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前言

怎樣去了解一個人?

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有這麼一句臺詞:

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寫過的字。哪怕你沒有富庶的日子,也會有富庶的生命、強大的心理。

本期請到的是鬼市著名鑑定師、濟寧市收藏家協會會員、陶瓷鑑定師左聯老師。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簡介

左聯:1993年開始收藏工作,主要從事明清瓷器類收藏、研究和鑑定,在多年的潛心研究和收藏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鑑定經歷。作為濟寧市收藏家協會鑑定專業委員會法人,左老師在華夏收藏網等多家知名收藏網站擔任瓷器版主及鑑定師,也曾在多家知名收藏鑑寶類APP 擔任陶瓷、古陶瓷首席鑑定師及主管。

在和左聯老師兩個小時的專訪中,他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低調。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面對真正的買家,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傾聽。否則,說的再多也沒有下文。

同時他又十分地健談,無論你有什麼樣的問題,他都是知無不答,言無不盡。

01 大運河的“召喚”

“直到現在,我每次看到瓷片都能感受到莫名的親切感。這些別人眼中的‘廢棄物’,在我眼裡就是寶”

山東濟寧市,是我國曆史文化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儒家文化、東夷文化、水滸文化以及運河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幾千年的歷史為這裡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留下了一地殘瓷瓦礫。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

在古運河碼頭周圍的建築工地上,經常會出土一些古代的瓷片、陶器、銅鑄幣、骨器、琉璃器等,這些記載著歷史的痕跡的古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古玩愛好者。

他們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種瓷片帶回家,清理、歸納好,擺放在自己的書房裡欣賞把玩。左聯老師一位學美術的同學就是這其中的一員,他對瓷片等古物的愛好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也是在他的影響下,左聯老師逐漸從那些“廢棄品”中感受到了樂趣。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這件有些殘破的磁州窯瓷罐在別的收藏者眼裡可能算不得精品,但卻是左老師在大運河邊上最大的收穫之一,迄今為止已經被他珍藏了十多年的時間,像這樣的藏品在左老師的家裡還有很多。

“從那時起,我也開始撿瓷片,並經常去本地的文化市場轉一轉,慢慢的開始買一些小東西,也正是那時候,我也算是入了古玩這一行。”

“明清瓷器成為我主要的收藏和研究方向,不僅僅出於個人偏好,更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

很多東西都是自然而然的,左老師對明清瓷器的愛好就是這樣一個自然的過程。隨著收藏的瓷器數量增加,他逐漸發現相比於高古瓷,明清的瓷器更容易保存。

相反,高古的瓷器釉色容易剝落,很多也都不完整。更重要的是,許多出土的高古瓷器氣味比較大,並不適合擺放在屋裡觀賞研究。

02 神交王啟泰先生

“我一共收集了兩本王啟泰先生的《殘瓷雅集》,一本是用來學習的,一本是用來收藏的”

說到瓷器收藏,不得不提的是國內收藏大名鼎鼎的“陶器王”——王啟泰先生。左老師一直對王老先生非常仰慕,並反覆讀了老先生的標本書《殘瓷雅集》。“我很早就看過他的書,他的書總能給人一種親切感。”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後來在一位北京的朋友的引薦下,左老師認識了做老先生的兒子的王慕雲。並託朋友一本買了《殘瓷雅集》找王啟泰先生要了簽名。老先生是一個非常認真、務實的人,他的座右銘就是《毛主席語錄》中的“

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王老先生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在扉頁中寫下了“千年瓷韻魂長久,萬載陶魂韻自承。”(“陶今”為左聯老師曾經的筆名)

儘管與王老先生素未謀面,但老先生早已是對左老師收藏之路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人。


03 我的學習

標本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瓷瓶口徑8.9釐米.底徑10.8釐米,高27.5釐米.腹徑21釐米。是左老師一個朋友的藏品,也是他最喜歡的藏品之一,朋友收藏它已經有12年。後來,朋友把它放在了古玩店,他店裡的老東西很多,但這件瓷器總能受到顧客的青睞。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朋友店裡的人流量比較大,經常有外國人對這個瓶子愛不釋手。只要左老師現場,他就會不厭其煩地充當講解員的角色。

“古玩收藏是一種消費,需要在時間和經濟上的付出,但這種付出會讓人有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來源於對文化的欣賞與享受。”

在左聯老師眼裡,古玩收藏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無論是那些名貴的瓷器珍寶還是自己在河邊撿到的瓷片,都是研究瓷器最好的學習資料。因此,面對那些瓷片時,他經常能有感而發: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我是一片雲,清雅又清新,歲月輪迴五百年,從古飄到今。

收藏古陶瓷的人似乎都有著感性的一面,王啟泰先生是這樣,左聯老師也是如此。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青花繪碗底,

年代為康熙。

青瓷有層次,

遠山坐高士,

近水點胎痕,

倦鳥歸枝林。

雙圈靠足際,

底款似魚刺。

釉水清又麗,

胎骨也緻密。

“古瓷只是一個載體,它能夠刺激我去思考。我經常會寫一些打油詩,儘管寫的不好,我也不會放棄這個蹩腳的愛好,因為生活有時候也存在單調、枯燥、或者喧囂。這些在以後將是我回憶的一部分。”

在傳統行業與網絡時代的十字路口

“學習的方式有很多,讀書、研究是學習,買賣古玩的過程也是學習。互聯網為收藏學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網上值得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作為傳統行業的古玩收藏,似乎生來就是和處於新時代的互聯網相對立。傳統的收藏者和網絡相融合,通常會產生兩種人:一種人抱古守舊,始終守著傳統的東西;另一種人自身並沒有太多的知識和經驗積累,甚至沒有沉下心去好好欣賞過幾件藏品,只是利用網絡的便利度,去不斷攬錢或賣弄知識。前一種人被稱為“老學究”,而後一種人沒有一種固定的稱呼,我們姑且稱之為“古玩混子”。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很多認識左聯老師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對網絡並沒有特別深的接觸。但在採訪的過程中,左聯老師告訴我們,自己不但經常會用傳統的方式研究瓷器:讀書、收藏、逛古玩市場;而且在02年左右就開始在論壇上和各路專家、藏友互動探討,並經常在網上搜集古玩,收藏相關的知識訊息。

“作為一個鑑定師,要在不斷研究、鑑定的同時,去發表一些文章。將自己的心得分享出去,也是一種快樂”

經過了十多年的沉澱,左老師逐漸得到了同行的認可。2008年的時候,一位浙江大學畢業的老朋友委託左老師為其瓷器著作《瀛洲藏萃》編寫內容。左老師編寫了其中一個章節,並將自己珍藏的幾件精品瓷器圖片放在裡面作為樣本,其中就包括這件左老師用了很多年的精美魚藻紋瓷盆。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魚藻紋瓷盆

儘管現在回頭在看這本書的內容,左老師感覺自己並不是很滿意。但不得不承認,在編寫這本書的時候,那些搜尋、篩選資料以及字斟句酌的過程,不僅讓自己的文字功力有了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他在此過程中真正發現了文字的樂趣。


左聯:大運河邊的撿瓷人

寫到這裡,最好的是用左聯老師自己的一些話來總結今天的文章。下面這段文字是左老師在自己博客裡面寫下的一些心得,句子通俗易懂,也是左老師給廣大藏家最中肯的建議:

眼力不夠怎麼辦?

建築工地撿瓷片,

博物館裡多看看,

書本還需多翻翻,

古玩市場多轉轉,

藏友之間多交談,

體會心得多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