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最近掀起了一场视觉盛宴,从演技到剧情,从故事到感悟,《少年的你》包含着一个个少年的青春。

全程压抑又泪点频频,每一位观众都是跟着陈念和小北在黑暗中挣扎,在压迫中反抗,在苦境中坚持,直到仰望星空,看见一片光明。

《少年的你》不单单是一部电影,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现实的揭露,它涵盖着的不只是“校园霸凌”,更有着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缺失父母的每一个少年,都有着不健全的人格

01 缺失父母的陈念,隐忍懦弱

影片中,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学习优等生,伴随着同班同学胡小蝶的死亡,恐怖的“霸凌”降落到了陈念的头上。

在面对魏莱等人的霸凌时,“考上大学去北京”成为了陈念能想到的唯一隐忍退让的理由。在受到欺负、殴打、拍裸照这些欺凌之后,她依然还是那个“懦弱”的孩子,直到她将魏莱推下楼梯之后,似乎对她来说一切结束了。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少年的你》陈念

陈念的遭遇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之所以这样让人怜惜又叹息,其实就是因为她是个“孤儿”,她没有父亲,母亲却是一个不务正业,卖假面膜还被追债常年不在家,名义上她有母亲,实际上她就是个缺失父母的“孤儿”

母亲不曾关心过她的学业。不曾过问过她的生活,任何时候都只是告诉她“孩子,再忍忍高考过后就好了,你就长大成人了,我们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母亲有存在,但却对陈念的成长毫无帮助毫无指引,甚至是以一个“错误”“贬义”的方式存在,这也正是促使陈念成为了“懦弱孤儿”的原因,而这样的隐忍懦弱,才让她在遭受欺凌时一味隐忍,一味退让,最终酿成悲剧的发生。

如果母亲以身作则给陈念多些陪伴,在她的成长中多些了解,多些指引,或许她的性格就会有所改变,在所有的悲剧发生前,也许一切悲惨遭遇都可以在萌芽状态结束。

缺失父母的陈念,是个隐忍懦弱的“孤儿”。

02 缺失父母的小北,处事极端

影片中的小北是个世界里只有“打架”的小混混,父亲跑了,母亲也抛弃了他,13岁这个天真烂漫的年纪里,他就开始了“打人”和“挨打”的生活,每天过着在刀口上舔血的日子。

缺失父母的小北,在成长的路上就是“无所事事”“打架斗殴”的“小混混”,但他也渴望着家庭的温暖。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少年的你》小北

其中有个这样的情节:小北带陈念回家后说“你为什么来我们家”,其实在他的内心一直渴望着妈妈回到他的身边,渴望着幸福完整的家庭,所以他会把脏乱不堪的出租屋说成“我们家”。

缺失父母的小北,不仅是形式上的“孤儿”,更是精神上的“孤儿”,而这也是他在面对陈念被欺凌这件事选择极端处理,想要用“打架”“杀人”“顶罪”试图逃避黑暗。

缺失父母的小北,生活是满目疮痍的,而误闯入的陈念,是他黑暗生活里的一道白月光。

缺失父母的小北,是个处事极端的“孤儿”。

03 缺失父母的魏莱,人格残缺

魏莱的父母都是高材生,家境优渥、学习成绩优异的她,本应该是一个温柔得体的大家闺秀。可表面乖巧懂事的她,私下却是欺负同学的校园施暴者。

在同学自杀后被审问时,她不为所动,毫无悔改,冷酷淡漠的表情和态度,再一次证明了她人格的残缺。

正是因为魏莱也是个缺失父母的“孤儿”,母亲对警察说,我们家孩子不会暴力对待别人的,别人可能会,但魏莱不会,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我和他爸爸给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 那个自杀的孩子或许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学和她开几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楼自杀了。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少年的你》魏莱

母亲心态极端,遇事先把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却没有想过亲近自己的孩子却了解真实的情况,采取正确的处事方式。

魏莱的父亲,因为魏莱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了跟孩子不说话的冷暴力方式。

虽然有父母的存在,但魏莱也是缺失父母的“孤儿”,满足了物质需求,但却从来不去进行人格教育,拥有这样的父母家庭,她也是“孤儿”。

缺失父母的魏莱,是个人格残缺的“孤儿”。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健全人格的终身老师,缺失父母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格缺陷的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总结了三种对孩子“失陪”的父母

一是无奈型,因客观条件不允许而无法陪伴儿童;

二是无知型,认为陪伴儿童不重要;

三是无悔无惧型,采取了错误的陪伴方式。

陈念的父母是“无奈型”,小北的父母是“无知型”,而魏莱的父母是“无悔无惧型”,所以少年的他们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父母对孩子成长都有哪些影响

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在《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中说到:“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越多。”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争吵的父母孩子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本身对外界事物都是处于无意识的新鲜状态,他们需要有人却告诉他们如何辨别环境中存在的“是非善恶”,如何区分环境中的“真假伪善”。

父母则是引领他们去感知外界环境的第一人,也是为他们灵魂深处添加色彩的第一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提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听他人讲述来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

班杜拉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他找来72个3到6岁的孩子,把他们分成2组,各让一个成人带领,其中一组成人扮演攻击型,另一组成人扮演温和型。

攻击型成人带孩子来到一个放有很多波波玩偶的实验室,他让孩子站在一边,然后自己用拳头打玩偶的鼻子,脚踢,拿锤子敲打它的头部等。伴随着口中不断辱骂玩偶“踢死它”,“怂包软蛋”,同时,他会说玩偶很强势,倒了就回来了。

另一个成人带着一组孩子,来到另外一个同样是玩偶的实验室,而成人只是在一旁摆弄玩偶,并未去攻击玩偶。

10分钟后,两组孩子都会被带到了别的房间,房间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偶,但这些孩子被告知不能玩这些玩具,让她们产生挫折感。

过了一会,所有的孩子被带到最后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除了玩偶玩具还出现了攻击性的玩具,比如锤子,标枪等,然后成人离开,留下孩子们在里面20分钟。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父母陪伴孩子

班杜拉在外面通过镜子观察发现:

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们,倾向于模仿他们看到的暴力行为,而未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们,攻击性比较弱。

班杜拉由此得出结论: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孩子的暴力行为。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他们会从父母身上学习一言一行,父母身上所有的动作和行为,都会成为孩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折射。

父母的人格是健全的,健康的,孩子才会有可能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

容韬老师在《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这本书中讲到自己的儿子原本是一个深度网瘾少年,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在学校数次参与打群架,曾两次被学校劝退。

一开始,贾容韬对儿子又打又骂,甚至去学校闹事,找学校麻烦,可儿子依然无动于衷,甚至在网吧彻夜不归。

于是贾容韬义无反顾关掉了自己的企业,选择全心陪伴孩子,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他从自身开始进行改变,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去如何如何。

看着父亲脱胎换骨的改变,孩子慢慢被折服,最后成功戒掉了网瘾,考上了重点大学。

贾容韬也跟每一个平凡的父母一样,期望孩子应该是怎样,可后来他意识到:没有比家庭、比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的事情。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母亲陪伴孩子

他说:“由于自己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所以要改变;由于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影响孩子,所以要改变;由于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孩子成长之需要,所以要改变。”

谚语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正是在父亲的身上看到了改变的样子,看到了改变的过程,也看到了改变的力量,在父亲的熏陶下,孩子也开始接受改变,无论是从身体还是心理。

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孩子一生的一面镜子,父母的样子和三观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缺失父母的“孤儿”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可连柯曾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步都需要父母到场,到场并不是允许父母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而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孩子成长。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孤独的孩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父母存在让孩子不是孤儿,但父母只养不教其实就等同于缺失,缺失父母的孩子都是“孤儿”。

巴金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人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

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避免孩子成为缺失父母的“孤儿”应该是父母应尽的首要职责。

避免孩子成为缺失父母的“孤儿”,首先父母应该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的内心可以简单归结为“3A”

01 Appeal(诉求):

诉求指的是,父母应该聆听孩子心中的诉求,而不是一味用“为你好”来约束绑架孩子的成长和自由。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母亲跟孩子沟通

大多数父母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思想审视孩子的世界,觉得“你应该这样做”,“这样是为你好”,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懂孩子,这样的父母其实是缺失的,对于孩子来说很不利于他们成长。

了解孩子的内心,要从倾听他们的诉求开始。

02 Accompany(陪伴):

陪伴指的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相应的陪伴,而不是提供物质保证就可以的。

父母要懂得,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和父母对他们的影响甚大,不要一味“物质积累”,而忘记“思想营养”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认为父母陪伴儿童的策略要讲求安心,“把心安在孩子身上去陪伴他”;培养耐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成长,恢复童心,“俯下身来体验孩子的世界”

而这些都是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正向推动作用。

03 Approached(走近):

走近指的是,父母要走近孩子的内心,跟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世界去了解孩子。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父母陪伴孩子

父母不要站在高角度去俯视孩子,而是要用平等的思维去交流,把对方当做自己的朋友,这样孩子也容易自我肯定,内心坚定。

在了解到孩子内心之后,避免孩子成为缺失父母的“孤儿”,父母可以从三点来进行,简称“3L”

01 Listening(聆听):

父母应该做个聆听者,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去探视孩子的世界,然后找到正确的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

杜江霍思燕的儿子嗯哼,小小年纪就很暖心,他体贴有爱心,温柔懂事其实都离不开杜江霍思燕的教育方式,杜江霍思燕并没有把嗯哼当做孩子,而是当做朋友,在任何事情发生时,他们都会去聆听嗯哼的看法,正确的予以鼓励,错误的悉心引导。

这种聆听方式,让孩子有了自信,也有了正确的价值观。

02 Leading(表率):

俞敏洪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心开始,用心陪伴。

作为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的影子,父母也是孩子学习最多,接受最快的表率,所以,父母应该“先正己身”,而后“教导有方”。

《少年的你》: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儿”

幸福的一家人

做孩子最好的榜样,做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03 Learning(学习):

姚晨在电影《找到你》中饰演一位妈妈,她曾说:

“该被感谢的应该是孩子,是他们带给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那种无私付出的爱,让我们内心更坚定,变得更勇敢和强大。”

所以,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守旧观念,有时候学着成为孩子的“学生”,这个过程是走近孩童世界的过程,也是给孩子增加自信心和信念的过程。

汪园黔《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一书中提到,能够保持良好夫妻关系的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指数更高,孩子也更加聪慧和优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指引,在成长的道路上,别让孩子成为缺失父母的“孤儿”!

能码字,能追梦,治愈系90后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愈最孤独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