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真是反映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嗎?不,我們錯誤理解了列子

愚公之愚,無人可及。

自《愚公移山》問世已來,無數人感念愚公的精神,為愚公移山之精神所感動,併力行之。但是,建立在移山之上的精神,真的需要踐行嗎?

愚公移山精神並不可取。

其一,好費時間,浪費生命。毛主席的“人定勝天”是建立在科學基礎的論證之上的,是建立在樸素的唯物主義之上的。

“只爭朝夕,一萬年太久。”人要把握有限的生命,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之上。如果把人生有限的精力全部放在“移山”這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上,那麼這一生什麼也幹不成,什麼也無法幹成。何不把人生有限的精力,放在能“有為”的事情之上,做出更有用,有實際用途的事情上,豈不更有意義?

其二,愚公移山,真能實現嗎?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如此大山,就以現在的工程裝備也無法實現,何況人力?就如愚公所說“子生子,子又生孫,孫又生孫,子子孫孫無窮盡焉。”

如愚公所說,堅持子子孫孫挖山不止,果真能挖完太行王屋二山嗎?非也。

首先,子子孫孫難道都有愚公的這種精神和想法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再次,子子孫孫難道都有愚公這種一不怕苦而不怕累的意志力嗎?顯然更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代不能堅持,愚公的理想豈不失敗?

第三,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建立在一種偏執的意淫觀念之上的。

時移勢易,變化易亦。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以愚公當時之現狀,來打算完成千世萬世後的偉大事業,顯然是刻舟求劍的愚蠢。

愚公移山也好,精衛填海也罷。建立在夸父逐日般明知不可為的“堅持”之上的努力,其實是一種蚍蜉撼樹式的“精神”,一種徒勞而已。

假如愚公因為大山的阻擋,率領子子孫孫千辛萬苦櫛風沐雨,克服困難想辦法走出大山,這才是真正的“愚公移山”的精神。

當前,我們為什麼要講“科學發展觀?”難道愚公移山真是科學的觀念嗎?我們為什麼不在深山老林移山開路進行扶貧,而要進行異地搬遷呢?按照愚公的精神,在現代科技力量的條件下,動用集體力量,國家意志,不是更可能完成嗎?

前幾年筆者所在城市,有一條路年年挖,月月修,搞得塵土飛揚,車輛堵塞,民怨不止。如此愚公精神,有何益處?

與其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如開創“愚公搬家”的精神。

比如當今許多家長,也用愚公精神教育孩子,也把愚公的想法在孩子身上事實。自己沒有考上大學,自己沒有功成名就,就把百般的資源萬般的想法灌輸給孩子,要讓孩子實現自己以前未完成的理想,結果卻失望之極,無功而果。

其實,《愚公移山》這篇寓言是列子所做。列子是戰國時期鄭國人,是老子和莊子以外又一道家代表人物,道家主張順其自然。列子主張清靜無為。

以一己之力,幹千世萬代所不能完成之事,顯然不是道家的思想所主張的。一些有作為者,顯然遵循道家的順其天道,按天道行使,而不是對抗天道自然。

現代人所理解的《愚公移山》思想,顯然不是列子的思想,因為愚公的這種精神,連天帝也看不下去,最終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太行王屋二山。

在這裡,我們是否要學習智叟的睿智呢?即使在移山中無所作為,但總不至於浪費生命要強。

現代文學家、翻譯家金克木講:“《列子》講的道理是自然無為,矛盾無理,因為‘自然’不講道理,努力常是白費,結果往往和預料相反。這也就是說,‘勢’勝過了‘理’。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列子》裡只是證明愚勝過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力’起了作用,用的可是笨法子。結果也不過是神把山搬到別處去堵別人的大門而已。”

克木所說,應該是列子的真正思想吧。

建立在荒唐想法之上的“愚公精神”,顯然是不可用,不可取的,是一種勞民傷財的愚蠢做法。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共勉!

愚公移山真是反映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嗎?不,我們錯誤理解了列子
愚公移山真是反映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嗎?不,我們錯誤理解了列子
愚公移山真是反映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嗎?不,我們錯誤理解了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