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的奈何橋,孟婆湯,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古人神話

在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中,陰曹地府裡有一條黃泉路,黃泉路上有一條忘川河,忘川河上又有一座奈何橋,那些已故的亡魂在接受了陰司十殿閻羅對前世功過的審判後,就會前往奈何橋投胎。當他們行至奈何橋,便會看見橋邊有一處名叫望鄉臺的地方。這裡他們會最後看一次,記錄著自己前世今生的三生石,而在奈何橋上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煮著一鍋濃湯,當人的靈魂來到這裡的時候,不管他們願意與否,都要喝下這位老婦遞來的這碗湯,以此來忘記前世今生的一切恩怨情仇,了無牽掛的重新投胎。這位老婦就是傳說中的孟婆。

世人都知道的奈何橋,孟婆湯,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古人神話

在繽紛繁雜的孟婆這個人物形象的由來在史學界和坊間傳說卻眾說紛紜,挑兩個有代表性的故事說下:

一.幽冥之神

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唸誦佛經。她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的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一直到她81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老奶”。後來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洩漏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為幽冥之神,併為她造築驅忘臺。

二.掌管將生魂抹去記憶的陰使

說鴻蒙初開,世間分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間即所謂的陽世人界,地即為陰曹地府,三界劃定,無論天上地下,神仙陰官,俱都各司其職。孟婆從三界分開時便已在世上,她本為天界的一個散官。後因看到世人的恩怨情仇無數,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來到了陰曹地府的忘川河邊,在奈何橋的橋頭立起一口大鍋。將世人放不下的思緒煉化成了孟婆湯,讓陰魂喝下,便忘記了生錢的愛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一個輪迴。

那麼孟婆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近代無錫人丁福保先生參考日本真宗大谷派學僧織田得能著作,他的《佛學大詞典》中記述,孟婆生於西漢,自幼熟讀儒家典籍,長大後誦讀佛經,勸誡世人,因其姓孟,故被喚作孟婆。

世人都知道的奈何橋,孟婆湯,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古人神話

關於孟婆的故事還包括了最著名的孟姜女哭倒長城,這種精神也感動到了上蒼。這說明孟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是很典型的人物形象,她是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追求,中國民間神話也反映我們對於自然的敬畏。

古代神話可以說是中國的特色,畢竟作為唯一現存的古國,中國總是神秘的,宗教區別於其他國家的信奉體系。本國的神話故事源遠流長,很容易勾起國人的情懷。比如唱個悟空會有蕩氣迴腸之感。國家是很保護自身文化的,雖然神話在現在不敵科學,但是無論它怎樣落後,這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孟婆的來歷有很多的版本,我們在保護的同時加入新元素,注入新活力,難道不好。

世人都知道的奈何橋,孟婆湯,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古人神話

那麼進入冥界後的一個重要任務——忘卻前世,一位永遠也不會有衰老的變化,永遠孤身一人地守在黃泉路口,熬那一碗能讓人忘記前世的“湯”,路過的亡魂,無論前一世有多少留戀的,喝了這碗湯也會悉數忘卻,進入一個新的世界,這個工作就是孟婆專屬。那這湯到底有什麼學問呢?

《玉曆》中有書,孟婆入山修竹,直至東漢年間,當時世有靈機深厚者,能知道世間因果,妄認前生眷屬,洩露天機,玉皇大天尊於是赦令孟氏女為幽冥之神,造醧忘臺,又探取世俗藥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湯,分為甘、苦、酸、辛、鹹五味,與孟婆掌之,使鬼魂飲之以忘前生,亡者飲下孟婆之湯,在世為善之人則眼耳鼻活、四肢更為強健,然為惡者,使其聲音、神智、魂魄、精志皆有損耗,不得生為完人。

文獻有表明孟婆的湯包含了五種味道“甘、苦、酸、辛、鹹。”那麼是不是就是人生的酸甜苦辣鹹呢?這裡面蘊含了什麼深意嗎?那麼神話人物的出現在那個時代代表了什麼呢?

我們先從漢代說起,神話人物的出現無非是關於人的信仰,當時的漢代是重道教和佛教。那麼他們究竟差別在哪呢?

一.佛教重來世,道重今生,道教更講究今生今世之事,佛教更多說來生之事,道教不否認來世,但認為今生人應該過得不留遺憾,更認為來世之時人早已不是自己。

二.肉身和色身的區別: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故佛教管飯食叫藥石,視肉身為臭皮囊。道講今生,佛求來世,佛家說是臭皮囊,道家說是香口袋。

三.對靈魂的態度:佛教認為一切都是空氣,但佛教畢竟是印度來的,帶有印度教原有的思想。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中說靈魂是根本,肉體是衣服,人死了再如輪迴,好比是一個人換一件衣服一樣,所以注重下輩子。道教繼承的是華夏原有的靈魂看法,你投胎轉世後就不是你自己了。

《人類簡史》中說道:一切苦難並非來自噩運、社會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世人都知道的奈何橋,孟婆湯,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古人神話

從兩者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孟婆神話的來歷有可能是跟佛教有很大關係。

漢代到宋代之後就是佛、道、儒的大融合。後面也只是按這規律發展罷了。創新也是有的,如陸九淵的心學在明王守仁上得到了創新。但其實所有的思想都是春秋時代傳承下來的。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主要是一種附庸關係,是遊離在儒家和道家之外的東西。

孟婆湯讓過往之人喝下忘卻前塵而再次投胎,也是佛家的來世重生。

一切的一切的有如詞語“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前因後果”: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

這些都是來自佛教的詞語。

世人都知道的奈何橋,孟婆湯,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古人神話

孟婆湯其中也是寄託著人們的一種希望。古時候的人們希望在死後可以不帶走生前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當然也蘊含了對逝者的祝福,祝福他們以更純淨的靈魂投胎,不被前世的種種所累,喝下孟婆湯,卸下前塵的種種包袱,走向下一個輪迴,人生亦是如此,懂得放下,方能重新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