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佛朗哥和部下在一起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大元帥,是西班牙歷史上一位極其複雜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大獨裁者。他的一生,決定了曾經影響1930年代歐洲格局的西班牙內戰之成敗,以及戰後更加長遠的西班牙的國家命運。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這樣評價他:“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他在私下裡的為人與給予公眾的印象竟有著這樣大的差別,簡直判若兩人。”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說:“我寧可被拔掉三四顆牙齒,也不願再搞這樣的談判。”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則說:“這些難纏的西班牙人,雖具有納粹和法西斯的意識形態,但是外國人不進來總要好些。佛朗哥的這種情緒極為強烈,並且以極端詭詐的手段使這種情緒成為行動。我們頗欣賞他的機智,尤其是因為他的機智對我們有利。”

可以說,佛朗哥是現代西班牙國家的締造者,雖然他代表了一箇舊時代的終結,而不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1939年4月1日,在歷時2年8個月2周又1天的慘烈的西班牙內戰結束後,佛朗哥便以法西斯主義鐵腕統治西班牙長達36年,直至其於1975年11月20日逝世。他統治期間,憑藉靈活務實的外交方式,在席捲歐洲的二戰戰火中贏得了國家的和平與穩定,並且在二戰之後使國家能夠迅速發展,實現經濟飛躍。

但是佛朗哥也因其法西斯統治,嚴酷打擊異己特別是進步人士,嚴重阻礙了西班牙的社會發展。比如在文化上,他於二戰後推行文化大統一政策,要求使用標準的西班牙語,禁止國內其他方言;西班牙各種文化藝術的發展也呈現出死氣沉沉的局面,一直在佛朗哥死後才得以緩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佛朗哥艱難的使馬德里維持中立,不與意識形態相近的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王國結成軍事同盟,爭取在同盟國及軸心國之間的遊離利益,使內戰後本已殘破不堪的西班牙免於再度遭受生靈塗炭。丘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裡曾用略帶反諷的手法評價了佛朗哥的這一歷史功績,“目前人們喜歡談論佛朗哥將軍是多麼的壞,因此,我願把他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如何口是心非和忘恩負義的事實記載於此。不久我還要記載佛朗哥將軍的惡劣品質如何對盟國的事業反而起了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佛朗哥政權雖然被歐洲各國孤立,但因強硬的反蘇聯立場而與美國保持著親密的盟友關係。

1947年佛朗哥自任攝政王,且努力實行經濟市場化政策,使西班牙受益於西歐的復興跟著成長為工業化的中等發達國家。1975年逝世後,佛朗哥指定的繼承人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實行民主改革,西班牙結束獨裁統治。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安葬佛朗哥的“烈士谷”

佛朗哥漫長的一生譭譽參半。支持者認為他他是西班牙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人,亦是腓力二世以來西班牙最具統治力的人物。佛朗哥的主要功績有:同激進共和派作了殊死鬥爭,恢復民生,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維護了西班牙的民族傳統和國家利益;反對者則認為他長期實行獨裁統治,破壞民主政治,導致數萬名反對者死傷,嚴重侵犯人權。

直到今天,有關佛朗哥的一切,仍然是西班牙政治中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其中,爭論的核心是關於這位大元帥的埋葬地點。佛朗哥去世後,他的遺體被用香料施以防腐處理,目前安放在馬德里城外一個叫做“烈士谷”(Valley of the Fallen)的巨大陵園裡,與內戰中交戰雙方數以萬計的死難者安葬在一起。

然而,那個地方長久以來已經變成了一個極右派組織的朝聖地,他們會定期到那裡向這名獨裁者致敬;佛朗哥的支持者也常在他的忌日來到這個地方聚會紀念。這令多數西班牙人不滿。他們將“烈士谷”看作是對佛朗哥領導的長槍黨武裝打敗共和派的歌頌……

於是,西班牙的中左翼工人社會黨政府想要將佛朗哥的遺骸轉移到一個不那麼具爭議性的地點。自去年6月起在馬德里掌權的佩德羅·桑切斯首相,上臺的一大承諾就是將佛朗哥遺體移葬。

不過,佛朗哥家族更希望他不被移葬。佛朗哥的後人表示,如果非得要移葬,也至少移至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Almudena Cathedral)裡的一個家族教堂地下室。該教堂位於馬德里市的中心位置。西班牙右翼陣營的人民黨、公民黨,以及大元帥的極右派支持者,亦都堅持反對這個計劃。

但在上月,馬德里最高法院駁回了佛朗哥家族在8月份提出的上訴,支持政府繼續實施將骸骨轉移的計劃。這樣,佛朗哥的遺骸不久將會被起出,轉移到馬德里北郊的帕爾多(El Pardo)墓園,重新安葬在他妻子的墓地旁邊。很多其他西班牙政治人物也都在此處安息。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內戰爆發前撤往外國的西班牙兒童

內戰前夜的西班牙

佛朗哥於1892年12月4日出生在西班牙加里西亞拉科魯尼亞省埃爾費羅爾的一個軍人家庭,他的父親與西班牙海軍關係密切,在兩世紀長的時間裡,家族連續六代有人出任海軍軍職。佛朗哥本人自1907年起即在軍中服役,他1912年第一次參加在摩洛哥的殖民戰爭,1916年在一場戰鬥中負重傷。

1923年,佛朗哥出任西班牙外籍軍團指揮官,並在當年結婚,還受到了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接見;隨後,他以軍功於1926年升任將軍,成為當年歐洲將軍中最為年少者;民主政府成立後,佛朗哥曾擔任過薩拉戈薩軍事學院院長;1934年秋,佛朗哥受命鎮壓阿斯圖里亞斯的工人運動,後被撤職,但又因右翼政府上臺,很快復任軍隊職務;1932年何塞·桑胡爾霍發動政變,意圖推翻西班牙第二共和國,佛朗哥是一個保皇派,但他沒有支持桑胡爾霍的行動。

1930年代的西班牙,是一個政治尖銳對立、社會急劇動盪、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

西班牙第一共和國成立於1873年,僅短暫存在1年,之後被保皇派將軍阿塞尼奧·德坎波斯所推翻,恢復西班牙波旁王朝皇室。西班牙政治體制那時偏向封建專制形式,雖然立有憲法、設置議會,但政府官員、軍事將領多為天主教高級僧侶或是貴族地主等上流階層,他們掌管著國內絕大多數土地及資源,下層階級人民生活困苦。

俄國革命的成功,促成了西班牙國內反君主制力量的興起,再加上巴斯克、加利西亞和加泰羅尼亞等地區的自治要求,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便任命米格爾·德·裡韋拉於1923年9月13日建立了長達7年的獨裁政權,強力鎮壓國內紛亂。但1931年西班牙爆發革命,裡韋拉政權被推翻,阿方索十三世流亡海外尼塞託·阿爾卡拉-薩莫拉成立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但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同樣處於動盪不安的情勢,先後成立了至少28個政府

。第一個政府是薩莫拉領導的左翼聯盟,執行了一系列民主與土地改革,並裁軍和關閉軍校。但這些改革都不太奏效,地主及保皇派軍官仍然佔西班牙議會、政府軍裡的多數;土地改革亦然,當多半王室土地收為國有或是高價買進地主土地後,貧農仍只分到少部分土地;天主教人士也與共和政府對立,互相攻擊,衝突不斷。

1932年8月,桑胡爾霍將軍企圖發動政變,但失敗被捕。階級互鬥與30年代蔓延全球的大蕭條使西班牙社會更為動盪不定,國內充斥著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政治力量,左右翼極端分子相互殺害,聯合其他主義者擴大自己的勢力;而法西斯主義的長槍黨和其對立派的手段最為激烈,他們挑起的暴力事件極多,大大激化了內戰前夜的陣營對立,衝突規模逐次升級。

1933年,西班牙再次舉行選舉,右翼的激進共和黨勝出,由亞歷杭德羅·勒魯斯為總統。勒魯斯取消前任政府的各項改革,如終止土地改革、歸還教會財產、廢除憲法和自治區、釋放右翼與保皇黨。右翼政府還軍事鎮壓反對派。

緊接著,包括無政府主義者、巴斯克分裂主義者在內的左翼聯盟,

於1935年10月組建人民陣線,在1936年2月的選舉中,共同對抗右翼聯盟,並從總數925萬的選票中獲得475萬票而險勝,重奪政權;左翼聯盟還在議會取得267個席次,而右翼聯盟僅得132席。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第二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統阿扎尼亞

人民陣線的曼努埃爾·阿扎尼亞出任總統,卡薩雷斯·基羅加任總理,

執政後的左翼政府逆轉變更右翼的種種政策,這又引發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保皇人士等多個勢力的強烈不滿。西班牙軍官特別不喜歡阿扎尼亞,他在1931年任戰爭部長時,削減大量軍費和關閉軍校。

到了1936年,西班牙多少年積累下來的嚴重社會矛盾,左右翼激進派之間的仇視、政府改革的失敗、舊派軍人與宗教人士的不滿,使得高度緊張的政治對峙一步步走向武裝鬥爭。而政府突擊衛隊(一種專門對付城市暴力事件的警察)與長槍黨黨員頻頻暗殺對方議員、綁架公眾人物的惡性事件,讓高危政局早晚攤牌。

1936年7月5日,突擊衛隊成員以偽造的逮捕令,綁架殺害右翼領袖、財政部長卡爾沃·索特洛,並棄屍於一處墓地。這成了點燃西班牙內戰的直接導火線。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內戰爆發。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內戰態勢圖

佛朗哥和西班牙內戰

在內戰前,掌權的人民陣線內部業已四分五裂。他們當中有的追求政黨官僚制、有的追求社會共和制、有的追求工會專制。對於長槍黨與軍官的政變企圖,也沒有采取有效的壓制行動,僅能將有明顯圖謀的高級將領從西班牙本土轉調至海外。他們中有日後的國民軍領袖佛朗哥(時任國防參謀長,調至加那利群島)、曼烏勒·戈代德(時任航空部長,調至巴利阿里群島)和埃米利奧·莫拉(現役陸軍准將,調至納瓦拉)。

右翼方面的主導力量有西班牙軍事聯盟、保皇派和長槍黨。

西班牙軍事聯盟由桑胡爾霍將軍創立。計劃以武力推翻第二共和政府,施行右翼獨裁統治,恢復國內秩序。其支持者分為三派,代表富農利益的保守軍人,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自由派,及代表小農和手工業者利益的長槍黨。此組織的現役軍官不多,退役軍官卻不少,而桑胡爾霍本人住在葡萄牙里斯本,在國內代替他指揮的是莫拉將軍。

保皇派分成2個派系,分別是支持阿方索十三世(保皇黨)和自稱王室“正統派”的卡洛斯派(Carlos)。保皇黨領導人是安東尼奧·戈伊科切亞,他在1937年曾宣稱要藉著軍事政變或內戰促使共和國垮臺,還前往意大利獲得法西斯黨領袖墨索里尼的聲援;卡洛斯派的領導者是法爾·孔戴,他們也準備用武力推翻共和政府,並在那瓦爾山區訓練民兵。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長槍黨標識

長槍黨。西班牙長槍黨是由米格爾·德里維拉侯爵的長子—何塞·德里維拉於1933年所創立的右翼組織,類似法西斯意大利王國和納粹德國的法西斯政黨。長槍黨力主極權主義、民族主義及武裝叛變,並與其他右翼勢力前往德意兩國,爭取政治支援和武器。

在軍隊方面,1936年7月,西班牙本土有8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3個山地旅,他們訓練素質低、裝備落後;西班牙的非洲殖民地則有2個精銳的步兵師—非洲軍團,訓練完整、機動性高、裝備齊全。而在8位指揮本土陸軍師的將軍中,只有馬德里的第一師和薩拉戈薩的第5師兩名師長有意參加叛亂其他將軍(包括非洲軍團指揮官)都願意忠於共和政府。

西班牙內戰中的叛軍被稱作國民軍,又被歷史學家稱為“民族主義者”和“佛朗哥派”。

對國民軍的政變計劃,有15,167名現役軍官參與,另約有40%的警察和30%的現役政府突擊衛隊成員;海軍則幾乎是全部軍官支持國民軍,但士兵都忠於政府;空軍有約25%的人支持;西班牙海軍在1930年代僅擁有3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9艘潛艇和2艘戰列艦:“賈米一世”號和“西班牙”號。

1936年6月初,國民軍對佔領西班牙本土馬德里、薩拉戈薩、加的斯、巴塞羅那、巴利亞多利德、巴倫西亞、塞維爾等各大城市做了任務分配。莫拉負責在那瓦爾起事,並攻佔布爾戈斯;佛朗哥搭乘飛機前往摩洛哥,接掌駐紮當地的精銳的非洲軍團;桑胡爾霍將軍則搭機回到西班牙指揮全局。

右翼起初因派系紛爭不能確定起事時間,但在財政部長索特羅於7月5日被暗殺後,莫拉將軍立即將暴動日期定為1936年7月17日。

有意思的是,叛亂消息在內戰爆發前幾天卻走漏了,忠於政府的軍隊逮捕近5000名可疑分子和軍官。政府逮捕可疑分子的一項依據是看到有人“喊著「咖啡」’(Cafe),作乾杯動作”。但這裡的“Café”並非指咖啡,而是:“同志們,讓我們加入西班牙長槍黨!”(¡Camaradas-Arriba Falange Española!)的意思。

7月17日清晨,駐摩洛哥梅利利亞的叛軍首先發動叛亂,將6位共和派將軍和一位海軍上將處決;到第2天,叛軍已佔據摩洛哥的主要城市;西班牙本土的叛軍也在這段時間先後起事,震驚世界的西班牙內戰隨之爆發。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內戰時期的佛朗哥

7月20日,人尚在里斯本的桑胡爾霍將軍,打算前往西班牙北部與莫拉將軍會合並指揮國民軍,但他所搭的飛機因超載墜落,機毀人亡;1936年9月21日,在薩拉曼卡的一場會議中,佛朗哥當選為國民軍總指揮,但叛軍實質的指揮權被分授給位於北部的莫拉和南部的佛朗哥。

1937年6月3日,莫拉墜機身亡後,佛朗哥獨攬國民軍最高權力。1936年11月20日,長槍黨創始人何塞·德里維拉被共和政府處決,佛朗哥在1937年4月控制長槍黨。1938年4月19日,他將同情波旁王朝的保皇黨“卡洛斯派”併入長槍黨,創立了今後近四十年間西班牙唯一的政黨“傳統主義西班牙國家工團主義進攻委員會方陣”;並在混合國家工團主義、國家天主教主義、法西斯主義等流派後,被合稱為“長槍黨主義”(Falangismo),它是佛朗哥時期西班牙的主流意識形態。

時至21日,國民軍佔領西班牙西北部的海軍基地,但海軍中支持國民軍的軍官皆被忠於政府的水手槍斃,後者

奪取指揮權並封鎖西班牙沿海,佛朗哥只能選擇用空運將叛軍主力部隊非洲軍團送入西班牙。佛朗哥轉頭向希特勒與墨索里尼求助,希望得到德、意運輸機的協助,兩國馬上答應,出動機群將非洲軍團送回至本土。7月26日,法國政府在英國的壓力下宣佈在西班牙內戰中保持中立。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在西班牙參戰的納粹德國“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這場由西班牙共和軍(政府軍)和人民陣線對抗以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及長槍黨等右翼團體的內戰,便因意識形態及分離主義衝突,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和新式武器、戰術的試驗場。人民陣線得到蘇聯與墨西哥的鼎力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意大利及葡萄牙的後援。

歐洲兩個大國—英國與法國對西班牙內戰奉行所謂的“不干涉”立場。內戰爆發後,法國總理萊昂·布魯姆於7月20日召開會議,做出援助共和政府的決定。但因右翼阻礙,直到8月2日才派出運送軍援的飛機。英國保守黨的內維爾·張伯倫政府,因國內反戰聲浪和擔心蘇聯的擴張威脅超過德意法西斯主義,不援助交戰任何一方(工黨和自由黨則支持共和政府)。

倫敦還警告巴黎,“若法國援助西班牙政府,當納粹德國與法國交戰時,英國將不提供任何協助。”法國被迫終止對共和派的一切支援,並在同年8月擬定不干涉協議,布魯姆在中止軍援共和政府前曾說:“歐洲大陸上絕不可以出現「意識形態的十字軍」,這將導致另一場大戰的爆發。”

德國和蘇聯均在西班牙戰場上投入了新式裝備和驗證新戰法,柏林斬獲頗豐。德國空軍派遣“兀鷹”軍團參戰,在實戰中運用鬆散式戰鬥機飛行編隊取代了過去的翼尖靠攏方式,首次檢驗了“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作戰性能,形成以飛機轟炸作為進攻前的火力打擊等空地協同作戰理論。德國陸軍也藉助與蘇式坦克交戰的經驗,加緊原有的新坦克開發計劃。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國際縱隊的蘇式T26坦克

蘇聯紅軍在西班牙戰場測試T-26、BT坦克後,提高了對重型坦克的質量要求;並因“兀鷹”軍團Bf-109戰鬥機的出現,有了對空軍戰鬥機的新需要。這對日後的蘇德戰爭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西班牙內戰中,更產生了日後聞名遐邇的國際縱隊及第五縱隊。在內戰爆發後,共產國際組織全球50多個國家的志願者,編成國際縱隊(亦稱“國際旅”),開赴西班牙與共和軍共同打擊國民軍。他們中有像阿爾貝·加繆、巴勃羅·聶魯達、歐內斯特·海明威、喬治·奧威爾、巴勃羅·畢加索這樣的知名人物。西班牙內戰期間總計約有32,000人參加國際縱隊,在受過基本軍事訓練後便被送往前線作戰。國際縱隊戰士因其高昂鬥志成為共和軍倚重的主力之一。

1936年10月,國民軍的莫拉將軍聲稱他的4個縱隊正在進攻馬德里,而第五縱隊已在首都等待。從此,“第五縱隊”一詞便成為“混在對手內部的敵人或間諜”的代稱。

在內戰中,通過一種全面而有條理的“消耗戰”模式,佛朗哥的國民軍慢慢控制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區。

至1936年9月,在與共和軍激戰後,西班牙北部的比斯開省、吉普斯夸省、畢爾巴鄂和聖塞瓦斯蒂安皆落入國民軍手中。但是南北兩地的國民軍並無接應,且戰局漸陷入膠著,佛朗哥便決定北上進攻首都馬德里。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佛朗哥在內戰中成為國民軍最高領導人

1936年10月1日,佛朗哥將軍被管治國民軍佔領區的“國防委員會”Junta de defensa nacional)

認作形式上的“西班牙國家領袖”(Caudillo)。同年11月18日,意大利和德國承認佛朗哥政府。

在1937年的瓜達拉哈拉戰役中,國民軍遭共和軍的埋伏而戰敗,傷亡6000多人(共和軍傷亡相同數目),共和軍對國民軍其他佔領區發起反擊。此役後,國民軍將注意力重點投放在北部,進而轉將馬德里以包圍戰緊緊困住。

1937年7月初,共和軍在馬德里市附近發動布魯內特戰役,雖然減緩了國民軍的攻擊力量,但共和軍因此傷亡2.5萬人和損失100多架飛機;8月,佛朗哥進攻阿拉貢,發起桑坦德戰役,殲滅與俘虜6萬多名共和軍,這場戰役為國民軍嬴一次戰略性勝利—將西班牙北部完全納入掌控之中;爾後,又進攻巴倫西亞;12月中旬,特魯爾戰役打響。

1938年的特魯爾戰役是西班牙內戰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1月初,共和軍順利奪回被佔領的特魯爾,但2月22日又被國民軍搶回,並順勢發起關鍵的阿拉貢攻勢,將共和軍分割後推進至地中海,南北的共和軍由此被切斷。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參加西班牙內戰的國際縱隊戰士

1938年5月,第二共和國方面向國民軍求和,但佛朗哥要求無條件投降,戰事便繼續進行。7月,國民軍向南推進,進攻巴倫西亞;共和軍也為重奪戰略主導權,發起埃布羅河戰役,這場歷時3個月的戰役帶有強烈的決戰性質,共和軍在初期取得了成功,但很快陷入頓挫,最終遭到徹底失敗,損失6萬人。

1938年9月21日,共和政府宣告依照國聯要求,解散國際縱隊,讓士兵回到各自的國家。此舉是為了使英法等國解除武器禁運,並請兩國對德意施壓,促使其撤回參戰部隊,但毫無效果。而國際縱隊也有少數人留下作戰,共和政府後來授予他們西班牙公民的身份。

1939年初,共和軍已潰不成軍,佛朗哥的軍隊南下打擊加泰羅尼亞鄰近地區,將剩餘抵抗勢力肅清。1月26日,國民軍拿下巴塞羅那;2月27日,英法承認佛朗哥政權馬德里市在經過長期戰鬥和轟炸後,防禦能力崩潰,城內的共和軍與部分國際縱隊戰士拼死抵抗,直至3月28日才投降。

1939年4月1日,西班牙內戰結束。而戰爭勝敗的結果對西班牙今後歷史的影響是無比巨大的,從此開啟了近40年的佛朗哥時期獨裁統治。

佛朗哥對所有在內戰中站在共和派一邊的左翼組織展開了強力鎮壓與報復行動。內戰末期,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至少有270,000人被囚禁,更有500,000人出走流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被遣返,或是作為無國籍者被拘留在納粹集中營中。有6,000至7,000名西班牙流亡者在茅特豪森-古森集中營中死亡。據估計,超過20萬名西班牙人在佛朗哥獨裁統治的初期喪命。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佛朗哥在馬德里檢閱部隊

而無論是從政治還是軍事上,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在內戰中皆是失敗的。在內戰剛爆發時,共和政府對壓制暴動猶豫不決,領導人替換了3次,對己方陣營的官兵無法控管,如巴塞羅那地方政府無法控制工人聯盟成員,他們自行武裝與國民軍戰鬥。但就內戰初期的形勢而言,雙方所控制的力量大致相同,而且共和國不但擁有國家銀行的金銀儲備,還掌握了大工業區

:巴斯克地區的鋼鐵、軍工廠及經濟作物的產地,具備較強的持久作戰能力。

但在對外求援的過程中,共和政府受到英法不干涉協定的影響很大。相對於國民軍得到德意兩國源源不絕的武器裝備,英法卻對西班牙的合法政府圍堵武器輸入,共和政府只得選擇蘇聯作為武器來源。

蘇聯與德意的援助方針有所不同,蘇聯主要是希望延長共和政府的抵抗能力,使英法相繼捲入“反法西斯”的戰爭中,而非求勝。此外,對於蘇聯的軍備,共和政府必須以西班牙國庫的黃金來支付,總價值超過5億美元,佔到共和國管理的全國黃金總量的三分之二。

西班牙內戰還深刻影響了一代文學家、藝術家、社會學家和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志士,並誕生了一批經典藝術作品。著名小說有安德烈·馬爾羅的《希望》、奧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海明威的《戰地鐘聲》;繪畫有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內容是德國“兀鷹”軍團轟炸格爾尼卡、薩爾瓦多·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西班牙內戰的預感》;攝影作品有羅伯特·卡帕的《一名士兵的死亡》,表現一名共和派士兵中彈瞬間的畫面,但近來研究顯示可能造假;及由英格麗·褒曼與加里·庫珀主演,派拉蒙影業1943年出品的電影《戰地鐘聲》。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二戰時期的佛朗哥

二戰中立:佛朗哥統治時期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1939年覆滅後,佛朗哥成立獨裁政權並以國家元首身份執掌最高權力,他的正式頭銜為“蒙主恩惠,西班牙的領袖”(Caudillo de España por la Gracia de Dios)。1947年,西班牙在名義上恢復了君主制但王位懸空,

佛朗哥自任終身執政的“攝政王”,王室仍獲得特權及保護。

佛朗哥和西班牙在1939年要面對的是一個空前的危局。他在國內的右翼和保守勢力擁戴下,對內實行專制統治,鎮壓反獨裁運動、長槍黨黨外的其他政黨及左翼組織;對外實行親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的政策。

佛朗哥雖然贏得了內戰勝利,但分散於西班牙各個山區和流亡法國的抵抗運動直到1950年代都沒有停止戰鬥。並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腳步正在一天天逼近,此刻馬德里的外交政策如稍有偏差,就會再次淪為戰場,甚或萬劫不復。

儘管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出力幫佛朗哥打贏了內戰或許還救過他的性命,但是佛朗哥卻認為飽受折磨的西班牙已無法承受另一場大戰,故在二戰剛一爆發就宣佈保持中立,縱然其與軸心國的聯繫仍很緊密。1939年3月,西班牙已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並與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簽署了秘密友好條約。“所有的西班牙報紙都是反英的。他們容許德國的情報人員在西班牙亂走。”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1940年10月,佛朗哥與希特勒在西班牙和法國邊境會晤。

此後,不管納粹元首如何威逼利誘,佛朗哥的態度始終冷靜而堅定,“這位心胸狹隘的暴君,只想怎樣使他的精血已枯的人民擺脫另一場戰爭。他們已經打夠了戰爭。他們有一百萬人曾被自己的同胞屠殺。貧困、高昂的物價和艱難的歲月使這座荒涼的半島毫無生氣。西班牙再也不要戰爭,佛朗哥再也不要戰爭!他就是用這種平常的感情來了解和應付當時震撼全世界的巨大動盪的。

丘吉爾就此一針見血的評論道:“在整個戰爭期間,佛朗哥將軍的政策完全是自私而且冷酷的。他只想到西班牙和西班牙人的利益。他從來沒有考慮過報答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對他的幫助。”

早在1820年4月,曾在伊比利亞半島揮師與拿破崙大軍交戰的英國統帥威靈頓公爵就指出,在歐洲,使干預他國事務的外國人最佔不到便宜的國家,殆無過於西班牙。沒有一個國家是像西班牙那樣討厭甚至鄙視外國人,在風俗習慣方面,他們與其他歐洲國家也如此不同,格格不入。

事實上,在二戰期間,馬德里的一舉一動都對事關戰爭大局,因為西班牙人掌握著英國在地中海上一切活動的鑰匙。他們只要在面對直布羅陀要塞的阿爾赫西拉斯山上架設或者同意德國人架設10餘門重炮,英國人的海空軍基地就無法利用了,而經直布羅陀海峽連接英倫三島、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海上咽喉也會被切斷,並中斷在北非戰場英軍的補給和英國與中東、亞洲殖民地的聯繫,這將對北非戰事造成致命打擊。

西班牙的戰爭資源對軸心國來說也算得上非常豐碩,內戰時德意兩國曾以提高西班牙的採礦權作為對軍援的補償。

為此,英國經常準備著一支5000人以上的遠征軍和所需艦船隨時待命,以因應一旦西班牙在直布羅陀動手時,能夠即刻出發去奪取加那利群島,從空中和海上控制德國的潛艇,並繞好望角與大洋洲保持聯繫。

西班牙還可用另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給英國以毀滅性打擊,讓德國軍隊穿過半島直接包圍和攻佔直布羅陀,他們自己則攻取摩洛哥全境和法屬北非。而在1940年6月27日,德軍已經集結於第比利斯山北側進抵西班牙邊境。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佛朗哥和維希法國領導人貝當元帥在一起

在二戰初期,佛朗哥以中立之姿“準備加入戰勝者的行列,分享戰利品。一則由於他的慾壑難填,再則由於他的老謀深算。”1940年6月法國陷落後,佛朗哥一度考慮出兵直布羅陀,但因懼怕英國會乘機向西班牙宣戰,以至戰火延燒到加那利群島、西班牙北非殖民地,並禍及西班牙本土,他才放棄了這個想法。

作為一個殖民地軍出身的老派將領,終其一生,佛朗哥都戀戀不忘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用他的話說,“西班牙要求頗大”。佛朗哥對德國提出的要求是:第一、保證將直布羅陀、法屬摩洛哥以及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由奧蘭直到布蘭科角在內),劃歸西班牙,並且要擴張西屬非洲殖民地的某些領土;第二、還需要適當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因為西班牙的糧食只敷8個月的食用;第三、要等到德國人在英國登陸以後,西班牙才能參戰。“以免參戰過早、戰火蔓延、使西班牙無法忍受,並且在某種情況下成為危及現政權的根源。”

這些要求之過分,讓希特勒在西線戰事一路勢破如竹的1940年7月之前,覺得沒有爭取馬德里的必要;而在1940年7月英國輕蔑的拒絕德國和談建議後,又讓希特勒覺得西班牙提出了“與他們的實力絕對不相稱的要求”。

1940年10月23日,希特朗從柏林長途跋涉專程來到法國和西班牙邊境的昂代伊隘口同佛朗哥見面,後者不但沒有對元首的降尊紆貴感到絲毫榮幸,相反在上述條件中又列入修訂比利牛斯山脈邊界的要求,要把法屬領土加塔洛尼亞也划過來。希特勒與佛朗哥在長談9個小時後,只得到一項為下一步的軍事談判作安排的含糊其辭的議定書,然後滿腹怒氣的空手而歸。

而縱觀整個佛朗哥時期,西班牙對殖民地的胃口一直都沒改變,佛朗哥一心想保留帝國最後的殖民地。在1954年至1962年的阿爾及利亞戰爭中,馬德里成了法國右翼團體“秘密軍”的基地。但形勢比人強,即便對希特勒也沒讓過步的佛朗哥,還是迫不得已做出了讓步。1956年,法屬摩洛哥獨立,他被迫將西屬摩洛哥割讓給摩洛哥的穆罕默德五世,僅僅保留幾個飛地,即西屬主權地。第二年,在埃維尼戰爭(la Guerra Olvidada,“被遺忘的戰爭”)中,摩洛哥王國入侵西屬撒哈拉,但未能將之完全納入國土。

1968年,在聯合國壓力下,佛朗哥承認了殖民地赤道幾內亞的獨立,次年又將飛地埃維尼割讓給摩洛哥。在1969年,西班牙為爭取到英屬直布羅陀的主權,佛朗哥下令關閉與直布羅陀的邊界,1985年邊界才重新開啟。

1975年,摩洛哥發動“綠色進軍”入侵西屬撒哈拉,重病在床的佛朗哥和摩洛哥、毛里塔尼亞簽訂《馬德里協議》,承諾在1976年初從西撒哈拉全部撤軍,西屬撒哈拉這塊殖民地被放棄。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佛朗哥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在危急關頭援助過佛朗哥,但“他不喜歡希特勒,而且害怕希特勒,他喜歡墨索里尼,而且不怕墨索里尼。”

而希特勒操控德國教會,並將納粹神秘化等行為,也與佛朗哥虔誠的天主教教信仰背道而馳。

西班牙在二戰時保留著一支規模較大的軍隊。內戰剛停火時軍隊共有上百萬人,到1940年早期已縮減到25萬人,大多數士兵都是2年制徵召兵。後因佛朗哥考慮到西班牙被捲入二戰的可能性,他放慢了裁軍速度。1942年11月,同盟國在北非登陸,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發動“安東”行動進駐維希法國,佛朗哥又把軍隊人數擴充到75萬人。西班牙的空軍和海軍的人數和預算亦在增長,在1945年空軍共有35,000人、海軍25,000名。直至二戰停戰,西班牙陸軍仍保有400,000人。

但在二戰期間,西班牙唯一的軍事行動是在“巴巴羅薩”戰役中,派出藍色師團參加對蘇作戰。在盟軍逐漸取得主動權後,佛朗哥再次變得中立,當盟軍1943年入侵意大利時,西班牙曾向德國提供情報,但後來柏林發現是情報是錯誤的。佛朗哥在1943年底從蘇聯戰場召回藍色師團,1944年5月又與同盟國達成協議,關閉德國在丹吉爾的使館、驅逐德國使節,以換取盟軍的經濟援助。1944年底盟軍飛機獲准進入西班牙境內,盟軍情報人員也可以在西班牙活動。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攝政王佛朗哥大元帥

攝政王:佛朗哥統治時期

二戰結束後,由於佛朗哥的法西斯主義統治,西方國家曾對西班牙實施經濟制裁,並將其排擠在聯合國外,根據1946年12月的聯大決議,只要佛朗哥掌權,西國將不會獲許參加各類國際機構。佛朗哥便對國內經濟採取自給自足的方式管理,

西班牙在國際上孤立了10餘年。在這期間,阿根廷的胡安·庇隆軍政府給予馬德里不少經濟支持。

佛朗哥在1939年取得內戰勝利後,他主導的長槍黨成為國內的唯一合法政黨。長槍黨的“百人國民會議”曾充當臨時立法機構,在1942年《組織法》(Ley Organica)和《法庭法案》(Ley Constitutiva de las Cortes)通過後解散。1942年7月28日,立法機構“西班牙法庭”運行。

《組織法》規定政府負責國家的一切立法事務,西班牙法庭是一個沒有直選和普選的純諮詢機構。西班牙所有的內閣成員都是接受“佛朗哥的恩惠”而成為國家和政府的領導者,佛朗哥從而壟斷了立法權力。《全國公投法》(Ley del Referendum Nacional)在1945年通過,規定“基本法律”需經公投,而只有每個家庭的主人才能投票。地方上的城市議會同樣只允許一家之主和當地企業投票,只有政府才可委任市長。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西班牙

《全國公投法》一共行使了兩次:1947年經《繼承法》,佛朗哥得到“攝政王”的稱號;1966年,經由新的《組織法》,限制了佛朗哥的權力。

因為西班牙的反蘇意識形態與美國的利益相吻合,華盛頓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嘗試與馬德里的關係正常化。1950年9月,美國給予西班牙6,000多萬美元的援助;1951年全面恢復與西班牙的外交關係;1953年佛朗哥政權得到羅馬教廷承認;1955年西班牙重新加入聯合國;1959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西班牙,受到熱烈歡迎。可直至佛朗哥去世,西班牙與歐洲及北非國家的緊張關係仍未緩解。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西班牙經濟奇蹟的象徵:1957年建造的馬德里塔

在經濟上,“從執掌大權的那天起,佛朗哥便決心推動他的國家繁榮發展,但一開始事實證明這一點非他所能把握。”1930年代的內戰給西班牙帶來了深重災難,無數基礎設施遭破壞,勞動力大減,日常貿易活動受嚴重阻礙。佛朗哥統治西班牙後的頭十年中,經濟稍有好轉。佛朗哥最早實行封閉經濟模式,基本上切斷了一切對外貿易路線,使得國家經濟陷入停滯。此間,只有黑市商人才能享受富裕生活。1940年,“西班牙工會組織”(Organización Sindical Española)成立,該組織是西班牙唯一的合法工會,受政府控制。

二戰後西班牙的經濟發展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50年代初西班牙的人均GDP為西歐其他國家的40%不到,在這種情況下佛朗哥政府發奮振興本國的經濟。自1959年佛朗哥將經濟權力下放給具有市場經濟觀念的技術官僚後,馬德里推進了多項經濟發展政策,並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助,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創造了“西班牙奇蹟”

(el milagro español)。同時,大規模的移民潮讓國家擺脫了勞動力短缺問題,也帶來國家急需的外匯。

1960年代,西班牙經濟高速發展,增速處在當時世界第2名,僅次於日本。在全球範圍,西班牙人的物質生活水準已相當高了,仍不及西歐發達國家,但至1974年,西班牙的人均GDP達到西歐國家的80%,差距有所減小。而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又暴露了西班牙在石油經濟上的弊端,導致一連串政治危機,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佛朗哥和其指定的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王子

在佛朗哥36年的漫長統治中,延續共和制度或是恢復舊的君主制的二選一問題,是長年困擾著這位大獨裁者的重大難題。他在1947年拒絕稱王而只做攝政王,且並不希望與君主主義的卡洛斯派(主張波旁王朝復辟)或共和主義的老長槍黨為敵。

1961年,佛朗哥邀請哈布斯堡王朝的奧托·馮·哈布斯堡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遭拒絕。1969年,他按照奧托的建議選擇了年輕的胡安·卡洛斯一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1973年,年事已高的佛朗哥辭掉了政府首腦職位,任命心腹海軍上將路易斯·布蘭科接任政府首腦,但佛朗哥仍是西班牙的最高領導人。布蘭科在同年被刺殺,佛朗哥旋即任命卡洛斯·納瓦羅為新的政府首腦。

佛朗哥大元帥於1975年11月20日逝世。11月22日,他生前的指定繼承人、胡安·卡洛斯王子登基成為國王,開啟了西班牙的三年民主轉型時期。

1976年11月西班牙議會以425票支持,59票反對,13票棄權的結果通過《政治改革法》;1976年12月15日進行全民公決,94%的投票者支持政治改革;1976年至1977年,大批政治犯被釋放;新的《選舉法》在1977年3月採用,使得西班牙的選舉系統與歐洲議會制國家相同;1978年,西班牙憲法頒佈,西班牙政治在其後逐漸步入穩定。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2019年10月16日,加泰羅尼亞分離分子發動騷亂。

但佛朗哥30多年的威權政治仍產生了諸多影響至今的社會問題。比如地方主義在他的政權下被視為“不存在”,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也受到限制。但實質上西班牙各地的地方主義,如加泰羅尼亞的分離運動在高壓下反而得到了鞏固甚至加強。

2019年10月14日,西班牙最高法院對12名加泰羅尼亞獨立派領導人作出判決,9人因參與實施獨立公投,以涉嫌“煽動叛亂”和“濫用公共資金”判處有期徒刑9至13年;另外3人以“違抗命令罪”判處罰款並撤銷原職。西班牙最高法院還發布新的國際通緝令,要求將流亡國外的卡爾斯·皮格蒙特引渡回國接受審判,最高可能判處30年刑期。之後,加區獨立運動支持者發起多日騷亂,迄今已有250人受傷、51人被捕,西班牙內政部已向加區部署2000名警力,協助當地維安。

佛朗哥:命運與戰爭 西班牙歷史上最複雜的大人物

晚年佛朗哥

今年10月25日,伴隨著與時間一起逝去的那些流血、衝突、勝利與失敗,佛朗哥大元帥將會被從他的長眠之地“烈士谷”移靈。這位出生於伊比利亞半島宗法社會的軍事統帥和他的強權統治,經歷了歐洲史上最為嚴酷的戰爭考驗及政治大動盪,“代表著西班牙從卡洛斯三世王朝到1975年間,跨越兩個世紀的傳統與現代化的漫長衝突的高潮與終結。在某些方面,佛朗哥可以被視為西班牙傳統主義的最後一位大人物。”

佛朗哥用看似矛盾的政治手段,為西班牙成功走向現代化清算了一些昔日的問題,併為未來的走勢妥善準備了一些必要條件,但考慮到他是“保守社會的軍事元首,而甚至在他去世之前,這個社會基本上就已經不再存在了。”因此,就像開闢了紅海通道的摩西一樣,“佛朗哥也只能站在歷史的岸邊遙望彼岸,而永遠無法踏入其中。他無法創造下一個時代,因為他受到了他的基本特點、性格和價值觀的阻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