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都城分別是今天的哪裡?五帝的都城呢?

心嫿音


夏商周三代之時,都邑多來回遷徙!

依據《竹書紀年》夏朝都邑遷徙如下圖:

商朝各帝王都邑遷徙如下:



周朝前期都城在寶雞,伐紂時豐鎬為都邑,滅商後洛邑為成周,實行兩都制!西周末年,豐鎬被攻破,周王遷徙洛邑,是為東周。





至於三皇五帝都邑傳說多在河南、山東、山西三省之間。

三皇五帝時代部落地望考:

有巢氏,來自於巢湖,今安徽中部;

燧人氏,燧明國,今商丘;

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陽;

女媧氏,都媧城,今西平(離淮陽不遠);

無懷氏,居懷城,今武涉縣;

中央氏,居中河,今洛寧;

中央氏,無懷氏,都象城,今舞陽賈湖(位於西平西北不遠);

葛天氏,居葛國,位於寧陵;

大庭氏,居大庭,今臨潼;

慄陸氏,居慄國,位於夏邑;

昊英氏,柏皇氏,都遂城,今遂平(位於西平南);

柏高,都柏城,今西平(與媧城臨近);

炎帝神農氏,初都陳(淮陽)後遷魯(曲阜);

帝榆罔,生於承留(開封),都伊川,今洛陽伊川;

黃帝有熊氏,都有熊,今新鄭;

炎黃與蚩尤關係,

早期歷史言炎黃起於西北,後分別向東發展與蚩尤相遇。神農氏末期,諸侯相侵,蚩尤崛起。後黃帝興起,與炎帝大戰,為阪泉之戰;炎黃聯合,與蚩尤九黎大戰,為涿鹿之戰。

炎黃和蚩尤九黎關係圖多用下面這張過時的地圖,實際上這張圖上錯誤不少,上古時期古人活動區域不會那麼大,幾百公里就算超遠距離了,打仗遠涉千里是不可能的事。

依典籍記載,黃帝傳說多在豫西一帶,新鄭古為有熊之墟。炎帝神農氏初都陳(淮陽)後遷魯(曲阜),湖北隨州為其出生地(歷山),炎帝有“牛首人身”的傳說,與南方少數民族圖騰一致,說明其部族應在中原東南一帶。蚩尤所在九黎,為九夷轉音,東夷早期的叫法,位於山東南部、蘇皖一帶,同時亦有牛首人身的傳說,蚩尤與炎帝亦有關聯。

考古學中,約公元前3300年~前2800年前,仰韶文化末期衰落(炎帝神農氏末期),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部族)興起東進和大汶口文化(蚩尤)西進和屈家嶺文化(三苗)的北上,在中原一帶產生交流和鬥爭,年代、地望與後世傳說都一致!



約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興起,並向東發展;稍晚一點的大汶口文化同時間興起于山東,向豫東發展;二者在中原一帶相遇,發生交流和碰撞。此時各類古文化以交流為主,上古炎帝傳說即對應這一時期!



約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後期,仰韶文化逐漸衰落(對應神農氏的興起與衰落),大汶口文化(東夷)和屈家嶺文化(苗蠻)逐漸興起,並開始進入豫東、豫西,影響甚至達到山西一帶。


約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世紀,位於豫西的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開始興起(龍山文化前身),並逐漸影響到豫東一帶,首先與仰韶文化的遺留~炎帝部族發生戰爭,即為阪泉之戰;後與西進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嶺文化(三苗)發生戰爭,即為涿鹿之戰。涿鹿之戰後,中原最早進入龍山文化時代,其後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部族)影響逐漸擴散到周邊,各地龍山文化開始興起,進而開啟九州部落聯盟時代的到來。


依據歷史記載和考古學關係,炎黃與蚩尤九黎關係當如下圖所示,而不是早期的錯誤地圖:


河南周邊的黃帝遺蹟


坂泉之戰,一說河北涿鹿,一說扶溝;

扶溝地處豫東平原,黃泛區腹心,隸屬河南省周口地區。新鄭為有熊之墟,少典以及黃帝所在有熊國位於新鄭周邊,扶溝正位於新鄭(有熊)和淮陽(神農氏所在都邑陳地)之間。

扶溝(坂泉)、新鄭(有熊)和淮陽(神農氏都邑陳地)位置關係

涿鹿之戰,一說河北涿鹿,一說彭城(徐州);有熊國所在勢力位於新鄭周邊,傳說中的蚩尤所在九黎(或九夷)勢力範圍則位於魯西以及淮河流域中下游一帶,涿鹿(或濁鹿)之戰應該發生在蘇皖西北斜著往魯西豫東、山西一帶。



《\t歸藏\t·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空桑,上古地區名,沿用至東周晚期,主要指今魯西豫東地區(此地區屬於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古兗州主要區域在今山東西南部的菏澤與濟寧,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聖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

相傳,遠古時代蚩尤與黃帝發生衝突,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擒殺蚩尤後分屍而葬,身葬於此。首級葬於壽張闞鄉(今陽穀縣),身葬於汶上(山東汶上縣蚩尤冢),肩髀葬於鉅野(菏澤鉅野縣),部分屍骨亥葬於臺前(原屬壽張縣,今屬濮陽)境內。

蚩尤被殺後,四座蚩尤冢都在菏澤和濮陽之間,這裡即是空桑之地,也是傳說中的青丘所在(古為清丘,在菏澤一帶,清丘之盟發生地;今有青邱寺,青邱堌堆遺留)。


少昊氏,都窮桑(曲阜),今山東曲阜;

顓頊氏,都帝丘,今濮陽;

帝嚳,都亳,今商丘;

帝摯,都莘邑,今山東聊城;

帝堯,都平陽(成陽),今山西臨汾,一說山東菏澤;

帝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濟;

帝禹,一說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都陽城,今禹州。


青陽帝君


夏、商、周的都城分別是今天的哪裡?五帝的都城呢?

三皇五帝時期

三皇五帝時期,一開始是沒有都城這個概念的,只知道有居住地,慢慢的才知道有都城這個概念。但是到伏羲氏的時候,就很明確了,羲氏定都在陳地。

夏朝時期

夏朝就比較頑皮了,471多年間,一共有16個都城,其中有15個都城在河南境內,只有一個都城在現在的山西境內。

商朝時期

商朝一共統治500多年,在這期間一共有六個都城。其中有四個都城是在河南境內,有兩個都城,竟然是在山東境內。

周朝時期

周朝,雖然存世時間最長,約有791年。但是在周朝的時候只有兩個都城。西周時期,周朝的都城是鎬京(宗周);東周時期,周朝的都城是雒邑(成周)。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後來也指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如果說到建都問題,應該是指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

“五帝”是個綜合稱呼,又不拘於究竟是哪五個人,一般來說就是指:黃帝、神農、伏羲、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幾個人。

所謂的“建都”在上古期也就是指一個部落的主要聚落,並在此基礎上建起的具有一定規模和制度,具有多項功能的城邑。比如有城牆,有宮城,田宅分離,有作坊等等,體現一定的社會或禮制思想。

關於上古部落的活動地區,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裡說,“餘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於江、淮,至,長老皆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司馬遷說的這個範圍西到空峒就是現在甘肅平涼,北到涿鹿就是現在河北張家口,東到大海,南到長江、淮河,這個大範圍的區域之內都是上古部華夏部落的活動地區。

黃帝、炎帝都生於少典部落,三國譙周說少典是有熊的國君,西晉皇甫謐認為有熊在河南新鄭。皇帝成於姬水而姬為姓,炎帝成於姜水而以姜為姓。根據古代關於姬姓的傳說流傳的區域,黃帝的部落發祥地大致在現在陝西北部。炎帝部落發祥地“姜水”大致在陝西渭河上游一帶。《水經注》說“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

伏羲應該是比黃帝、炎帝生活時代早的人物,但是《禮記》把他算到五帝裡面。伏羲的生活時代應該是相當於舊石器時代。《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裡說伏羲生於成紀,就是現在的甘肅天水,又說他都於陳,有種觀點認為“陳”是現在的河南淮陽。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說伏羲和女媧屬於上古的苗蠻集團,生活的中心在現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帶。

有的觀點認為伏羲和太昊是一個人,而有的觀點則認為伏羲和太昊不是一個人,河南淮陽的是太昊陵不是伏羲陵,太昊是東夷部落的首領,是五帝上帝裡的青帝。只是在漢朝以後,太昊才被和伏羲合而為一了。《左傳》裡說“陳,太皞之虛也。”任、宿、須句、顓臾這些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都是風姓的太昊後裔,封地都離濟水不遠,掌管太昊和濟水的祭祀。太昊部落的遷徏路線應該是從濟水一帶而遷到陳,即淮陽。

東夷部落另一個早期首領是少昊。《左傳》裡說“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昊之虛”,這是說周公東征踐奄,滅了這個東夷古國,成王就把商與奄的遺民封給周公之子伯禽,讓他在少昊之虛建國,這就是後來的魯國。少昊建國立都的地方在現在山東曲阜。

顓頊在《山海經》的記載裡說“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有的觀點認為顓頊屬於華夏集團,當華夏集團從陝西、甘肅一帶黃土高原東遷時到達河南、山東、河北邊界的平原,這時與東夷開始有了爭奪,繼而又各自相安,也就難免文化、血統交錯相雜,所以會有少昊孺顓頊這樣的事。顓頊與共工氏相爭,共工氏在河南輝縣,顓頊在與之不遠的濮陽。

帝嚳這個人關於他的資料太少。帝嚳高辛氏,《史記集解》說“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名;顓頊與嚳皆以字為號:上古質故也。”“高辛”這個地方在河南商丘。《帝王世紀》說他“三十登位,都亳。”

堯帝的封地“唐”在山西。《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宗國都城記》“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竹書紀年》說後來堯年老德衰,舜將堯囚於陽城而奪得天子之位。“陽城”在現在的山西臨汾。所以有種觀點認為陶寺遺址是堯都。

《穀梁傳》說“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舜及夏殷皆都焉”。舜的都城有兩種不同觀點:一是認為舜都在蒲坂,唐代李泰《括地誌*蒲州*河東縣》:河東縣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還有一種認為舜的都城有潘城,就是河北涿鹿。《水經濟》“漯水經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關於蒲坂也有不同認識,有的認為是平陽,有的認為是永濟。

禹的居住地在不同的史籍裡有不同的記載:《孟子》“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古本竹書紀年》也說“禹居陽城”《世本》“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夏本紀》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反正不是陽城就是平陽、安邑、晉陽。陽城,有可能在登封。安邑在運城夏縣。

夏代的都城現在未有定論,而且早期王朝也不會是自始至終只有一都。夏朝的主要活動區域最集中的兩處:河南中部洛陽平原及周圍還有山西西南汾河下游,都有可能有夏的都城,包括登封、禹州、鞏義、偃師等等。從史籍裡看,夏朝的主要居住地提到很多處:陽城、陽翟、帝丘、斟鄩等等。

史載商王朝第一座都城是“西亳”。商朝前期都城遷徏非常頻繁,如《竹書紀年》所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亶甲自囂遷於相。《史記》說:祖乙遷邢、遷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又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後來考古挖掘的河南安陽“殷墟”就是盤庚時的都城“北蒙”。

周的都城在先周時岐山周原建有舊京,位置在現在寶雞的周原遺址。文王作豐、武王作鎬,豐鎬在現在山西西安,就是所稱之“宗周”。成王營建新邑,就是洛邑,稱之為“成周”,是東周時期的王城所在地。


沅汰


正確答案:三皇五帝出河北。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山是河北的山,物是河北的物,人是河北的人。河北有人證、物證、山證,三證俱全,皆可證明《山海經》原為河北人所作。根據這些證據,元師傅做出最終判斷:《山海經》就是《河北山海經》!

證據之一,四個河北人都和《山海經》有密切關聯

1.酈道元,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受《山海經》影響而作《水經注》。

2.李汝珍,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受《山海經》影響而作《鏡花緣》。

3.紀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封禁《山海經》。

4.元師傅,河北河間人。破解《山海經》。

為什麼這四個河北人都和《山海經》有密切關聯?這不奇怪嗎?

這四個河北人都和《山海經》有密切關聯,這恰恰證明了:

1,《山海經》乃是河北古籍。

2,《山海經》的中心在冀州之野。

更多證據,元師傅會陸續公佈。敬請關注!

更多知識,看這裡https://www.toutiao.com/i6680051708367733255/


河間元師傅


唐堯都晉中。

虞舜都晉南。

大禹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商人源於河北,聚居黃河北岸。

周人源於甘陝,定都陝西。

夏都晉南:

大禹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當然,腐儒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主流,真實的歷史可能是這樣的:

黃帝是上古西北(古河套)地區部落聯盟首領,曾強盛一時,最終被後世附會成華夏始祖。

黃帝之後,各地部落紛爭繼續,其後裔繼續在古河套地區活動,並建造石峁城。

其後,溫溼帶南移,古河套地區黃帝后裔分化為狄、氐、戎、強、鬼族、姬姓王族等部族,並慢慢遷離古河套地區,向四周擴散。

位於隴西的大禹羌部落逐漸強大,並慢慢向東遷移,最後到達黃河壺口瀑布周邊地區。

其間,各原統屬於黃帝帝國的部族間互相吞併,其中稱霸一時的有東夷顓頊部落聯盟、晉中唐堯部落聯盟、晉南虞舜部落聯盟、陝晉北部崇山部落聯盟、大禹部落聯盟等。

崇山部落聯盟後期主導石峁城,滅了唐堯陶寺部落聯盟。

虞舜部落聯盟北上,趕走了崇山部落聯盟,成為一時霸主,並將崇山部落聯盟首領追趕至羽山殺死。

崇山部落聯盟戰敗後投靠大禹部落聯盟,被大禹部落聯盟吸收。

大禹部落聯盟在虞舜時繼承崇山部落聯盟治水的工作,導水積石山、鑿開黃河龍門口。

大禹部落聯盟在主導治水工作過程中不斷壯大,最後奪取虞舜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虞舜在逃跑路上被殺。

大禹用13年時間統一西北諸部落後,御駕親征東夷伯益,兵敗南逃會籍病死。

其後夏啟強勢崛起,武力統一,可惜,夏啟死後又諸侯爭霸,夏朝被諸侯打的四處亂竄,在很多地方都建立過臨時戰爭堡壘性質的聚居軍寨。

最終,東夷商部落崛起,滅了夏部族,成為東夷部落聯盟首領。

此時,黃帝后裔氐、狄部族分化出的姬部落崛起,慢慢成為西北部落聯盟首領。

西北從伏羲到夏代遺址:

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8000-4800年前。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7150~5600年前。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6700~5600年前。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

有代表性的大型城池遺址:

1、石峁遺址。

2、陶寺遺址。

3、三星堆遺址。

在說下上華夏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炎黃(蚩尤)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中華民族來源於古崑崙山,女媧伏羲是人祖。

伏羲後裔分化為古羌、狄,其後演化出神農炎帝姜部落和黃帝姬部落。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姜羌一體,姬氐(狄)同源。

炎黃西北部落聯盟與蚩尤東北部落聯盟融合,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前身,所以,後世尊炎黃(蚩尤)為中華民族始祖。

其實,應該是炎黃(蚩尤)子孫:

炎黃(蚩尤)為中華三始祖,稱炎黃(蚩尤)子孫順理成章。

當然,先祖蚩尤被嚴重汙衊醜化,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這與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有關。據傳蚩尤被黃帝尊為兵主,即戰神。這充分說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戰爭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當然,成王敗寇,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一慣的作風。自古都稱黎民的,可見,是蚩尤九黎部落後裔。

華夏:

華夏人,即中華人,即中國人。

一般認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國人。

華胥傳華夏,華夏傳中華:

華、胥、夏,三字了互用,均為人的意思。

一般認為,華夏源於西北:

1、源於華胥古國:華胥陵在陝西,生伏羲成紀,女媧陵在山西,在西北。

據說隴山周邊是伏羲的諸夏部落聯盟,華山周邊是女媧的華夏部落聯盟。

2、源於地名:華山和夏水,在山西陝西。

3、源於炎黃:炎帝名華,黃帝為夏,在西北。

4、腐儒附會:衣服文化。

5、源於扯淡:花朵。

炎黃子孫是民國時期的公認說法:

這主要與中華民族的形成有關,傳說,漢人祖先是由炎黃華夏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合併、融合而來,所以,後世漢人遍尊炎黃為祖先,自稱“炎黃(蚩尤)子孫”。

當然,蚩尤也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稱黎民的,顯然是蚩尤九黎後裔。


用戶1789621402868715


夏朝大禹時的都城在山西的聞喜縣附近,都名安邑。禹的兒子啟即位後又在河南的禹縣,古稱鈞臺,建立夏都。後來啟的兒子太康即位後,又把都城搬到了河南鞏縣附近的一個叫斟鄩的地方。後來一個大部落在河南商丘建都。是商朝的開始。多年後商王寒足滅了夏王后相。太康的兒子少康即位。又傳幾代,夏桀即位。這時商丘的商湯漸漸強大起來,商湯為報夏桀關押之仇。就起兵滅了夏桀。夏亡商繼。商成湯便在商丘的毫地建都。後商王子足已又把國都搬到了河北邢臺縣。後商王武丁又把國都搬到了河南安陽。商紂王帝辛即位後又在安陽的朝歌建立都城。即現在的淇縣。此時在陝西武功的周慢慢強大起來。定都鎬京,即西安附近。後又定都洛邑。即如今的洛陽。


順其自然65491946


三皇五帝時期屬於古史中的傳說時代,這個階段處於原始部落時期並沒有形成國家的概念,當然都城也就不會出現。這一時期主要是以部落的活動區域來劃分,而且流動性比較大。夏朝建立後,原始部落過渡到奴隸制國家,才出現了都城。

五帝部落聯盟的都城

《史記》卷六七中的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這五位也得到了史家有限度的承認。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五位部落聯盟首領的都城。

黃帝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700年之後的近百年間,他是繼神農之後崛起的部落首領。黃帝打敗蚩尤而成為天下共主。《史記》說黃帝“邑於涿鹿之阿”,意思是黃帝在“阿”建都。就是現在的河北保定的徐水漕河空城。

顓頊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42年之後的近百年間,他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少年時期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後打敗共工成為天下共主。顓頊的都城共有三處,一是窮桑(山東曲阜),二是商丘(河南商丘),三是於帝丘(河南濮陽)。

帝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275年之後的近百年間,他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帝嚳的祖父是少昊,父親是蟜極。帝嚳在30歲時繼承顓頊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他以“亳”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

堯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188年之後的近一百二十多年間,他是帝嚳之子。堯13歲時被封於陶,15歲時改封於平陽,20歲時代兄長帝摯為天子,以平陽為都城,平陽就是現在的山西臨汾。堯在位七十年,禪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舜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128年之後的近百年間,他是軒轅黃帝的九世孫,出生於姚墟或諸馮。舜的帝位是堯禪讓的,他的都城是蒲坂,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運城永濟。

夏、商、周的都城所在

夏朝

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都大禹之子啟所建立,是史書中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大約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初期,共延續約471年,傳14代共17帝。夏朝共由12個氏族部落組成,區域中心大概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和禹州一帶。

夏朝的都城共有10個,啟定都陽翟共15年(河南許昌禹州),太康、仲康和夏桀定都在斟鄩共69年(河南偃師),相先後定都商丘(河南商丘睢陽區)和帝丘(河南濮陽南)共30年,羿、寒浞篡夏後先後定都鉏(河南滑縣)和窮石(河南孟縣)共45年。

少康先後定都綸城共21年(河南商丘虞城),杼定都原共17年(河南濟源),槐、芒、洩、不降、扃五位帝王都定都在老丘共164年(河南開封祥符區),廑、孔甲、皋、發四位帝王定都西河共35年(河南安陽東南)。

以上都城有考古實物的只有斟鄩,也就是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還有一個是大禹的都城陽城,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這兩座遺址都與史書中記載夏王朝的基本情況相符,但是缺乏最重要的相關文字記載。

商朝

商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由商湯所建,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相關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共延續500多年,傳17世共31王。商湯率軍在鳴條之戰中將夏朝滅亡,帝辛於牧野之戰後宣告了商的滅亡。

商朝的都城共有7個,大乙湯到大戊密九位君主定都亳共178年(河南商丘),中丁莊和卜壬發定都囂共35年(河南鄭州),戔甲整定都相共8年(河南安陽內黃縣),且乙滕到且丁新四位君主定都西亳共48年(河南洛陽)。

南庚更與象甲和定都奄共12年(山東曲阜),般庚旬到帝辛受十三位君主定都殷共168年(河南安陽),帝辛受定都朝歌1年(河南鶴壁市淇縣朝歌鎮)。

殷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甲骨文所證實的商朝都城遺址。殷墟遺址的發掘,確證了商王朝的存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周朝

周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姬發所建,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三個世襲制王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共享國791年,傳國君30代共37王。

周朝共有6個都城,周武王到周昭王四位君王先後定都鎬京(陝西西安西南)和成周(河南洛陽)共275年,周穆王和周共王定都鄭共65年(陝西渭南華縣),周懿王到周攜王九位君王定都犬丘共145年(陝西興平)。東周先後定都洛(河南洛陽)和鞏(河南鞏義)。

伏羲、神農和有巢氏的都城

伏羲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852年到前2737年,據史料記載,伏羲的都城為陳(河南周口淮陽縣);神農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737年到前2699年,神農的都城為魯(山東曲阜);有巢氏大約生活在距今6500年左右,居住在安徽巢湖一帶,後遷到山西呂梁興縣一帶。


野史也是史


國都是一國的中心,君王在此治理天下,其地位非常顯赫。歷朝歷代的君主為了長久治理,往往進行慎重的考量,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甚至風水、國運的角度綜合選址,所以每一個成為都城的城市都有著其獨到之處。比如我們現在的首都北京,就曾是燕國、元、明、清等時期的首都。那麼,往前追溯,夏、商、周時的都城是今天的哪裡?再往前,五帝的都城呢?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先看看五帝。“五帝”這一稱呼原本指的是五方上帝。漢朝著名的經學家鄭玄在註釋《禮記》時寫道:“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含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也就是說,最早的五帝是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隨著歷史演變,“五帝”的概念發生變化,成為了五位上古部族首領的統稱。關於“五帝”到底是誰?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比如,《戰國策》中說五帝是“庖犧、神農、黃帝、堯、舜”,而《呂氏春秋》則認為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各家說法莫衷一是。

今天,我們姑且按照《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即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我們以這五位作為標準,看看他們的首都分別是哪裡。

我們先看看“人文初祖”黃帝,他出生在一個名為“有熊”的部落,等他被尊為天子後,便“居軒轅之丘”,定都在自己的出生地有熊,晉朝皇甫謐所著的《帝王世紀》便曾寫道:“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於是一般認為,黃帝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境內。

黃帝之後,他的孫子顓頊成為五帝的下一位。他因輔佐少昊有功而被封於高陽,後來,他擊敗共工,成為天下共主。剛開始,他定都窮桑,根據《帝王世紀》:“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曲阜市。

後來,他又遷都到商丘,這一地名延續至今,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不過不久,他又遷都帝丘,還是在《帝王世紀》中,對這一地名解釋道:“顓頊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顓頊的最後一個都城,在今天河南省濮陽市。

顓頊之後是帝嚳,他為了帶領子民躲避洪水便“以亳為都城。”遷都到了西毫,其位置大致在今天河南省偃師市往西二十里的地方。他之後的堯帝也選擇了定都在故鄉,他建都的“平陽”,就是今天的山西臨汾,為了紀念他,臨汾還設立了堯都區。

五帝的最後一位,舜帝,建都在蒲阪,即現在的山西省永濟市。可見,上古五帝的都城曾設立在河南、山東、山西。到了夏、商、周,首都更是經常變化,根據現代學者推測,可能是由於當時“刀耕火種”的耕作習慣,經常氾濫的洪水導致的。

由於夏、商曆經的都城實在太多,筆者在此只提及較為著名的幾個。光是開國君主禹就定過三個都城,其中,他開創夏朝後設置的都城叫做陽城,位於現在的河南鄭州。後來,夏朝的首都更是遷到過鄩、陽翟、帝丘、夏邑、安邑、原、老丘、西河等地,遍佈今天河南的洛陽、禹州、濮陽、濟源、開封和山西省的夏縣。

商朝剛剛建立時,首都在毫,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後來又遷到帝嚳曾經建都的西毫,此後歷經位於今鄭州的囂、今濮陽的相,遷回了西毫,最終定在奄,奄和顓頊最初定都的窮桑都屬於今天的山東曲阜。經過著名的“盤庚遷殷”,遷都到了殷,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到商朝滅亡時,國都在《封神演義》中著名的“朝歌”,今天的河南淇縣。

周朝建立時,首都先在周原(今天陝西省扶風縣),後在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北部,周成王時,將都城遷到成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城洛陽。不過此後,周天子仍然大部分時間居於鎬京。周懿王時,西戎在鎬京滋事侵擾,於是他遷都到犬丘,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東南。到了西周滅亡,東周建立,新的首都選擇了曾立為首都的成周,並改名雒邑。

相比於後世王朝往往只有一個首都,上古和夏商周時期,王朝的首都變遷更加頻繁,而他們選擇的都城,大多位於今天的河南一帶,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自然條件、耕作制度都是息息相關的。


文蹤旅跡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f689c40806d48539e1043692cbbab935\

單挑河南歷史文盲


西周的首都是鎬京(現在咸陽),平王東遷,定都洛邑(現在洛陽)。

商朝動亂不斷,數次遷都,最早於亳(今商丘),最終定於殷(今河南安陽),這也是“殷商”的由來,封神演義中武王伐紂,讓商周的朝代更替做了很好的普及,就跟西方的特洛伊一樣,神話色彩頗重,也有歷史事實的存在。

夏朝沒有文字記載,都城尚無定論,斟鄩、安邑、陽翟、商丘、綸城都是其中的說法之一。外國人不承認中國5000年文明歷史,多是因為上古五帝、夏商缺乏相應的歷史文物佐證。神話傳說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