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時代嗎?

用戶69331504


所謂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指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到什麼時候都不會達到這種狀態,這是人們對於社會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



要說在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最接近這種理想的狀態呢?我認為是建國初期五六十年代,之所以說那個時代最接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最重要的是老一輩革命家的率先垂範的影響。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戰爭年代就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時刻都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在建立新中國後,各位老一輩革命家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堅持勤政為民、廉潔奉公的理念,毛主席去世的時候僅有500元存款。



周恩來總理一天幾乎連軸轉為民辦實事。



朱德總司令拒絕領元帥薪水等等,他們都一心為公,到哪調研都深入群眾,走到普通百姓當中,及時瞭解群眾的所急所需,拉進了與百姓之間的距離。而且國家對腐敗問題堅持嚴打嚴抓的態度,在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清廉的大旗。有這樣的領導作風,帶動了整個國家社會的風氣。



【二】剛剛建國,社會由動亂到穩定,人們的心思很單純,對和平穩定尤為珍惜和滿足。在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和外敵入侵,凡是經歷過這種社會變局的人,對於持續穩定的生活非常珍惜,對於眼前和平穩定的生活特別珍惜,非常滿足,所以當時的社會暴力事件很少。



【三】經濟尚處於不發達階段。經過多年戰爭,新中國是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所以沒,當時經濟很不發達,人們還處於溫飽的邊緣,當時社會人家經濟水平,尤其是在中國廣大鄉村,每家每戶經濟水平都基本差不多,所以,這樣的經濟狀況也決定了不可能有太多的偷盜等惡劣行為。



有,毛澤東時代。那時候的鄰里關係非常好。當時平房比較多,很少有小偷,家家也不必擔心門是否上鎖,也沒有偷小孩和什麼人販子。學生放學滿天飛,到處玩。家鄉也不用擔心也沒有時間護送。

看到現在在託兒所和小學的門票很多家長在接送孩子,以及戒備森嚴的武裝押運車,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是整個社會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

還有,記得1995年,我在大連的長山島駐在過一階段,島上治安情況非常好,可以說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現在不行了,由於流動人口和外來人口比較多,人很雜亂。

那種好的傳統,樸實的民風沒有了!


天空中的魚18


準確的說是毛澤東時代,有的說那時窮,不要說那時窮,這與窮富無關。


讀讀論談


毛主席時代很幸福平安!人與人之間都互相友好,一家有難大家幫!


旗艦147881878


有,毛主席時代,那時全縣的公安也就十來八個,每個村一個治保主任就把全縣安安穩穩了


釋然211922629


當然有了,我肯定是經歷過的。記得小時候,夏天晚上睡覺不關窗子,熱極了,門也四敞大開。至於路不拾遺,那是比比皆是。10歲左右,也是經常撿到東西,那是肯定上交的,一般都是交給老師,因為那時根本沒那些警察,我們一個鎮子,只有一個警察,還叫公安特派員,不叫警察。鎮子上沒有旅店,來人去客的,家裡住不下,就找鄰里家借宿。有時不認不識的路過,懇求借宿,一般都能給予幫助,還得供吃,但按照要求,應該跟上級報備,查看證明,落實身份,分清是不是敵特分子,哈哈!就那個時代,物質匱乏,也沒啥可偷可搶的,人心所向,團結奮鬥。



東方紅102714247


毛澤東時代。我45年生,經歷了那個時代。在我兒時記憶中,我家根本沒有鎖,家裡大門及房門從沒鎖過。偶爾出遠門也只是把門閉上,平時大人上工、孩子上學家中無人我家的犬門都沒關過,這是真的,我一點都不誇張,但晚上睡覺是要插大門的,但也並不很當事,經常會有不插門的現象。

小時在農村,不知城裡人啥樣。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60年代吧。不過說實話,那時都很窮,人也很正直,階級鬥爭抓得也緊,一切不良現象不法分子都不敢露頭,所以社會極其安定。


白雲山里人家


記得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四合院裡住著,出門的時候老太太都喜歡把鑰匙不是放在門沿上要不就是放在窗戶沿那裡,誰家出門跟院子裡的鄰居說一聲姥姥勞駕給看下門就走了,從來也沒聽說丟過東西,真的很放心,那時候北京民心正,治安真的很好。俺家呢就不一樣了,住五十年代的俄式紅色的樓房,三層樓,那時候年紀小,抬頭看那樓還挺高的,後來回去再看過一眼樓層沒原來那麼高了,還豎立在那裡沒拆,這都多少年了咋還好好的呢,老毛子建的樓房質量真的是非常堅固的,出門買個菜也是跟鄰居趙大媽李大嬸的打個招呼就走了,但是門還是要上鎖的,知道為啥嗎?因為那時候沒有銀行,對了有個什麼儲蓄所,那傢伙可遠了,也沒時間去呀。大人們每月發下工資都拿回家不是放在褥子下面就是犄角旮旯,錢不多,可也怕丟。不過呢大概扣除了按時寄給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他們的生活費後也沒啥餘錢了,即使被偷也就十塊八塊的了。也還是一個字,窮啊。


用戶nz2ym4d6f2


六十年代的時候,我才四五歲自己上幼兒園,沒有家長接送,最多就是大的帶小的。結果放學回家路上貪玩,和另一個小朋友走錯了方向,越走離家越遠,走到郊區天黑路上沒什麼人。肚子又餓,天又黑還很冷。我們兩個孩子走不動了,找到一個亮燈的人家,老鄉給我們吃了紅薯,喝了一碗玉米麵粥,就讓我們上炕睡覺,到半夜幼兒園的園長還有家長,被老鄉領到家裡才把我們找到。原來老鄉看我們帶著一樣的幼兒園布兜兜,覺得我們一定是走丟的孩子,就在馬路邊蹲著有人過來就上前詢問,最後碰到幼兒園的車,才把他們帶到家裡。我媽說起這段經歷都十分感慨,那時的人真樸實。別說路不拾遺了,更沒有人販子一說。


谷香情感


5-6-7時年代,人心向善,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