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定律:不會“借錢”,你永遠也成不了有錢人,你怎麼看?

媒體大律師


從您的提問來理解,“富人定律”就是指通過借錢來投資,才能成為更有錢的人!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金融學中的名詞“槓桿”,這個概念通俗的解釋,就是借別人的錢來進行各種投資和操作的行為。

關於很多無法用對錯來辯證的問題,我個人有一個觀點就是向有結果的人學習,看他們是怎麼做的,那什麼叫有“結果”呢,就是在這個問題的相關領域做出成績,經過實踐成功的觀點和做法。那在投資領域細數中外最成功的投資家莫過於“巴菲特”了,“巴菲特”不止一次在公眾媒體強烈的闡述他對“槓桿”的觀點那就是“不要碰”。如2011年巴菲特的股東信裡就是這麼寫的:

“毫無疑問,有些人通過借錢投資成為鉅富,但這種操作同樣可能使你一貧如洗。槓桿操作成功的時候,收益就成倍放大,你老婆覺得你很聰明,鄰居也豔羨不已。但它會使人上癮,一旦你從中獲益,就很難回到謹慎行事的老路上去。而我們在三年級都學過,不管多大的數字一旦乘以0都等於0——當然有的人是在2008年學到的。歷史表明,無論操作者多麼聰明,金融槓桿都很可能帶來一個‘0’。

可能有人會懷疑2011年有點久遠,觀點是不是改變了,那我們就來看19年5月4日剛過去的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老爺子的觀點。

“我們不會讓伯克希爾做槓桿,我們做槓桿的話肯定比之前賺的錢會更多。但查理和我都目睹過一些更高智商的人,他們因為槓桿化把生意給做砸了”。

相信“巴菲特”老爺子如此的堅決反對借錢投資,一定是他在投資經歷中遇到過,或者看到過,才會對投資人有這樣的忠告。

下面我也分享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首先我們舉例說明借錢有什麼好處呢?那就是可以放大你的回報——比如現在你有10塊錢,買了一隻股票,它漲到了11塊錢,於是你掙了10%;但是如果你有10塊錢,管別人借90塊錢,一共100塊錢買了10股這隻股票,它們最後漲到了110塊錢。這時候你把之前的90塊錢還掉,加上利息,比如一共還了91塊錢,那麼你剩下的就是110-91=19塊錢,相當於你賺了90%,收益一下放大了9倍。這就是槓桿的力量。

當然我們做投資有一句亙古不變的至理名言,風險和收益永遠是對等的。

槓桿可以讓你賺錢更快,但虧起來更加慘烈。比如還是剛才的例子:10塊錢一股的股票跌了10%,你還能剩9塊錢,重整旗鼓又是一條好漢;但如果你借了90塊錢,100塊錢的股票跌10%就剩90塊錢了,你把借別人的錢還掉,相當於血本無歸,連東山再起都不知道從哪兒開始了。

所以一套完善的投資計劃,一定有完備的風險規劃作為後盾,如果一定要借錢投資的話,請一定在你能承受的風險範圍內去做。

如果我的解答和建議能為您在選擇上多一份幫助和支持,就是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願與您一起分享,共同成長!





話險為簡


其實我真覺得這句話有一點道理,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不敢跨出這一步!

我有一個親戚以前在農村就是種地的,後來有朋友拉著他承包魚塘,當時找親戚借了大概4萬元,湊和朋友一起10萬元承包了一個2000平米的魚塘,一年下來的收入總共有20多萬,我這親戚每年能分到10萬元左右,要知道這可是在2000年的時候,後來我這親戚又想投資工程,但是需要一兩百萬,他沒這麼多錢,後來就找親戚朋友做房屋抵押貸款,當時找銀行大概貸了100多萬,後來做工程又掙了一筆錢,現在我這親戚開的都是50萬的車,在市裡面買了兩套房。

我這親戚就是典型的白手起家,自己沒錢,但有勇氣找親戚朋友借錢,可以說是完全的空手套白狼,當時找親戚房屋抵押貸款,就給我另外幾個親戚吃了一頓飯而已,賺錢了也沒給借錢的親戚紅包利息之類的,幾個親戚都抵押了差不多20萬左右,這在10年前不算是小錢,即便是現在也不算是小錢。

其實很多人都不敢像我親戚這樣借錢,覺得借別人的錢欠別人的人情,即便是有比較好的投資項目在眼前也不會借錢做,除非自己的存款足夠,這是大多數人平庸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真正能夠成功的人都是少數,投資也有風險,一旦還不上就慘了。

我一叔叔以前是做滷菜生意的,一個人一年也能掙個10多萬,後來跟朋友去搞工程,但款項一直收不回來,找銀行借了四五十萬,總計虧了七八十萬,後來不得不把房子賣了還款,要不是及時止損,估計會虧更多,現在滷菜生意也沒做了,如今在工廠裡找了份四五千的工作維持生活。

怎麼說呢,要想富,在某些環境裡確實要懂得去借錢,我一同學在一企業打工,那時候企業是盈利的但是要發展缺資金,就鼓動員工投資,我這同學找爸媽借了10萬元入資,現在企業的銷售額已經從以前的年銷售額五六百萬做到了現在的年銷售額兩三千萬,我這同學每年除了工資以外還能分到10多萬的分紅,這可是在三四線城市裡。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就是,錢生錢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只要方向對掙錢的幾率很大!如果你不敢借錢,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會措施一些致富的機會!


樓盤網


有句話這樣說的“富人從銀行借錢投資,窮人從銀行存錢保值”!這句話已經充分說明不會借錢永遠也成不了有錢人的做法,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大家一個大道理,要學會投資,學會錢生錢,這樣才能成為富人的最好捷近,下面說說我個人看法。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實際例子,就是在2005年之時,我舅舅在深圳花了幾十萬購買一套房子,隨後過了幾年又把房子賣了,隨後把這套房子賣的錢付個首付,然後去買更大的房子;之後又等著升值了,之後又把房子賣了;買了這套房子升值後又賣掉,當中首付買更好,更大的房子,就這樣循環的去炒房,截止當前房產已經超過1000多萬了資產,就這樣一買一賣,藉助銀行的錢為自己賺錢。

通過我舅舅的這個炒房事例,從幾十萬元的資金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變成千萬資產的富人;從這裡例子就是可以說明兩個大道理:

其一:錢生錢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是一種為資金賺取更大財富的一種方法;

其二:窮人要想成為富人,要學會借錢來投資,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為富人的可能性;

舉例子:

假如有兩個人同時永遠10萬的本金,其中一個人就把這10萬元存銀行,年利率是4%,一年下來有4000元利息,覺得非常划算了,隨後自己去上班拿份工資收入。但另外一個人拿出了自己10萬元,隨後再度向銀行借了10萬元,總共有20萬元的本金去接手了一家快遞承包片區;10年之後,這兩個人就是天差地別的,選擇存款的人最終只有50萬以下的存款,而另外一個人資產已經高達300多萬,同樣的本金起步,一個是存錢的,另外一個就是借錢的,兩個人之間最終的資產差異非常大,這就是現實的生活。

總之這個社會貧富差距這麼大的真正原因就是,窮人都是把錢躺在銀行吃利息,為了就是保值;而真正的富人就是研究投資,研究哪些項目能賺大錢,自己只要有錢就用來投資各種各樣的投資,藉助銀行的錢為自己生財。

所以富人定律不會“借錢”,你永遠也成不了有錢人,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這個也是告誡很多普通人想要成為富人的真正捷近之路。


老金財經


2000年左右,具體日子記不太清了,我身邊老張就是這麼幹的。當初,他家樓下自建了一間門面房,位置還比較好。當年也租不了幾個錢,那會兒,老張就是個賣襪子,販內褲的小商販,也想把生意做大,卻借不到錢。於是,在高人指點下,老張和我們省內一家啤酒廠聯繫上了,願做經銷商。當時和廠家談好半年還是一季度一結帳。。。於是,整車整車的啤酒拉往他家。還別說,生意非常火爆。有多火爆?在我們這個城市,數一數二。後來,大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這老張是微利或保本乃至賠錢在賣,不圖賺錢。比如啤酒從廠家進價是1.05元,他就加個3分5分,很多時候索性就發個1.05元,還有時1元也批。別的經銷商不敢這麼幹。。。生意是火的不得了,年底老張一算帳,基本上沒賺錢。但是,沒賺錢是沒賺錢,老張卻眉開眼笑,這生意做了好幾年。後來,眾人才知道,這老張壓根就沒指望賣啤酒賺錢,而是另有項目。他在某房地產項目入了一股,這錢從哪來呢?他就靠這賣啤酒籌資,因為有幾個月的還款空檔,他就左手倒右手。不要小看這幾個月時間,動輒就有上百萬。當然,這小子發了。。。再講這幾年發生的一件事,也是身邊一個朋友乾的。這小子大概12年吧,看中了某市中心一塊3000平商場,負一層。房東說租金一年200萬,他考慮了一下,加上員工,裝修,自已有點啃不動,便又找了兩個合夥人,三人一塊把這商場包下來,約好房租半年一交,即100萬。下來,便開始裝修,找廠家,由於他本來就是圈內人,且那幾年生意還非常好,他主要是賣鞋服,各廠家也非常踴躍。具體就是他負責招聘員工,負責賣貨,各廠家免費提供鞋櫃,衣櫥,還有各品牌裝修。並且,由於他信譽較好,所有商品幾乎均是賒銷,一月回款。於是,一個3000平,200左右員工的鞋服超市便誕生了。。。初期,這超市生意也是很火,顧客人山人海,各種活動整天舉行。並且,在14年,3人又在另外一個城市開了一間同樣規模的超市。但是,15年,兩間超市均遭斷崖式崩盤,虧損已達300萬。。。怎麼辦?3人一商量,找房東降房租,遭房東斷然拒絕。3人一琢磨,索性不幹了。但是此時,累計還欠各經銷商1300萬貨款。於是,便挨個給廠家打電話,實話實說,要求各廠家第二日均來商場共議善後。這善後怎麼處理的?我朋友開門見山,即現在手頭資金不多,只能按70%回款。如果同意,現在簽字,明日將帳打過去。若有異議,下來另談。各廠商面面相覷,不到5分鐘,意見統一:就這麼辦。。。這事結束之後,各廠家非但無人指責我朋友,反而紛紛豎大拇指:是個漢子。並私下表示,今後如果東山再起,大家依然全力支持。。。


大力牛魔王之龍在天涯


我同意這種關點,舉個例子來說,我有個朋友買的是單位福利分房,而且是新裝修房子,十幾年前有一次因為需要用錢就把房子賣了,價格特別便宜,幾萬元錢就被另一個人買了,買房的這個人當時就是看準時機借錢買的,買了之後,就把它出租了,租金就用來還還賬,一直到現在,房子價格翻了幾倍!這個例子就充分說明了富人定律!但是前提是要借得到錢💰才行!


簡約自媒體的VLOG


有錢人大部分人都會有負債,但是,負債的人大不部分卻未必能成為有錢人,所以,是否借錢發展,不是你是否成為有錢人的決定因素。如果你的資金全部是借來的,這叫“借雞生蛋”或者叫“空手套白狼”;如果你的大部分資金是借來的,則叫“加槓桿”,例如首付3成買房,就是加了3倍槓桿的融資!

一、借錢只是可能提高你賺錢的速度,但不能決定你是否賺錢:

借錢發展,有點類似於期貨裡面的加槓桿,原本是3萬塊錢的本金,現在變成了30萬塊錢,如果是做對了,這無疑大大提高了你賺錢的速度,但是,如果做錯了,則也會使你窮得更徹底!

很多人總是喜歡誇大借錢抵抗通脹的作用,卻對潛在的風險視而不見,“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借錢發展也要量力而行,它可以讓你快速翻身,也能把你打入十八層地獄!

二、是否能成為富人關鍵在於自己是否具備那種能力、條件和機遇!

實業投資與炒股其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對於一個炒股的人來說,如果你還未能做到長期穩定盈利,就去借錢炒股或者加槓桿,那無疑會使你加速消失,反之,如果你已經做到了長期穩定的盈利,心態和技術都非常成熟,增加資金可能會讓你“如虎添翼”,迅速崛起,成為有錢人!

做實業投資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能力沒達到、經驗不足、沒有人脈、不擅交際、不懂經營之道、不懂行業形勢,就胡亂的借錢創業,那隻會讓你輸的更徹底,借錢創業致貧的例子舉不勝舉!

綜上所述:

借錢或者融資,就像一個放大器,它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放大你的收益,讓你迅速翻身成為富人,同時,也放大了你的風險,稍有不慎可能就萬劫不復,是否能成為富人,關鍵還是在於個人的能力及外在的綜合條件!


K濤資本


蔣老師觀點:負債不一定能夠成為有錢人,但富人一定存在著合理的負債。

美國信用卡大王沃爾特有1497張信用卡,信用額度高達170萬美元,還因此創下世界紀錄,獲得“神奇塑膠先生“的稱號。

他的做法,哪怕放在這個可以包容一切、接納一切的新中國來說,可能依然會有人認為他瘋了,而且瘋的徹底。

他瘋了嗎?恰恰相反,他很聰明。幾十年來,沃爾特的信用記錄依然完美,從不逾期。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每個月只會使用一張卡,並且一定會在月底前付清。這就是他的生財之道,他的風險控制。

他算富人嗎?1497張信用卡,170萬美元總額度,相當於1200萬人民幣,而且都是現金流。毫無疑問,他是行動和思想的巨人,對於可以預見的風險評估和控制,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那麼這1200萬可以幹什麼?這點應該都不用我說了吧。投個資、開個店、投個定期,再不濟酒放餘額寶裡,每天就躺著每個月也有十來萬的利息可以拿,何樂而不為。

以上只是一個供大家閱覽的例子,不支持也不建議你們辦太多的信用卡,量力而行也是風險控制的其中一部分。

《富爸爸窮爸爸》裡面有一句話寫的非常好:“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債務,只不過他們以為那些就是資產”。

如題所說的“借錢”,更多的可以理解為用錢來生錢,那麼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什麼是由資產引發的負債,什麼又是由負債轉化成的資產,這幾個問題,希望大家考慮清楚。

綜上所述:

這就是所謂“富人”和“窮人”最主要的區別,我們要做的是先改變自己固有的慣性思維,懂得並利用槓槓原理去實現“錢生錢”,思維改變了,你的階層、圈子、資金都將必然能上升一個大階梯,並將永遠不會落魄。


蔣昊說經濟


先舉一個例子:

回到5年前,有兩個人,各有100萬,當地的房子100萬一套,A用全款買了1套,B付首付買了3套。

到現在,當地的房子值200萬一套,A賣了1套房子變成200萬,B賣了3套房子變成600萬,付掉一些利息,算550萬吧。除出本金,那麼A賺了100萬,B賺了450萬。B賺的錢是A的4.5倍。

我們不談這個例子的合理性和其它因素,至少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槓桿的力量。

B付首付,銀行願意為你放出貸款,這是一種很普通的融資方法,並沒有太高風險,像這種融資方式具有富人思維的是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的。

我們反過來想,我現在有100萬,想做一個要投資200萬的事情。你借100萬去做和等到賺夠200萬再去做是一樣的,因為借100萬獲出的利息成本和你再去賺100萬獲出的時間成本比要少得多。

問題只在於你借錢來做的事情是否有把握。從理論上說,借錢是一個成本最低快速增加財富的方法。


股道商道


沒有誰生來就註定是富人,只有善於投資,靈活運用自己接觸的各種資源,才有可能改變命運,錢就是最重要的一種資源,借錢就是借力。


善於借錢,把握機會

一個人有了卓越的才能就會發現很多賺錢的機會,一個有100萬的人會發現可以賺1000萬的機會,一個有1000萬的人會發現能賺一個億的機會。這是優秀的人的共同特徵,如果一個有100萬的人只能盯著可以賺10萬的機會,慢慢的它的資產就會變成10萬。



發現了機會怎麼辦呢?需要把夢想變成現實就需要錢,去借錢,才能錢生錢,可以進行資產開發,帶來滾滾財源。


如果不是向銀行借錢買房,我們中有多少人買得起商品房呢?正是因為合理負債,才幫我們趕上房地產增值的時代機遇。


通貨膨脹時代,負債為王

借錢不僅是一種思想,還是一種能力,怎麼借到安全的、低成本的錢就會決定一個人的財富增值速度。


貨幣紙質化以來,通貨膨脹就是一種必然,怎麼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呢?其中的一個訣竅就是少儲蓄,多投資,合理負債。


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欠錢,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是這個習慣在通脹嚴重的今天就已經不靠譜。借款也是抵禦通脹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比如現在五年內的抵押貸款利率僅為4.95%,扣除通貨膨脹,幾乎相當於零利率。


什麼意思呢?就是銀行借錢給你辦事,不要利息,這種錢為什麼不借呢?


善於借錢,就是善於利用外部力量實現自己的戰略規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的人才會變成真正的大富翁,而不是坐吃山空。


貧民窟的大富翁


筆者在幾年前看了一本風靡全球的經濟著作,這本書就是有法國作家托馬斯.皮凱蒂寫的“21世紀資本論”。而其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工資收入的增長永遠趕不上資本的收益增長”。也說明了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而富人越來越有錢的200多年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還有也提出瞭解決的方案,那就是向富人增稅和資本徵稅,從而逐步消除日益擴大的貧富懸殊!


可是這麼多年來的3500元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和如今才到的5000元起徵點,還是印證了中等收入者成為了個稅的主要來源,而資本積累中最大的房產稅部分到現在是靴子還沒有落地,更不用說遺產稅的徵收問題。看到可以融資貸款卻又不要交增值稅和遺產稅的房地產市場蒸蒸日上,也是促進了有錢人更有錢的最大原因之一。

還有,從我國央企的年度財務收益報告中可以看到,資本的平均收益率在8%左右。而如今的房產貸款也就在6%不到,還有以前的折扣貸更是不到5%。甚至可以從前幾年在香港的融資成本才只有3%多一點,而大量的國內銀行融資給大企業的也是會有很多不到5%。這就是說銀行融資成本遠低於社會資本的平均基準收益率,而這些積累的財富都成為了投資方的利益。也是促進了投資者越來越有錢。

不會借錢等於全部要靠自有資本來積累,財富的增長就會減緩。但本不能依此就說成不了有錢人,目前也是有不少不借錢的有錢人。比如老乾媽就是不要銀行的錢。

可現在資本市場也是出了些問題,很多空手套白狼的人存在,資本市場成為了一個絞肉機,失去了原有的資本市場的投資特色。成功了有投資人享受大部分收益,而失敗了卻有債權人來買單。從而失去了借錢本意,也就成為了圈錢的工具,而且這種成為有錢人,甚至是富豪的幾率更高。

不去借錢,可也不借錢給別人。只用自己的資本來運作,這也是一種相對保守的明哲保身的方式也是可行的。不能說賺不到錢了,而是隻是賺錢的速度慢了,可心態反而更好了,投資或外借造成失敗的可能性也隨之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