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略》原文,建議收藏,細細品讀

老子指略說 明

《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裴松之注引何劭《王弼傳》曰:'弼注老子,為之指略,致有理統,著道略論。'揣摩其意,'指略'一語意在言事,而非所作書名,所作書乃名為道略論者。今中華書局校點本《三國志》便作:'弼注《老子》,為之指略,致有理統,著《道略論》。'而樓宇烈先生《王弼集校釋》則作:'弼注《老子》,為之《指略》,致有理統,著《道略論》。'蓋以《指略》與《道略論》皆為書名。

《老子指略》原文,建議收藏,細細品讀

王弼所著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高似孫《子略》均題為《老子指例略》,鄭樵《通志》題為《老子指略例》,或二卷,或一卷。惟陸德明《經典釋文》及《冊府元龜》作《老子指略》,《玉海》作《老子說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作《老子略論》,晁氏且曰'凡十有八章'。其書自宋以後佚失。

然《道藏·正乙部》有《老子微旨例略》一卷, 》之《明本》篇者也。又自司馬談、王弼文出,學者可謂生一種'要指'、'指略'之學,實亦學術隆降之一大關鍵。准此,王弼此文之重要已不待言。今加董理,以就教於學人。

此文據中華書局1980年版樓宇烈先生《王弼集校釋》整理,原文為繁體豎排,今改為簡體橫排,標點分段亦加調整。本文是由瀟雨整理排錄的。

《老子指略》原文,建議收藏,細細品讀

正 文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故能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經也。

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然則四象不形,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四象形而物無所主為,則大象暢矣;五音聲而心無所適焉,則大音至矣。

故執大象則天下往,用大音則風俗移也。無形暢,天下雖往,往而不能釋也;希聲至,風俗雖移,移而不能辯也。是故天生五物,無物為用;聖行五教,不言為化。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剛;五教之母,不皦不昧,不恩不傷。雖古今不同,時移俗易,此不變也,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天不以此,則物不生;治不以此,則功不成。故古今通,終始同,執古可以御今,證今可以知古始,此所謂'常'者也。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知常日明'也。物生功成,莫不由乎此,故'以閱眾甫'也。

夫奔電之疾猶不足以一時周,御風之行猶不足以一息期。善速在不疾,善至在不行。故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極,未足以府萬物。是故嘆之者不能盡乎斯美,詠之者不能暢乎斯弘。名之不能當,稱之不能既。名必有所分,稱必有所由。有分則有不兼,有由則有不盡。不兼則大殊其真,不盡則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

《老子指略》原文,建議收藏,細細品讀

夫'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賾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也;'遠'也者,取乎綿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敢。然則'道'、'玄'、'深'、'大'、'微'、'遠'之言,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然彌綸無極,不可名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是以篇雲:'字之曰道','謂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則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離其真,為之者則敗其性,執之者則失其原矣。是以聖人不以言為主,則不違其常;不以名為常,則不離其真;不以為為事,則不敗其性;不以執為制,則不失其原矣。然則《老子》之文,欲辯而詰者,則失其旨也;欲名而責者,則違其義也。

故其大歸也,論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極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為,損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賤夫巧術,為在未有,無責於人,必求諸己。此其大要也。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