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永州力量丨躬身扶貧不言苦 俯首甘為孺子牛

2014年以來,呂遠剛響應組織號召,先後兩次到貧困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幹部的為農情懷。

駐村扶貧任重道遠

2014年4月,當時在永州市農科所擔任辦公室主任的呂遠剛,接到冷水灘區蔡市鎮三龍塘村駐村扶貧的任務後,便毫不猶豫地擔起了這個重任。

三龍塘村位於蔡市鎮西南角,雖然距冷水灘城區只有12公里,但山地多耕地少,村集體沒有資產、沒有產業、沒有集體收入,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呂遠剛駐村的兩年裡,他以自己的真誠之心與貧困戶處成了親人,把扶貧脫貧當作自己的本職工作,與駐村鎮幹部、村支兩委班子帶領村民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脫貧致富。

呂遠剛注重增強村級組織戰鬥力,不斷強化黨建引領,緊緊圍繞精準脫貧奮鬥目標,將全力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要載體和抓手,堅持黨建工作與精準扶貧工作深度融合,並指導村支兩委建立健全了村幹部值班、學習、接訪等工作制度,完善相關激勵約束機制,促進了班子成員團結共事、齊心謀事、紮實幹事;另一方面經常組織村支兩委幹部參加學習培訓,促進村支兩委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強。

駐村為民謀福祉

在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是個“苦差事”“難差事”。面對駐村工作的繁瑣,呂遠剛暗下決心,要為鄉親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們改變貧困面貌。

通過摸底,呂遠剛發現三龍塘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是短板。為改善村裡交通不便的現狀,呂遠剛忙前跑後,駕駛自家車爭資金、跑項目,車輪胎跑壞了六條,行程達6萬公里,共為村裡爭取建設資金1000餘萬元,建成6米寬的進村公路,4.5米寬硬化路通組,村裡入戶路也全部硬化;骨幹山塘全部加固防滲,機耕道、水渠基本滿足機械化耕作需求;流轉土地近2000畝,百果園、金槐、油茶、酥脆棗產業初具規模;村裡的勞務公司正常營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0萬元以上……一樁樁一件件實事,都讓老百姓稱道。

“這下基層就是要俯下身子,和群眾打成一片,不能做‘外人’,要真正沉下心去,呂書記就是把自己融入進了我們村裡,腳踏實地為我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真正體現出了真扶貧扶真貧的價值。”三龍塘村的村民張建民對記者說。

駐村奉獻舍小家

2018年3月,剛調到市植保植檢站工作的呂遠剛,再次接過了市農委派駐東安縣大廟口鎮袁家村駐村扶貧的重擔。此時,他家的兒子剛出生不久。他做通妻子的工作,又一次踏上扶貧之路。

袁家村是東安縣38個貧困村之一,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180人,老百姓的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駐村後的呂遠剛撲下身子搞調研,組織黨員幹部多次開會座談,研究村的扶貧脫貧思路和方法,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一年多時間裡,他走遍了村裡所有院落、田間,掌握了所有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很快和群眾從疏離到親密,打成一片。同時,他帶領袁家村幹部群眾,多方籌措資金近300萬元,積極推進扶貧攻堅工作,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村的脫貧之路。

要脫貧,發展產業才是長久之計。自駐村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村裡大力實施產業建設,以龍頭企業為依託,以技術服務為保障,成立了中藥材種植、農機服務等4個合作社,引導村民發展紫雲姜、中藥材、茶業種植、生態土豬羊養殖及旅遊業。全村共流轉土地500畝,利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資金促成福田茶廠與村委會簽訂開發合同,一期已開發300餘畝。組織開展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培訓4期,培訓農民300餘人次。同時,多方籌集資金60萬元,用於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期間,共建設入戶路2000米,安裝太陽能路燈80盞、改廁200餘座,新修垃圾池15座,發放分類垃圾桶60個。

加強黨建工作。新發展黨員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名,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2名,為村裡培養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截至2018年底, 袁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67人退出貧困序列;全村貧困發生率降到了1.1%;全村1266人全部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15個組全部通了水泥路,建成了功能齊全的村級服務平臺,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餘元,村裡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躬身扶貧不言苦,俯首甘為孺子牛。多年的扶貧路上,呂遠剛不為名不為利,他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澆灌出貧困戶生活的幸福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