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為什麼印度人不反感英國人?

文史頻道


在咱們中國人的眼裡,“殖民地”是一個讓咱們無法接受的概念。就算是到了現在,中華民族已經實現了民族大融合的情況下,很多人依然對元朝和清朝的那段歷史耿耿於懷,覺得元朝和清朝,是蒙古人與滿人對中原國家老百姓的“殖民”。

自古以來,如果遇到外族入侵,中國人往往會熱血澎湃,同仇敵愾,同心協力把入侵者趕出去。絕不允許外族佔領咱們的土地,搶奪咱們的財富,奴役咱們的百姓。一句話,咱們絕對不會甘心成為外族的殖民地。

(鴉片戰爭)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波瀾壯闊的抗擊外族入侵的戰爭。比如抗擊匈奴入侵的戰爭,抗擊金國入侵的戰爭,抗擊蒙古入侵的戰爭,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抗擊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入侵的戰爭。中國古代歷史,就是一部慷慨激昂抗擊外族入侵的歷史。

中國近代社會走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標誌,就是從英國入侵“鴉片戰爭”開始的。這在咱們中國人的心中,永遠是一段恥辱的歷史。現在咱們中國人早已獲得了獨立,也逐漸走向強盛。但是回顧那段歷史,我們依然痛心疾首,不堪回首。

咱們中國人這麼敏感“殖民”這個詞。然而,讓我們奇怪的是,同樣是文明古國,也同樣是大國的印度,他們被英國侵佔,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等到他們後來獨立以後,卻沒有我們對當年英國人那樣,充滿仇恨。他們似乎並不覺得,當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英國在入侵印度以後,給印度的經濟文化帶來了長足的發展。比如說英國人幫助印度實現了統一,給封解王朝的印度帶來了資本主義的先進的價值觀,讓印度跟上了世界的潮流等等。因此,印度對英國並無惡感。

但是事實上,英國在入侵中國的時候,也不僅僅只給中國帶來了鴉片,同樣也給中國帶來了科學技術等各種先進的東西。但是那時候的中國人就是不買賬。他們仇恨英國侵略者,無論如何要把他們趕出去。

所以說,從英國給印度帶來了文明和發展這個角度來解釋,其實是說不過去的。

(四大文明古國區位圖)

那麼,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其一,印度早已適應了殖民文化。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曾經都創造了高度燦爛的文明。但是這些文明古國,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只有中國。

其他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延續到今天?因為這些國家,已經多次被外來入侵的民族給摧毀了。比如現在的伊朗、伊拉克人,早已不是古巴比倫人。從古至今,在兩河流域這塊土地上,已經生活過不下於十個不同的人種。這就像我們古代的北方一樣,不同的人種,輪番地在那裡生活著。

印度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印度那塊土地上,也是多次被其他民族佔領。人種換了一撥又一撥。

因為換得多,所以,那裡的人早已適應了被殖民的生活,不覺得殖民是一件殘酷的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當英國對印度實行殖民的時候,他們在心理上,也就不再有那麼大的牴觸心理。

(印度佛教)

其二,印度流行不抵抗文化。

印度長期以來就是一個宗教國家。佛教、印度教等各種宗教在這塊土地上,持續地統治著當地人的思想。

無論是印度教,還是佛教,這些宗教所提倡的,都是要忍受當世的苦難,追求來世進入天國,永登極樂。也因此,他們把當世的苦難,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把外族的入侵,也認為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之下,當英國人入侵的時候,他們奉行一種不抵抗運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我們中國人無法理解甘地的“不抵抗運動”,覺得如果別人欺負了我們,我們一定要還回去。甚至於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顯然我們的文化背景和印度是不一樣的。我們絕不接受的東西,恰恰是印度人坦然接受的。

其三,印度謀求國際影響力。

印度在近代其實落後了。他們想要崛起。就必須要謀求國際影響力。而謀求國際影響力,英聯邦其實是他們最值得倚靠的一個組織之一。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融入國際社會,就要排斥英國人帶給他們的那些東西,而是要積極接受,並在此基礎上發展。

也因此,印度不反對英國人。

(參考資料:《英國殖民統治後印度文明的變化》)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在印度的感覺是,印度人不喜歡但是也不反感英國。

原因大體如下:

第一,英國人統一了印度。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其實是四分五裂的。

即便是莫臥兒王朝的鼎盛時期,印度也不是統一的。

到了莫臥兒王朝末期,印度其實早已四分五裂,分散成幾百個土邦,有大有小,互相發生戰爭和內訌,民不聊生。

英國人來到印度以後,不管怎麼說通過各種手腕將印度統一起來。

沒有英國人,就沒有今天的印度。

第二,英國人為印度做了一些好事。

誠然,英國人做了不少壞事,但好事還是有的。

其一就是印度的鐵路。

早在1853年,英國人就開始在印度建造鐵路。

在印度有鐵路之前,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是很閉塞的。

村民缺乏交通工具,步行或者騎著牲口一般只能在附近的土邦來往。

所以,整個印度的商業不發達,人口幾乎不流動。

然而,到了1929年,印度已經擁有遍及整個南亞次大陸各個角落的密集鐵路網絡。印度鐵路總里程高達66000公里,當時每年運送6億多人次旅客,9千萬噸各類貨物。

1929年印度的這個通車裡程,我們中國在1997年才達到。

這只是英國做的實事中的一個。

第三,英國人來了民主制度。

英國人來之前,印度都是封建制度,土邦邦主都是土皇帝,說一句話就能讓老百姓滿門抄斬。

英國人來了以後建立了資本主義殖民制度,不管如何,至少比封建土邦要先進一些。

英國走之前,幫助建立議會共和制的民主制度。

印度就是依靠這套制度,解決過國內複雜的民族、宗教、種族、種姓問題。

如果還是停留在以往土邦時代,印度現在恐怕還是殺得血流成河呢。

<strong>


薩沙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看看英聯邦成員,許多國家的國旗都還保留米字旗,甚至把英國女王奉為本國的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那麼,印度人不反對英國人也就算找到了答案。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印度人認為英國人為他們帶來了國家統一。歷史上印度一直是四分五裂,從來就沒有真正統一過。即使是鼎盛時期的莫臥兒王朝,印度也沒有統一,分散為幾百個土邦,他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和內訌。英國人殖民印度後,用高壓鐵腕手段將印度統一起來。憑印度自身的力量估計到現在也沒有實現統一。英國人撤走後,印度又分裂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從中可見印度人的大一統觀念是何等脆弱。

二,印度人認為英國人在許多方面幫了印度的忙。我們知道,印度的鐵路設施至今還非常落後,就這還是英國殖民時期修建的。到1929年,印度已經擁有遍及整個南亞次大陸各個角落的密集鐵路網絡,鐵路總里程高達6.6萬公里。當然除修建鐵路之外,還有公路等其它方面的設施建設。

三,印度人以為英國為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民主制度。到現在,印度人都以自己為民主國家而顯得十分自豪。在英國殖民之前,印度實行的是封建制度,各個土邦的邦主都是土皇帝。封建制度的特點是專制獨裁,而英國幫助印度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雖然英國從中得到了不少好處,但印度人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總比封建制度要優越很多。



總之,儘管印度目前還較落後,但他們的心中仍把印度當作救世主,這也是印度仍保留米字旗,把英國女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元首的根本原因。


小甜嘟爸爸


筆者認為,印度國雖說古老,但民眾心中卻普遍缺失國家概念。印度雖說佔據著地球上最宜人類生存的廣袤土地。思想卻仰仗上天的厚愛而繁衍生息!印度人心境淡定平和,少有爭兇鬥狠之念。將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寄望於神靈福佑,篤信神靈主宰著人類社會。民眾思想世代沉溺於精神樂園中不能自拔,所秉持的生活態度,恰似陶公筆下的桃源人一樣隨欲而安,自得其樂。以此心態營造人生的印度人心裡,根本不理會英國對其殖民統治的可悲性,罪惡性,自然也少有人關注國家命運,民族前途以及該怎麼認識英國佬之問題啦!印度物產豐富,殖民時期,生活在印度的英國人隨心所欲地享受著無窮無盡的美食和財富供應,卻看不到由印度人組織的主動反抗。英人們心安理得地當了印度的主宰。其間高明地又為一些印度窮人做一些事幫一些小忙,更有效麻痺了印度人的思想,我想這應該是印度人不反感英國人的部分原因吧!哈哈哈


祥溫玉祥666


又何止是印度。英屬殖民地獨立以後普遍很感謝英國人。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包括美國,加拿大。這些前英國殖民地,對英國都心存感激。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英國給殖民地帶來了現代的法制,現代工商業,現代的教育制度。丹尼爾.漢南在《自由的基因---我們現代世界的由來》一書中有最深刻的闡述。

當然,印度人感謝英國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英國人開始殖民印度的時候,印度的莫臥爾王朝已經開始沒落,印度版圖內有很多個獨立的小國家。而英國人征服了以後,最後交還給印度的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印度。憑印度人自己的本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事實上印度歷史上的若干個大的王朝都沒有真正統一過印度。

對此,印度的政治精英、上流社會,英國人感激涕零。


沙場秋點兵595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一句名言:印度就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丘吉爾的話雖然有些”刻薄”,但也說的是一個事實,印度從來就沒有以一個國家出現過。在印度之前,印度這個地方是以部族各自存在各個城邦各自為政。一片散沙。不存在國家的這個概念,正式英國的“侵略”統一的印度,形成了統一的語言,法律,政治,文化。英國促進和幫助印度統一,建立了國家體系概念。當然,對英國不反感的主要是指印度的精英階層,大部分普通印度人對於英國的殖民的殖民統治也是十分反感和痛恨的。每年的3月23日是印度的民族烈士紀念日,每年4月13日是印度的迦利安瓦拉拔格大屠殺紀念日,都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證明。

而印度的精英階層不反對英國殖民統治,首先就是英國對印度統治是比較寬鬆的,屬於重商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在印度殖民統治,說不上友好,當然也談不上多殘暴,只要賺錢就行。在印度採取了當地人治理當地人的方法,印度的精英階層可以在英國接受教育,因此在印度獨立的時候,印度的高級官僚官僚階層都接受的英國教育,英國對印度文化滲透也很成功,印度的官方語言英語,英國在印度推行分化策略,地方事務是印度部落自己治理,各邦具有很大的自治權,因此印度高層和精精英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矛盾不得。甚至合作的“很好”。

而且印度獨立是非暴力,也就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印度不是通過戰爭和暴力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的,而是印度精英階層和英國和平協商解決的。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親英”階層留在印度獨立政府任職。正式這種充分合作也讓印度不反感英國。由於原本印度十分落後,英國的殖民帶來大量的“先進文化”科技,使得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便於印度融入國際社會。英國留給印度的政治體系的適應了印度的國情。

還有一個比較隱秘的好處,那就是印度客觀上擴大的印度領土,古印度的領土面積其實不大。正式由於的英國人殖民,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領地,但最終都便宜印度。使得印度的領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七。綜合來是說,就是由於英國給印度帶來的了先進的現代化文明,工業,科技。客觀上完成並擴大的領土和完整。所以基即便印度獨立和英國的關係還十分親厚,還加入了因此印度在獨立以後還加入了英聯邦。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早在1600年英國便已經開始向莫臥兒帝國滲透,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印度半島開始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根據1947年月英國頒佈的《蒙巴頓方案》,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既然英國在印度長期實行殖民統治,那麼印度人為何不反感英國人呢?

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

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東印度公司皇家許可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這標誌著英國的勢力開始逐漸向印度滲透。

△伊麗莎白一世

事實上,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不過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在莫臥兒帝國極盛時期,由於忽視了歐洲殖民者的危險,導致莫臥兒帝國衰弱之後,根本無法抵禦西方勢力的滲透,不過早期的東印度公司仍然主要以貿易為主。

1756年,孟加拉王派兵佔領了英國人的代理店,進軍並佔領了加爾各答。為了報復,英國吊機大批軍隊在普拉希地區與孟加拉王的軍隊開戰,英國統帥通過拉攏地方貴族,分化瓦解了孟加拉王的軍隊,孟加拉王戰敗之後,英國從1757年開始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並開始逐漸佔領整個印度。

△大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到1818年馬拉塔人的勢力覆滅之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並在之後兼併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1857年,印度爆發民族大起義,英國被迫於次年發佈《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改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職權,同時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至此徹底結束,印度開始進入直接由英國政府統治的時代。

1919年4月13日,發橫了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1929年,甘地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隨著印度民族運動的不斷髮展,印度穆斯林強烈要求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阿姆利則慘案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印度人為何不反感英國人

由前文可知,英國隊印度的殖民統治長達一個多世紀,而且統治者對於印度人民事實上也並不算友好,那麼為何印度人並不反感英國人呢?我認為可能源於以下幾點原因:

△強大的孔雀王朝也沒能統一印度半島

1、英國幫助印度完成了主權統一。歷史上的印度半島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哪怕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他們的勢力範圍也僅僅集中在印度半島的北部和中部,且統治力度極為有限。而英國殖民時期,卻通過政治和軍事統一了印度半島,而獨立後的印度則繼承了大部分領土。

2、英國幫助印度完成了語言統一。早在英國統治之前,因印度半島民族和宗教都極為複雜,而每個民族、宗教又通常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語言,這也是造成印度半島統治長期鬆散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在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卻通過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方式,幫助印度半島完成了語言文字的統一。

3、英國給印度留下了不少財富。英國殖民之前的印度還比較落後,而英國殖民之後則給印度帶來了先進的政治制度、工業基礎、科學技術等,在英國勢力撤出印度之後,給印度人留下了2.2萬公里的鐵路和基礎工業,可以說如今的印度政治和工業基礎均來源於英國人。而這些先進的制度和科技,使得印度的民眾普遍受益,他們自然不會反感。而英國的上層精英更是多有英國留學的背景,他們自然也不會反感。

4、英國的統治相對較為開明。英國雖然實行殖民統治,但他們推行的卻是重商主義,殖民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賺錢。因此,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雖然談不上友好,但也絕對談不上殘暴,甚至比莫臥兒帝國還要寬容。此外,由於英國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眾多的印度土邦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因此印度與英國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深。

△《蒙巴頓方案》的提出者路易斯·蒙巴頓

5、印度的獨立過程相對和平。這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原因,印度人並沒有經歷過殘酷的獨立戰爭,《蒙巴頓方案》之後,印度的獨立其實就是一種和平的移交,沒有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印度人,又怎麼會恨英國人呢?

雖然英國撤離印度後同樣留下了種種問題,但這些問題對於普通百姓並沒有什麼影響。所以,當印度獨立之後,很多印度人甚至還很懷念曾經的英國殖民時期。


香茗史館


豈止是印度啊!

實際上,大英帝國輝煌的時候,全世界有四分之一都是英國的。所以,英國又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直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國家,雖然已經離開了英國的殖民,他們依然遵從英國為他們的宗主國。這些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等。每隔兩年,這些國家還會搞一次英聯邦國家運動會。他們都真誠地把英國女王作為他們的女王。包括中國的香港,也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包括現在的香港人,仍然非常尊敬英國。

實際上,這些國家都非常感謝英國給他們帶來了民主,自由,法制。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精神層面上來說,英美、歐洲、日本都是一脈相承的,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自由,平等,博愛,在這些國家裡面都暢行無阻。這些國家也基本上都奉行著他們的普世價值。

當然,在中國的歷史書上,我們把“殖民主義”當做一個絕對的貶義詞,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對於英美國家,現在這種普世價值,目前的中國是不完全認同的。



作家裴綱


你這個問題就是有問題的,印度人一點也不喜歡英國人。

印度人因為歷史原因,對英國很不感冒,一直以超過英國為目標。因為極度壓抑而生嫉恨,比較類似我們把日本人矮化為“小日本”。

如果你能上youtube,你會搜到一個印度政黨的競選宣傳影片叫“2030年的印度”,講述到2030年印度人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英國為代表的白人窮困潦倒,到印度打工做服務員,出租車司機,草坪修剪工人,為了掙印度人的錢點頭哈腰,成為奴隸。有趣的是,影片裡面的發達的城市建築是一些上海和美國的現在已有的高層建築。宣傳片一出來,印度人高潮了,西方人對印度人辱罵不休,讓印度人先解決了廁所問題,結果就是雙方互相國罵。這個就可以看出印度民眾和政府對英國和西方世界的態度,那是被欺負多了以後的變態反彈。


用戶取名難


印度是否反感英國不能一概而論,事實上印度國內不同階層之間以及不同歷史時期對英國的態度並不一致。如果說印度從來不曾存在過對英國的反感情緒,那麼為什麼要獨立呢?事實上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先後遭遇到印度民族大起義、印度資產階級革命、非暴力不合作等一系列反抗行動,如今每年的3月23日是印度的民族烈士紀念日、每年4月13日是印度的迦利安瓦拉拔格大屠殺紀念日,而這兩個紀念日都是印度人民為紀念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設立的。顯然印度歷史上是曾有過對英國的反感情緒的,那麼關於印度人不反感英國的說法有道理嗎?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其中一個較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印度獨立之後仍保留了英國的官方語言地位並加入了英聯邦。這對從小接受反殖反帝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國人而言:的確是令人匪夷所思之事。然而要了解印度對英國這個前宗主國的態度就不能先入為主地以中國思維去看待,而必須結合印度的具體國情。

事實上印度國家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本身就是英國的殖民遺產——印度儘管號稱文明古國,然而在英國人到來之前的印度不過是由一個個土邦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馬其頓人、突厥人等外來征服者一波接一波來到印度,千百年來印度人似乎已習慣了這種不同的征服者的統治。統一的印度民族這一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恰恰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沒有英國的介入,印度的統一根本就無從談起。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的印度其實更多隻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並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即使是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孔雀王朝和莫臥兒王朝也始終沒能覆蓋過印度次大陸最南端的地區,況且即使是在被其所統治的北印度地區也依然存在著大量半獨立狀態的土邦。直到1833年印度才誕生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正是英國人培養了印度最早的職業公務員隊伍,否則印度還將會像它前三千年的歷史一樣四分五裂,只能成為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一個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的現代國家。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印度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恰恰是在殖民主義者的塑造下形成的。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人似乎已見慣了各種各樣的征服者,統一的印度民族這一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甚至佔印度人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還曾一度把英國人視為將他們從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救星。

印度的獨立是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實現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主要通過罷工、遊行、抗稅、抵制英貨等非暴力手段展開,因此基本可以視為是印度精英階層與英國協商的結果。這些精英階層在英國殖民時期大量赴英留學並出任殖民政府的工作,因此普遍對英國抱有一定好感——在他們看來:英國人到來之前的印度是極其落後的(事實上也的確極其落後);而英國人到來之後印度有了鐵路、新式教育體系、民主制度......用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的話說“就我的好惡而言:與其說我是一個印度人,不如說我更像一個英國人”。事實上不只是尼赫魯,其實在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的公務人員構成基本沒任何變化,獨立後的印度政府實質上繼承了之前英印政府當局的整個政治系統。他們深感英國人所帶來的一整套現代文明、制度體系、科學技術是使印度在近代歷史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源,而印度要發展就有必要保留一部分英國人帶來的文化。就以英語為例:事實上在印度獨立之初曾出現過是否廢除英語官方語言地位的爭論,然而印度政府最終卻選擇保留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那麼願意何在呢?首先當然是印度獨立後掌握政權的精英階層大多是受英式教育,因此對英語抱有一定好感,然而這並非印度保留英語官方語言地位的全部原因,甚至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實際上當時的印度決策層預感到保留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有利於印度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多年後這一判斷得到了證實——如今印度在國際IT產業領域的取得的成就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較為嫻熟的英語水平。除此之外保留英語還是維繫印度國內民族團結的必要措施: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國家,而作為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只佔印度總人口的30%,如果強行將印度語定為官方語言勢必激起國內民族之間的對立,因此保留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也成為一種維繫國內民族團結的務實選擇。

儘管英國人從印度次大陸撤離之前策劃了印巴分治,然而實際上英國的殖民統治使印度的版圖擴大了:正如上文所言古印度文明長期侷限於如今的北印度地區,而南方地區其實在相當漫長的歷史歲月裡並非古印度的一部分。正是由於英國人在南亞次大陸的殖民擴張才締造瞭如今印度位居世界第七位的國土面積,而印度在獨立之後毫不猶豫地繼承了英國的殖民政策——在當年英國殖民當局非法制定的麥克馬洪線問題上印度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兩面作風:一方面不承認英國殖民統治時代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卻又利用英國統治時代的條約給自己的侵略行為找藉口,總之一切視自身利益為準。與此同時印度對位於中印邊境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不丹、錫金三個小國都在不同程度上都進行著一定控制,到了1975年印度更是直接吞併了錫金。從1983年9月起印度又開始插手斯里蘭卡內戰。綜上所述:英國的殖民客觀上為印度帶來了更為先進的制度體系、科學技術,更為重要的是英國的殖民實際上締造了現代印度國家的版圖,加之印度獨立後掌握國家大權的主要是接受英式教育的群體,因此印度獨立後儘管在民間情緒上可能存在對英國一定的反感,然而在國家外交層面大體上還是比較親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