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情之茶說:茶薄人情厚

潮汕人嗜飲工夫茶,無論百姓家庭,還是坊間商鋪,甚至辦公場所,必備茶具。滾水升騰,茶香撲鼻,是你在潮汕街道上所見所聞的常態。曾經有記者對汕頭市民進行調查,每個家庭月消費茶葉大約2斤,潮汕三市人口以1200萬計,每個家庭約4人,月消費茶葉即600萬斤。再乘以12個月就是7200萬斤。這是個令外地人“驚呆了”的天文數字。

由於嗜茶成俗,也產生了許多與“茶”有關的詞語和俗語。最讓外地人嘖嘖稱奇的是潮人不把茶葉當“葉”,而是當“米”,把茶葉叫“茶米”。與之相匹配的街頭景象是“茶鋪加(家)過米鋪”,每一條街上都有賣茶葉的商店,有的地方可以說鱗次櫛比,而且規模不小。常常在一起品茶的茶友叫“茶客”或者“老茶客”,品茶有一定水平的叫“茶腳(咔1)”或者“老茶腳”。

在潮汕大地,“吃茶去”不是禪語,而是普通老百姓相約喝茶的招呼語,用潮汕話說就是“來食茶”,還有更加民俗化的“來滴茶”或者“來敲(咔3)茶”。潮人喝茶,喜歡叫上兩三朋友一起品嚐。尤其是得到好茶葉時,更要請平時一起喝茶的老朋友一起分享,所以便有了“茶三酒四踢跎二”的諺語。

事業幹得好,人有出色,潮汕話贊之曰:“有茶色!”潮人也把工夫茶作為待客之俗,不僅僅是“寒夜客來茶當酒”,而且是一年四季的每一天均如此。就是酷暑30度以上,客人來了,也照樣給您敬上用95度以上開水泡好的熱騰騰的茶。

民間諺語云:“客來主唔顧,不是好家厝。”所以,不管茶水厚薄濃淡,有客人光臨,遞茶敬客是一定要的,沒有茶是萬萬不能的。

潮汕情之茶說:茶薄人情厚

工夫茶的泡製

潮人形容茶湯的濃度,清淡為“薄”,濃厚為“厚”。我的老師、中山大學黃家教教授早在1988年就在《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上發表《潮汕方言“厚茶”考釋》一文說,“潮州人喜歡喝茶,泡茶的功夫尤其講究,故有‘工夫茶’之稱。潮州方言稱‘濃茶’為‘厚茶’,同此說法的還有福建的閩南各縣以及閩中的永安。

把‘濃茶’說成‘厚茶’,相對的‘淡茶’就說成‘薄茶’。用物體的厚度來描繪液體的濃度,這是古已有之的語言現象。按《說文解字》‘酷,酒厚味也。’酷從酉,酒厚味也,意即酒的味道甚濃。酷極言酒的濃度,擴伸到程度深的意境,‘酷愛’便是‘厚愛’非常疼愛。再看‘醲’字,《說文解字》‘醲,厚酒也。’仍以厚來描繪酒的濃度很足……‘濃’與‘厚’可組合成為同義並列的‘濃厚’;‘淡’與‘薄’可組合成為同義並列的‘淡薄’。由此可見,‘厚’可以用來表示‘濃’。”

沿著黃家教老師指引的方向,對“薄”“厚”作“淡”“濃”解再做補證。

薄,潮汕話除了有跟普通話一致,指扁平物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小的義項之外,還指液體的濃度低,飲料的味道淡。如:“撮農藥咔厚,個伊透薄(這些農藥的濃度太高,把它兌稀一些)。”又:“茶咔薄了,著換茶米了(茶水太淡了,得換茶葉了)。”“薄”從先秦到唐宋都有指液體濃度低、味道淡的意思。《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漢·劉向《新序》卷四:“牆薄則亟壞,繒薄則亟裂,器薄則亟毀,酒薄則亟酸。”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宋·康譽之《昨夜錄·楊氏三兄弟》:“酒味薄而醇,其香郁烈,人間所無。”《說文解字·酉部》:“醨,薄酒也。”《廣韻》平聲支韻:“醨,酒薄。”潮汕話除了酒、茶濃度低可以叫“薄”之外,其他如藥液等亦如是,所指範圍有所擴大。

厚,潮汕話除指扁平物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大之外,還指:1、液體的濃度大,味濃,例如:“工夫茶咔厚,別塊人無乜敢食。”2、多,密度大,例如:“蠓過厚,有蠓燻抑無(蚊子太多了,有蚊香嗎)?”3、親密,例如:“茶薄人情厚。”

厚,古代有指味道濃的義項,《韓非子·揚權》:“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列子·楊朱》:“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文選·七發》:“飲食則……腥醲肥厚。”李善注:“厚酒肥肉。”《說文·酉部》:“酷,酒味厚也。”《廣韻》平聲鍾韻:“醲,厚酒。”今普通話在一些成語中,也保留了古漢語的說法,“深情厚誼”、“厚此薄彼”、“厚博親疏”等。

由此可見,“茶薄人情厚”的“薄”和“厚”是保留了古漢語的詞義,而非一般的鄉談俗語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