服裝、面具、臉譜等內容的展館是三館中內容最為豐富的。“蜀曲流芳”主要展示了四川戲曲由三國初的雛型經漢、唐、宋、元、明、清、民國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的歷史沿革及發展概況。“奇葩爛漫”則詳細介紹了國家對川劇藝術的關懷,川劇藝術的復甦、創作演出的繁榮等。

十七、粵劇藝術博物館

是一座具有嶺南風格、水鄉特色的中國園林式博物館,沿荔枝灣湧三期分為南北兩岸。南岸為主館及仿古園林建築,主要承載展覽、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動等功能,北岸為文物修復、粵劇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等配套區域。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1.7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2.17萬平方米。於2016年6月9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原為恩寧路舊城改造地塊,毗鄰荔枝灣工程三期南側。粵劇藝術博物館分南、北兩個地塊。南岸地塊為博物館主場館所在,佈局為傳統嶺南園林建築,主館地下兩層,地上三層,主要用作博物館庫房、展廳及劇院,周邊佈置亭臺樓閣等建築及約1500平方米的湖面;北岸佔地約4600平方米,主要是為博物館配套的餐飲茶座和文化活動室。

十八、佛山粵劇博物館

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6月,經佛山市政府批准,籌備多年的佛山粵劇博物館落戶該祠堂。廣東粵劇博物館約3000平方米,於2004年4月2日正式掛牌。設於禪城區最大的祠宅組合式建築群兆祥黃公祠。兆祥黃公祠建於清末民初,是佛山著名中成藥“黃祥華如意油”始創人黃大年的祠堂。200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堂氣勢雄偉,設計精巧獨到,裝修豪華考究,是佛山現存祠堂式建築的表表者。

十九、陝西秦腔博物館

館內陳列的500多件展品,分概述、演出劇目等13個板塊進行介紹,使秦腔這一古老的藝術全方位展示在世人面前。陝西秦腔博物館以文物史料的靜態展示為主,館藏文物包括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手抄本《回府刺字》,印刷刻板工具,原民眾劇團的劇裝、道具,著名老藝人的劇照,民國時期的戲裝、服飾、四路秦腔臉譜等。博物館中央搭建的小型舞臺,還可供演員進行秦腔技藝的展示演出。

二十、 閩臺布袋戲博物館

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漢朝時期就在民間出現,唐宋時進入全盛時期。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縫製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故稱布袋木偶戲。2006年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閩臺布袋戲博物館是以展示閩臺布袋木偶戲歷史淵源、交流與發展為主題的閩臺布袋戲博物館,於2009年11月在福建漳州正式開館。展館以布袋戲的起源、演繹、傳承、發展、創新5個方面為主線部分,輔以200多件實物和文獻、圖片、音像等寶貴資料,清晰地勾勒出漳州、臺灣布袋木偶戲的形成發展脈絡,以及閩臺布袋木偶戲傳承交流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圖文並茂的展板、栩栩如生的偶人、仿製的古代戲臺無一不在向人們展示著布袋木偶這門藝術的源遠流長和無窮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