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競舟小學校長周愛芬:教育,最需要堅持不懈

人物名片

  周愛芬,現任杭州市競舟小學校長。1983年,以杭州市第一名的成績被杭州師範學校提前錄取,1986年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在求是小學擔任了11年班主任後,在求是小學和求是教育集團擔任副校長11年;2008年至2013年,擔任翠苑一小校長;2013年2月至今,擔任競舟小學校長;2015年8月,兼任周浦小學校長。從事基礎教育34年來,一直在西湖區基層學校工作,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勞動模範。

“做教育不是說空話,尤其是基礎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會產生深刻地影響。因此,教育人必須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堅持不懈。”

——周愛芬

【“校”說新語】乘“芬”破浪

釋義:船隻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

新意:周愛芬校長作為競舟小學的大家長,是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強大助力。她願意做那一股“東風”,在師生需要發展和提升時,貢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強大的後盾。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顯婷 葉晨曦 陳鎧奕)在杭城,提到杭州市競舟小學(下簡稱競舟),不少教育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因為作為全國第一所集團化辦學分校,1999年創辦的競舟小學具有劃時代意義。

  隨著基礎教育發展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競舟小學也抓準時機蓬勃發展,風雨二十年的辦校歷程,正是西湖教育開拓創新的縮影。在這二十年來,作為一個“老競舟人”,競舟小學現任校長周愛芬,可謂是始終與競舟風雨同路,並肩同行,在經歷名校集團化發展、緊密型教育共同體的優質均衡之路後,她已深深與求是、競舟緊緊相連。

  34年教育路,周愛芬一直耕耘在基礎教育領域,多年的教育經歷和學校管理經歷使她沉澱出了別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關注教育的整體性

  1986年,周愛芬從杭州師範學校畢業,被當年的杭州市求是小學提前錄用,師從全國勞動模範、浙江省特級教師黃黎明校長。“黃老師不僅在專業領域的發展上給予了我許多的幫助和指導,她對於教育的‘堅持’對我影響非常大。”周愛芬親切地說,老太太今年已經75歲了,但她對教育依然充滿著激情,語言生動,思路清晰。

  正是在黃校長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周愛芬自1986年走上工作崗位以來,就一直堅持站在教學第一線。即使擔任校長、工作再忙,她也從沒放棄過一線教學。至今,每週仍擔任2節《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任務,“看著孩子們一步步成長起來,我收穫了很多成就感,這是其他工作所給不了的。”周愛芬說。

  周愛芬認為,教育具有整體性,這離不開時任求是小學校長的洪致平的影響。當時,初入教育系統的周愛芬,參與了洪致平校長關於整體系統功能優化的教育實踐改革。在這個改革中洪校長提出,要用整體的、系統論的觀點看待整個學校的教育,看待孩子的教育。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實驗班的老師每週都會開一次例會,以團隊的方式全面研究教學問題,明確教學任務。當任務明確後所有老師都會朝著這個方向一起努力,互相學習和借鑑。”周愛芬說,這些經歷讓她至今受益無窮。

  如今的教育功利、浮躁,甚至揠苗助長,對此周愛芬表示很擔憂。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著自身規律,教育是有整體性的,需要考慮興趣、習慣、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洪校長的這一改革對我形成整體的、系統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讓我學會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每一個孩子。”

  基礎教育是為孩子未來幸福奠基的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周愛芬心裡十分清楚。在育人目標上,競舟提出了三個關鍵詞指向:陽光、博雅、智慧。周愛芬認為,孩子的性格、氣質和良好習慣形成應該在小學教育階段就打好基礎。在課堂上,應該引導孩子們認真傾聽、大膽發言;在日常活動中,要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我一直提倡給孩子們搭建一個平臺,他們自己去實踐、去探索,或許會失敗,但在失敗中也能學到東西。”

  競舟每年都會採取家校合作的方式舉辦科技節,孩子們可以在40多個項目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項目去體驗。學校還鼓勵高年級的孩子一對一帶領低年級的孩子共同完成任務,“這麼一來,大哥哥大姐姐們都會很認真、積極地表現自己,不僅在玩樂中學習到了知識,還將同伴教育和自主教育落到了實處。”周愛芬說。

  此外,學校的“自由貿易節”也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從貨物的置辦、買賣的方式、“商鋪”位置的挑選、合作伙伴的選擇,到價格的設置等方方面面都由孩子們自己完成,比起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活動所賦予孩子的能力更加具有綜合性。

堅持“教師第一”的理念

  至今11年的校長生涯,讓周愛芬對教育理念、治校理念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治理’就是把所有可以調動的力量都運用起來。”周愛芬認為,在學校辦學中,教師就是最大的一股力量,她的理念就是堅持教師第一。

  “每個校長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落地措施,但想把所有的理念變成孩子身上的烙印和氣質,就需要老師通過大量的教育教學行為去影響。”周愛芬說,只有把教師當做學校的主人,教師才會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才會把校園裡的每一件事當作自己的事。

  確實,教育是一個心靈喚醒另一個心靈的偉大事業。教師不但要花大量的時間研究學生和教學,還要應對來自社會的各種高要求,不少老師因此心理壓力很大。正因這樣,在日常的學校管理和教師專業建設中,周愛芬都十分人性化,她從多方面關心教師的成長與生活,做教師強大的後盾,讓他們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周愛芬十分注重團隊文化建設,致力於讓教師們在學校裡找到歸屬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並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歸屬感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學校給予的安全感。”周愛芬說,老師們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性很強,站在學校管理者的角度來講,老師需要被給予充足的安全感和犯錯誤的權利,“我不會太過苛求老師,也不會過多幹預他們的工作,而是相信他們的專業素養,尊重他們的教育教學方法。”

  歸屬感找到了,教師的成就感從何而來?在和學生的共同發展中獲得。周愛芬說,成就感一方面來源於教師教學成果的體現,比如學生取得的進步,老師由衷地開心;另一方面則是發揮自身所長,得到更深入地發展。“針對每個老師不同的特點,我們要找到發展點和契機去推動老師發展。老師的專業發展了,成就感也就強了。”

  不僅如此,教師的成就感還跟他們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有關。“我們的老師們會輪流負責編輯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將校園生活裡的大事小事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傳遞給家長、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很開心。當大家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時候,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感。”

  在周愛芬的眼中,學校是教師的精神家園,是幸福的港灣。“我們學校的全體教師每年過年都會以不同的主題拍攝合影,有按生肖拍的,有按出生年代拍的,有按星座拍的,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義。”周愛芬笑著說,拍攝時發現比自己小一輪或兩輪的年輕教師和自己同一個屬相,或者同一個星座,那親切感和新奇感就來了。

  為什麼要堅持拍攝這樣的合影呢?周愛芬說,這其實就是教師之間的一種情感溝通方式。競舟老師的年齡層一直從60後延伸到90後,老師之間的年齡差異和代溝還是存在的,這一情感溝通方式,讓老師們更像一家人。“付出的越多就越珍惜,情感就越深厚,獲得的幸福感也就越多。”周愛芬說,有時候一件事堅持做下去慢慢就成了學校的一種文化。每個學校文化的形成是需要不斷堅持的。

努力成為“三好”校長

  在34年的教育經歷中,周愛芬當了11年的班主任,11年的副校長,11年的校長。今年是她校長生涯的第12個年頭。

  “做班主任時想法相對來說簡單一些,我只要想著怎麼把班級帶好、怎麼把課上好就足夠了。而當了校長之後,我要對整個學校負責,要考慮怎麼把學校治理好,把老師培養好。”周愛芬表示,崗位和角色決定了應該承擔的責任,“上了一個臺階,發揮空間大了,責任也更大了,”這是她這些年的深切感受。

  有人說,看一個學校就是看一個校長,一個好校長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好學校。確實如此,周愛芬對此也十分認同,因此,她一直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三好”校長。

  校長作為一個學校的大家長,首先要有一個“好心態”。周愛芬說,一個成功的校長要有大格局,“老話說的好,‘校長就是要團結、依靠每一位教職員工辦好學校。’”在周愛芬眼中,校園裡的每一個崗位都十分重要,她作為校長,就是要發揮每個人的優點和長處,合力辦好學校,相信團隊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校長是學校和師生的最後一道關,是所有老師堅不可催的後盾。”周愛芬舉例說,她每學期都會約談一些特殊家長和孩子,當老師遇到難題時,她會及時出面解決,給予老師強大的精神支持。“校長要為老師們做好服務,讓老師們感覺到背後有股力量支撐他們的工作。”周愛芬說。

  身教重於言傳,一個好校長不僅要給孩子、老師做好榜樣,更要給家長做好榜樣。周愛芬認為,很多時候,當校長要求老師、孩子和家長做什麼時,不如自己先主動做一遍,用榜樣的力量影響身邊的人。

  此外,周愛芬還認為,一個好校長還應該是一個“好教練”,“校長要培養好的老師和好的管理團隊,這一理念得益於黃建明校長的啟發。”周愛芬回憶說,當時因為名校集團化的發展,學校增多了,但領導班子沒變,於是黃校長就帶領著大家做了很多學校管理上的探索。比如說每個崗位都有目標管理責任書,制定了各個學科和學生髮展的質量標準等等。這種借鑑企業管理方式的理念,周愛芬至今都在運用。

  三十多年來,周愛芬始終將“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同時,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踏踏實實地為教育付出,她堅信“再小的堅持都是一種力量”。“做教育不是說空話,尤其是基礎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教育人必須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堅持不懈。”周愛芬就是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出發,堅持做好教育中的每一件平凡小事,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和競舟。

杭州市競舟小學校長周愛芬:教育,最需要堅持不懈

【快問快答:“校”眼看教育】

1.如何看待校長使用網絡熱詞?

  對於這一問題,周愛芬校長表示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通過網絡和媒體的傳播,大家對教育的關注度會更高,同時每個人的觀點和做法也可以直接進行分享。“平時和小朋友以及年輕老師溝通時我也會用一些網絡熱詞,對於不懂的網絡熱詞我也會虛心向年輕老師們求助,這樣虛心跟他們請教反而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2.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教育有哪些影響?

  周愛芬認為,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髮展,新技術的運用是一種大趨勢,對教育的發展、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方式,以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會產生影響,這就使得教師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老師們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需要了解這些技術和時代發展對孩子和教育產生的影響,然後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做出相應地調整。”

3.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思考?

  這一路走來,周愛芬可謂見證了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來,基礎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高標準的普九體現在硬件和軟件上,而且全國各地基本上都普及了。雖然我國的義務教育普及較晚,但是發展十分迅猛。”周愛芬說。

  其次,教育走向了更加優質均衡的方向,在不斷邁向教育現代化的同時,多種樣態學校的產生,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的優質均衡。“比如名校集團化辦學、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教育聯盟等學校樣態,不僅是一個地區辦好幾所學校,而是努力把每一所學校都辦好,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周愛芬表示,為每個孩子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是現在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因為現在總體上還是大班化教學,整體劃一的共性要求比較多,但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當十幾年後孩子們走上社會,那時社會的發展變化更大了,這批孩子能否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就更加強調了個性化教育的深入。”

【我的校長我的校】

  四年前我來學校面試時,周校長跟我的談話讓我深刻感受到,競舟將是一所能讓我開心工作、安心生活的學校。周校長作為一個大家長,給我一種很踏實的感覺。平時不怎麼發朋友圈的她,只要看到我們做的微信就會轉發,積極地肯定我們。如果我們出錯了,周校長就想辦法幫助我們去彌補、去解決,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她為我們青年教師的成長營造了一個寬容的環境。

——競舟小學教師陳智偉

  平時看到周校長時,我覺得她很親切,因為她會主動跟我打招呼,問我“你去幹嘛呀?你最近好嗎?”我很開心校長這麼關心我。

  假期裡就盼望著開學,能來學校我感到很開心。前段時間,我們學校剛舉辦了校慶活動,有個環節是跟校長合影,我不僅和校長的照片合了影,還和校長真人合了影。我覺得,我們學校在周校長的帶領下很和諧,讓我覺得很輕鬆、很愉快!

——競舟小學四(4)班學生曹楊

【記者手記】

  第一眼見到周校長時,腦海中就只有“為人師表”這四個字。交談之後發現,周校長其實是一個很謙虛又隨和的人,她優雅從容,與我們更像是朋友之間分享生活、工作中趣事的感覺。

  周校長說,她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人。她只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中普普通通的一員,要說值得驕傲的,就是在平時點點滴滴的教育小事中堅持自己應該做的事。在我看來,一位校長之所以能被稱為名校長,並不是因為她名氣有多麼大,而是因為她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情、只講一個故事,躬耕教育田野,堅守那份難得的教育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