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片良田,土地長草長雜樹,怎麼解決?

1960224


農村大片良田,土地長草長雜樹,怎麼解決?

首先,為什麼農村會有大片良田長草長雜樹?

農民種莊稼收入低,辛辛苦幹一年的收入,不如打工兩三個月,導致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種一部分田地,而任由一部分田地丟荒長草長雜樹。

怎麼解決?

這不是個別農民能夠解決的問題,應該是政府和才有能力解決。

一,政府多辦企業,比如蔬菜公司水果加工公司,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把外岀打工的農民吸引回農村,丟荒的良田自然減少。

二,鼓勵種植大戶承包土地,政府給補貼,把丟荒的土地租給大戶種植,聘請當地農民打工,吸引一些想留在農村,又找不到工作的農村婦女回鄉務農。

三,政府多搞一些種養技術的培訓班,適當增加扶貧貸款,幫助那些想在農村創業,卻又苦於無技術無資金的農民創業。

不久的將來,農村大片良田丟荒的問題能夠解決,相儈農村的未來是美好的。





繁華規定


現在農村人願意種地的越來越少了,僅靠種地基本維持不了家庭的正常開銷,忙忙碌碌一年到頭,一畝地到年底的時候,收入不到1000塊錢,而如果出去打工或者自己做點小買賣,幾天就可以掙到1000塊錢。所以現在年輕人除了考上大學出去讀書的,剩下在村裡的年輕人也都走出農村,走向城市,寧願到城市去打工,也不願意留在農村種地。年輕人以為留在家裡種地,是最沒有出息的。


正因為如此,農村很多的良田都都沒有人管理,沒有人播種農作物,只能良田變荒田。我老爹家裡有半畝多地,因為年齡大了不能種地,又沒有人管理,所以那塊地在那兒閒了兩年,去年老爹實在是不捨得讓地繼續長草,就讓我回家種上點地瓜。我去地裡一看,我的天吶,亂草茂盛的齊腰高了,我感覺束手無策。

去年春天清明節以前,老爹又把我叫回家去,春天的草倒是都成了枯草,按理說點上一把火,能夠燒得乾乾淨淨。但是又不準燒荒,所以沒辦法我們全家齊上陣,用鐮刀把草全部割乾淨了。碰上山棗根,就只能用鎬頭深刨。然後又把這些草捆起來,垛在了地頭上,全家人累了個賊死。其實再怎麼整理,地裡也還都是草種子,等我們種上地瓜以後,地裡的草密密麻麻的,簡直就像草坪一樣。



每下一場雨,我們就要開車回家鋤一次地。我跟老爹說,來回的油錢加上功夫費,買雙倍的地瓜也夠了,全家人還都跟著受累。我老爹說帳不能這麼算,莊稼人哪有把地荒著的,今年是剛開始種難免草多一些,等明年就好了。

還別說,今年再回去種地的時候,地裡基本上沒有草了。我們因為地少,可以人工用鐮刀把草都割出來。如果是大片耕地的話,根本不能人力去用鐮刀割草。現在農民們基本上都是用除草劑,農作物出土之前用乙草胺可以封地,噴灑了乙草胺後,基本就不長草了。長高了的草用另一種除草劑草甘膦或者百草枯,就算是長的再高的草,用上草甘膦或者百草枯以後,也絕對的是百草枯。



一品小十六


我是橙主阿金。現在由於田間管理投入的時間很少,可能不少地方由於管理不到位,田裡面的各種惡性雜草野樹比較多,有的野樹只要根不死,樹就會一直擴散下去,長速驚人。

對於這種情況,開荒幾年的我頗有心得:

田裡長了野草,長了野樹,那必須花時間和人工來處理。我的辦法是直接動刀動鋸子。野草處理起來比較容易,一點一點的砍,慢慢的推進。樹砍起來當然是比較慢的,用鋸子或用刀,只要哪個方便就用哪個,當然樹樁要儘量的留低一點。

第2個步驟是等樹樁上重新長出的新芽全部都長好了,然後找合適的天氣,用專殺野雜樹的除草劑噴施一遍,一般就這一遍百分之八九十的樹都會消滅掉,剩下的那一點點可以再噴一遍除草劑或者人工慢慢的拔掉。一般一兩年這些樹都會慢慢的消失,有的又會重新長出來,只要拔掉嫩苗就可以了。

最後就是日常管理了,如果田間沒人管理,不管你怎麼開荒,照樣還是會荒掉的。所以日常管理是最關鍵的。






橙主阿金


從新規劃,走規模化種殖,統一管理!走技術型,產業型新農村種殖模式!

我也是農村人,卻成年後一直在城裡打工,我們這裡,農村幾乎沒什麼年輕人,因為種莊稼比不上打工,又辛苦還賺不了錢,所以年輕人不願意幹,就剩些老年人在他裡幹活,還荒了不少地,我也在想越來越少人種地了,荒地也多,將來怎麼辦!

誰都希望自個的家鄉越變越好!希望就在家門前賺錢!





渝哥阿林


農村大片良田,土地長草長雜樹,怎麼解決?

此議題有故意誇大,言過其實之嫌,這種情況有嗎?

“大片良田”撂荒有違事實,果真如此政府會不管?你真以為他們是吃乾飯的?在農村,一些個邊角偏僻地塊,又不便於機械作業,局部地區出現小面積土地拋荒這是事實。然大面積良田棄耕導致雜草從生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就問題主你一句:你是農村人嗎?你去過農村瞭解農民嗎?如果沒有請你還是要尊重事實,否則真懷疑是否有動機問題?

雖說近年來農產品市場價格下滑,種田沒划算,但多少還是有點賺頭的。再說,分散在各家各戶的承包地都大面積拋荒,作為農村人他們將何以生活,他們拿什麼來填飽肚子?就是整家外出打工找活路的也決不會撂下承包地不管,他們完全可以以外包的形式租出去,多少總會有點租金的。再不濟直接白送給人耕作也是可以的(免得荒在那裡今後復耕困難),就這雖說沒得租金,但“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等三農補貼總還會有吧,錢真會燙手?這些人硬蠢到白花花的銀子都不曉得要?



當下網上一些人整天鼓譟,嚷嚷著農村土地大面積棄耕其實都是有違事實的,實屬閒扯蛋,更不存在如何解決的問題,因為這不是事實。那麼一些人幹嗎還要整天在網上鼓譟不休呢?其真實目的在於埋怨,埋怨政府不參與調節糧食市場價格並拿出更多的錢來補貼糧農,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對於某些人還不適應。其實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糧食價格也不例外,得隨行就市,它的價格上浮下跌完全取決於市場,由市場調節。行政干預,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個人認為這不可能。



abCd6666和天下


對於農村大片良田荒廢,長草長木這個問題我還是有些我自己的看法的,因為我本身就是農村人。農村的良田為何會荒廢呢?這個問題歸根還是有以下幾方面的。

一、隨著改革開放,很多青壯年勞動力都進城務工了,老家只剩下老年人和留守兒童,老人年紀大了,自然勞動力下降,田地耕種不了就自然荒廢了。

二、還有就是現在農民種田根本就掙不到錢!糧食價格低,而肥料、農藥價格偏高,創去投入成本每畝產出基本沒有收入!農民靠種田收入根本上不夠家庭支出,勞累一年除了能吃個飽飯其實什麼都沒有,農民肯定不會去種田所以也就荒棄了。

三、再有就是人口老齡化和城市進程化造成。現階段六零後、七零後相繼老去,而相對來說也是六零、七零後人口最多,八十年代由於計劃生育,很多八零後都是獨生子女,這部份人工作壓力大,負擔重,要養老人養孩子,靠在農村種田根本生活難以為艱,只能外出打拼養家,家裡田地自然沒人耕種了!

四、現在荒廢的農田大部份不適合大型機耕,都是一些小塊的高坎田,由於不合適機耕,就會增加人工成本,整合流轉困難,投資租賃者會針算投入成本和產值,如果掘棄機耕而全人工投入引發成本過高,產能低,所以投資者也不會投資這方面的農業生產!

綜合以上原因,是造成農村良田荒廢的主要原因,如果國家能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補貼,加強產品產能整合,農民耕田種地也能過上好生活誰又會千里奔波去打工呢?


瑤家花酒香


去年我返鄉創業,為找適合種藤茶的基地,先後走遍了十幾個村,每個村由於缺少勞動力,也沒有發展產業,確實有不少曾經的良田沃土長滿了雜草雜樹,自然跟人爭地的速度超乎我們的想像。時逢春耕季節,除了村民屋前屋後的田地有零星的老人在鬆土犁田外,幾乎看不到青壯年的身影。

通過將近半個月的考察,我選了離老家近的兩個村,一個叫張家界村,一個叫楓香坪村,兩個村相鄰,都座落在半山上,平均海拔800一1200米,森林覆蓋率都在85%以上,溪泉潺潺空氣清新,砂質土壤,成弱酸性,十分適合發展有機藤茶。

於是,我與兩村村民簽了合約,流轉了600畝土地,其中有三百多畝拋荒都在五年以上,這恰恰是我需要的(土地拋荒越久,有機質越豐富),我花了不菲的代價把土地整理深耕出來,還動用了挖機清理雜樹,歷時整整一個多月。

如今,我的藤茶長勢良好,由於拋荒讓土的肥力恢復,根本不需要任何化肥,做出的成品藤茶口感奇佳,已有上海、深圳、西安、大連等地的客戶與我簽訂了供貨協議,經他們推廣,用戶反應普遍良好。

我以我的經驗,覺得拋荒的土地是寶,只要因地制宜引入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file_sign": "2cc75e0537dc0856dbc12679ece4fc02\

翠葉芳華


說說我的家鄉四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良田沃土都丟荒的現象吧。

我家鄉是丘陵地區,小山上的地肯定貧瘠一些,土薄不保水,產量肯定低;山下潮土由於受雨水堆積而成,所以土肥耐旱,產量最高;水田由於灌溉不太方便,基本靠天吃飯,因此都關冬水田,如遇乾旱情況遇抽水澆灌的,得從較遠地方抽水,基本都是一片聯合抽,這樣費用才低到能接受。

當時生產隊土地下戶分田地,為了解決田地肥瘦問題,就按土地的產量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又按當時分地人頭均分,這樣是完美解決了土地產量高低的問題,使大家都有相同的甲乙丙三等級的田土,我記得,當時我們是一個人地三個等級共一畝,水田三釐,沒錯共一畝三釐。水田不說了,基本三釐都在一起,可地就麻煩了,三個等級一畝就導致一塊地是若干個人的,雖然分完以後大家可以私下商量互換,使大家的地稍大塊點沒那麼凌亂,但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或又不合適,基本一家最多的能換一畝地連在一起的。我記得我家六口人分地,得有十塊地吧,不誇張的說,我從小就跟父母上地幹活,一直到初中畢業出去打工我都沒搞明白完我家的地在哪。講個笑話,到了冬天要過春節了,外出打工的都回來了,頭天晚上父親跟我說他明天去上街,叫我去挖某塊土的行子來年好種玉米,(行子,我們那是二尺小麥,空留三尺來年種玉米,一行小麥一行空地,屬於套種,所以一年四季地裡都有莊稼),頭天父親領我去看過,我說行。第二天,下大霧,吃完早飯我獨自扛鋤頭去挖地,小夥子有力氣使勁挖沒偷懶,心想父親回來看見挖這麼多肯定會誇我說兒長大了,可以替家出力了,心裡美滋滋的挖到十點多父親回來了,我聽見父親在不遠叫我,我答應了,他說你娃在哪挖啊,我說這邊啊,他說你個瓜娃兒自己的不挖挖別人的地做啥子。唉,白乾一上午,幫人家把地挖了,還不好往外說,怕別人笑。現在想起都好笑,父母九十來歲了,地也早就丟荒了,我也長年在外打工,基本沒自己單獨種過地,打了幾十年的工也種不來了。去年我回老家,看見田地大片大片長的全是野草和芭茅,真有點可惜。不過也沒辦法啊,種糧食不掙錢,一斤糧換不來一瓶水,在農村我們那真沒有種糧致富的。

要解決我們那土地丟荒的問題必須要政府出面組織,加大糧食農機補貼,協調小塊土地,讓有技術能力的人承包。要讓種地能致富有奔頭,才能讓土地不丟荒。其實我們七零後對土地還是有一定感情的,也漂了這麼多年,還是想回家鄉搞點啥,打了半輩子工也厭倦了。








國歌150632469


正好當作退耕還林了,如果實在不忍心,可種上一些經濟植物,以此可少長雜草和雜樹。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本應該是長滿糧食作物的農田和耕地,卻長滿了雜草,該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呢?


一、長草長樹的原因

如果有大量務農的勞動力在耕作,斷不會出現田長草地長樹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大抵是由於農村的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民放下鋤頭扛起了城裡的髒活累活。

雖然都不輕鬆,但好歹一個月的收入可能比種一年莊稼還划算,用一個月工資可以買夠一年吃的大米。少了勞動力,而剩餘的勞動力光是耕作自家田地或許還吃力,也沒多餘的精力去把別家的田地攬過來做。久而久之,沒人耕作的田地就荒蕪了,成了雜草雜樹的樂園。



二、地區性現象

農村田間地頭長滿雜草雜樹不是普遍現象,存在地區性。在平原地區,田地便於機械化耕種,即使進城打工,還可請機械來耕作,或者直接流轉給其他人;


而在山區,如果大量勞動力進城了,田地送人估計都沒人種,更不用說流轉給他人耕作了。因此,刺楸認為山區的田地長草長樹的現象尤甚。

三、可當作退耕還林

田地長草長樹,可見已荒廢多年,熟田變成了荒田,即便要重新耕種,也無異於重新開荒。

然而,在種莊稼不掙錢的今天,又有多少人願意重新開荒耕種呢?所以,刺楸認為就當它退耕還林了吧。

如果非要解決,只能除草砍樹,切忌用影響環境的方法,因為即便成行,最終耕種起來也會影響糧食作物的健康安全。可專門抽時間把雜草和雜樹去除,再種砂仁、黃梔子之類的經濟植物,即便不去管理,雜草和雜樹也會少長些。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農田長草長樹的建議,如果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首先我把這個問題一刀切成兩半。

農村大片良田,土地長滿雜草、雜樹我當第一證人,我拍著胸脯莊重地證明——題主說得沒錯,題主絕對沒有危言聳聽,在我生活的這個湘西小天地裡面農村大片良田和土地受到的待遇就是拋荒,稻田、土地裡面生長的結果不是稻子、紅薯之類的,而是長了雜草和長滿了雜樹。

而且雜樹和雜草像蠶蠶食桑葉一般在蠶食良田和土地,良田和土地的面積越來越小,終究有一天大丘背的良田會像鹹海一樣逐漸消失。


雜草和雜樹終於以勝利者的姿態佔據了稻田和耕地,每當風吹草動那些稻田和耕地裡面雜草就會把葉子搖得嘩啦啦響,那是它們在慶祝佔領了稻田和耕地的勝利。

以我的老家大丘背為例,首先面臨被雜草和雜樹蠶食的田地屬於離寨子比較遠一點的皂莢樹腳、屋場嶺、大坪裡,三丘田背,因為這個時候大丘背大部分人已經拋下鋤頭拋棄稻田離家外出務工了,家裡比較好一點的田地讓給固守在家裡的那些人耕種,皂莢樹腳、屋場嶺、大坪裡這些地方的田地路程遠、水源不方便,所以雜草和雜樹首先就蠶食了這些比較偏遠而且水源不方便的田地。

後來大丘背的青壯年勞動力只要是能夠外出的全部出去了,這時候大丘背的田地就被雜草和雜樹蠶食了一大半,張家衝、夏家衝、桃竹灣、野豬窩、橋頭灣、斷脖嶺這些地方也遭到了雜草和雜樹的毒手,這些地方都荒蕪了,長滿了雜樹和雜草野蠻的佔領。


時間又過了大概五六年,這五六年的時間不僅把那些固守在家裡的這一小撮人催老了也把他們的思想頓悟了。

遠一點的田地這些固守在家裡的人因為老了也因為思想頓悟了就放棄不耕種了。

固守在家裡的這一小撮人只是耕種離家很近的稻田,只在離家很近的地方種植蔬菜瓜果,夠自己吃就行了。

這樣的話,大丘背的地和田又被雜草和雜樹得寸進尺蠶食了。

現在的大丘背只剩下大屋場、六月田、金竹灣、笑天坪這些地方有人耕種了,大屋場、六月田、金竹灣、笑天坪這四個地方的這一摞摞稻田也是隻有其中幾丘有人種,比如大坳田、小坳田、褲襠丘、長田、秧田背田這些稻田有60多歲的人耕種,其他的田比如大新田、小新田、過路丘、三擔田等等這些都被雜草和雜樹蠶食成了荒蕪。

鹹海估計在2020年會在地球上被徹底抹去痕跡,假如現在在大丘背耕種的那些60幾歲的人還過幾年耕地種田耕不動種不動了,而後一輩的人又沒有把耕地和耕田的這個接力棒接到手裡繼續耕田和種地,那麼是不是大丘背的田和地也會像鹹海一樣消失?



我想照現在看到的情形,以後我大丘背所有的田和地都會荒蕪這種可能性是絕對的。

這個問題的前面一截我品嚐出的原因就是如上,濃縮一下就是:

大丘背耕地和稻田長滿雜樹和雜草的原因就是大丘背的勞動力離開大丘背,放棄了大丘背的田和地,所以大丘背的田和地就被雜草和雜樹蠶食了,我國的農村有無數個和大丘背一樣的農村,無數個農村和大丘背的情況一樣,都面臨良田和土地被雜樹和雜草蠶食的情況。

現在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後半截——該怎麼解決農村良田和耕地長滿雜樹和雜草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是歷史進程問題,是歷史導致農村大部分田地長滿了雜草和雜樹。

因為歷史進程的步伐一腳踏進了信息時代,生產力空前提高,分工相當明確,勞動力被機械化解放了出來,一個地方的糧食可以提供給很多個地方的糧食,一個地區的糧食提供給很多個地方的糧食,所以那些不適合大面積種植糧食的地方肯定就會被淘汰,那麼那些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地方的人該幹嘛去!總要吃飯吧!

務工啊!用自己擅長的勞動換取別人擅長的勞動啊!

以後可能是這種情況了,那些適合大規模產糧的土地將會主打產糧解決絕大部分不適合大規模產糧那些地方的人吃的問題,那些不適合大規模產糧的地方將會丟掉自己的弱項專營自己的強項,將用自己的強項換取別人的強項 ,用自己的強項填補別人的弱項,同樣別人的強項也會填補自己的弱項。

其實田和地裡面長樹長草不用慌不用瞎操心,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這正是農村的農民拋棄了自己的弱項去經營自己的強項,因為他們這個地方不適合大規模種植,小打小鬧的種植根本就沒有多少收穫。

與其小打小鬧收穫不大,還不如去外面尋找自己的另一片天空,在另一片天空裡找到自己的強項,用自己的強項彌補自己的弱項,自己這個地方的弱項恰好是別人那個地方的強項,自己這個地方不適合大規模種植和機械化種植恰好別人那個地方適合機械化大規模種植,別人那個地方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種植那麼別人那個地方就缺少其他的生活必須品,這個時候你的強項製造出的勞動就會以別人那個地方所需要的生活必須品的姿態出現在別人那個地方,但別人那個地方不能白拿你的勞動,他會用他的勞動換你的勞動啊!這樣你不種地、不種田你也不會餓肚子,你不種地不種田,地裡長了草、田裡長了雜樹反而獲得了更多的糧食。

所以不要去操心被歷史車輪壓死的那些舊事物,那些被歷史的車輪壓死的舊事物被歷史的車輪壓死是罪有應得,誰叫它們胳膊擰大腿不自量力阻擋歷史的車輪前進。


稻田和耕地荒蕪長草了、長樹了其實應該心裡面偷著樂,哎呀!巴不得,終於逃脫田和地的魔掌了。

假如田地不長草不長樹那麼現在的農民也和以前的農民一個樣,一輩子被田地老老實實摁在農村這麼一塊巴掌大的地方一生一世,還想出省,農民的腳步走出自己的縣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