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李斌:自動駕駛像通信行業,不會全球統一

10月25日,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發表了關於未來出行的演講。李斌表示,以自動駕駛為核心的未來出行,不可能形成全球統一的狀況。

原因很簡單。自動駕駛能真正應用,絕不是僅靠車輛的感知分析就能完成,而是要有基礎設施和一系列的周邊產業,建設成一個完整的生態。以最基礎的網絡來說,自動駕駛汽車就像手機一樣,必須接入某一家通信運營商才行。

另外,各個國家的駕駛環境都不一樣,不管是路況或是自動駕駛的場景,因而在最後的產品表現上,各國的技術路線都不會完全相同。比如中國會強調V2X(車路協同)的路線,而美國不會把車路協同擺在重要位置。

因此,在現有的全球汽車行業供應鏈和品牌之上,又會多出一個重要的產業角色:本地的數據和服務運營商。

李斌說到,自動駕駛給人們帶來的最大的兩個好處,一個是把車上駕駛員的時間解放出來,另外一個是減少交通事故傷亡的人數。目的是解放生產力,保障生命安全。

蔚來李斌:自動駕駛像通信行業,不會全球統一


綜上,從數據服務運營商方面,全球的自動駕駛不會是一個整體。再往下展開,中國在未來的出行中一定會存在更多的機會。具體說來分為兩方面,中國汽車的供應鏈體系已經達到了全球第一,為長期的全球競爭奠定了重要基礎。另一點是圍繞自動駕駛的技術儲備,在中國的產業界對於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的熱情度非常高,也湧現了許多優秀企業。

就李斌的發言而言,可以看出他個人包括蔚來對於自動駕駛的看法。蔚來在中美兩地均有自動駕駛研發團隊,但美國方面研發並不是特別順利,年中進行過一輪裁員。

自動駕駛技術不會全球統一,這應該是蔚來趟過一些坑之後得出的經驗之談。而後續如數據服務類的周邊產業,說不定也將會是車企下一個尋求的產業重點。

以下是李斌演講的全文,極客公園(ID:geekpark)在不更改原意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修改:

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來分享我對於未來出行和汽車產業變局的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汽車產業正處在過去一百多年來最重大的一個技術變革的時間窗口,智能電動汽車是這個階段的一個主要關鍵詞,智能這部分自動駕駛又是最核心的。所以以自動駕駛為核心的未來出行到底會怎麼改變汽車產業的變局,這個是我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的。

說到自動駕駛,我們先稍微宏觀一點看這個事情,以前的汽車,在德國生產完了、在日本生產完了可以到全球都去用,但是到自動駕駛時代,車肯定不是這樣的,你一定要接入到本地的數據和服務系統裡邊去。也就是說基於自動駕駛的未來出行,對於本地化的不管是基礎設施,還是數據、內容、應用場景的依賴,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樣的,車就像手機,要接到一個通信運營商裡面去才能用。我想每個人都理解這個邏輯,因為車都會是聯網的,自動駕駛要依賴於自己的高精地圖,還有很多場景的一些數據,比如說中國的停車場和美國的停車場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可能是簡單地把車開過去就能使的狀態。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將來的汽車和出行的產業鏈分工就會多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個角色就是本地的數據和服務運營商。

怎麼去理解呢?我知道現在關於自動駕駛有很多展望,關於未來出行有非常多的展望,前面剛才幾個嘉賓已經都分享了非常多有啟發的觀點。從我的角度來講,自動駕駛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兩個好處,一個是把車上駕駛員的時間解放出來,簡單來講,買車可能送司機。另外一個是什麼,就是減少交通事故傷亡的人數。這是自動駕駛帶來的最大的兩個好處,解放生產力,保障生命安全。

在第一件事情上,我們就可以去理解一個人到底為自己有一個司機願意付多少錢,比如說我買了一個自動駕駛汽車,我可能一年付1000美金購買到這樣的服務,相當於1000美金僱了一個自己的司機,這個市場會有多大呢?這就多了一個數據運營和服務的供應商這麼一個產業,這個市場如果全球十億輛車,每個人願意付1000美金去購買這個服務的話,這是每年1萬億美金的市場,比今天汽車1億輛車產業的增加值其實要高很多的。

蔚來李斌:自動駕駛像通信行業,不會全球統一


如果給大家做一個參考,我們去看看通信行業,在通信行業就有電信運營商這麼大的產業,這個產業是和手機行業並行的,和設備運營商的行業也是並行的。我認為,在將來自動駕駛驅動的未來出行的領域,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會出現自動駕駛的數據運營服務商,這是一個從技術變革的角度來講顯而易見的一件事情。通信運營商沒有全球的品牌,美國的電信運營商和中國的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和日本的是不一樣的,日本的和韓國的是不一樣的,有很多本地的通信運營商,有管制的原因、管理的原因,包括對本地服務等等很多很多方面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這麼一個狀態。我個人認為,在未來汽車產業的分工,或者未來出行的分工裡邊也會是這麼一個局面,而且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是這樣一個趨勢。美國自動駕駛的環境和中國自動駕駛的環境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場景不一樣,數據不一樣。比如中國會有車路協同這樣的技術路線,美國可能就不太講這個技術路線,等等這樣一些可能的變化,會導致在未來出行領域裡邊在本地的數據運營服務這件事情上是分割的,可能不是全球一體的。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判斷,如果從這個判斷角度出發去看中國的企業,不管是汽車企業,還是科技企業,在將來的整個未來出行的產業格局裡邊,我們到底是有更多的機會,還是有更多的挑戰?在我來看是更多的機會。

我們前面講了將來的汽車產業變局裡面兩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全球汽車的供應鏈。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量的國家,中國的汽車產量佔全球汽車產量28%,1億輛裡面咱們產了2800萬輛左右。雖然中國的品牌還在發展過程中,但是中國汽車整個供應鏈的體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是全球第一了,即使有一些外資的企業,但它已經是在中國生產了。比如說蔚來的車,70%多都是全球品牌的供應鏈合作伙伴,但是90%多已經在中國產了,這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個為我們參與長期的全球的競爭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大家不要低估這個事情,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競爭的基礎。

蔚來李斌:自動駕駛像通信行業,不會全球統一


另外一個就是中國圍繞自動駕駛技術的儲備。其實現在從全球來講,我們看中美自動駕駛的人才,美國現在確實人才要多一些,但中國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也非常快,自動駕駛相關的人才儲備也非常快,包括我們今天在德清的整個自動駕駛的測試場,在中國大部分省都在做這件事情,中國整個產業界對於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擁抱的這個熱情我想是全世界最高的,沒有之一。當然這中間是不是有一些泡沫?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從微量的泡沫開始,但是這件事情投入的熱情和決心是毫無疑問的,湧現出非常多的各個角度的公司,騰訊也好、華為也好,還有一些初創公司,像自動駕駛技術的初創公司Momenta、Pony.ai這樣的公司,其實都非常優秀。

所以我們看中國有什麼,我們有汽車行業最具競爭力的供應商體系,我們有圍繞著自動駕駛相關的人才和技術的積累,我認為在下一階段中國企業在變革期當中有非常多的發展機遇,我們要向誰學習?我們其實還是要向通信行業學習。在過去的十年裡,不管像華為這樣的設備運營商,還是像小米等等這樣的一些手機生產商,都已經完美的進行了全球化,比中國的汽車產業全球化「走出去」做的要好一些。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機會,汽車產業在未來出行裡邊,看到剛才的全球供應鏈+本地數據服務的機會,我認為中國的汽車產業要和中國的科技行業、科技企業緊密結合,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期去獲得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回到量變到質變的點,蔚來在今年二季度已經完整的開通了NIOPilot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現在的2萬多用戶裡面已經有60%開通了。我分享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數據,今年十一期間,相對來說長途出行多一點,當然堵車也很嚴重,我們十一期間每天有小20萬公里的NIOPilot使用量,每天給用戶省了超過2000小時的解放。雖然還沒有完全解放,但至少腳不用踩踏板了。而且一個很有意思的是,我們有一個用戶一天加起來最多用了9個小時,其實我覺得這個數字當然還不那麼多,和我們蔚來的車每天跑上萬公里相比,數字還不那麼多,但是已經是很好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