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農地入市”釋放改革紅利

經濟日報記者 黃 平 通訊員 王力中

2014年1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了《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等。會議指出,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務,這3項改革涉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關乎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關係密切,可以作統一部署和要求,但試點工作中要分類實施。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線、是試點的大前提,決不能逾越。對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試點條件和範圍要嚴格把關,不能侵犯農民利益,同時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權作為進城落戶的條件,這是關係社會安定的重要舉措。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加強指導監督,嚴格把握試點條件。

作為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縣(市、區)之一,德清有序推進相關改革措施落地。截至目前,德清已有208宗、面積1593.64畝的農地上市,成交金額4.22億元,為集體帶來收益3.39億元,18萬餘名村民得到實惠,繪就了一幅土地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壯大、產業升級和基層治理加強的幸福藍圖。

恆凱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恆凱在德清洛舍東衡村租用老舊的蠶種場辦廠有10年了,這期間一直擔心場地被收回,因此,一直希望擁有一個自己的新廠房。但苦於蠶種場產權是村裡的,新的工業用地又沒有指標,施恆凱的心願遲遲未實現。

農地入市改革後,東衡村經過對廢棄礦山整理,掛出了200多畝土地“上市”出讓,施恆凱與13家企業聯手拍下了68.56畝出讓地,他建起了新廠區。手捧寫著自己名字的產權證書,施恆凱說,“有了這個,我可以一門心思抓發展了”。

下渚湖街道八字橋村原本靠著石礦,村集體、村民都較為富裕。自從關閉礦山後,個人與集體經濟都受到影響。在全域土地整治復綠過程中,農地入市的試點讓八字橋村走出了困境。招商引資進來的泰鑫金屬有限公司,先後2次通過租賃方式取得該村集體建設用地50畝,成交總價為1694萬元。除按16%的收益調節金上繳政府外,其餘金額歸村裡,集體提留約10%後,多出部分由所在小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平分配。除了租賃外,村裡還有70畝土地入市,收益460萬元,農戶及小組每畝每年還能拿2500元租金,另有分紅。

今年1月,鍾管鎮茅山村的1.72畝土地成功入市,成交總價達37.43萬元,扣除16%的增值收益調節金後,村裡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30多萬元。村民代表大會一致討論後決定,將這筆錢投到鎮上6村聯手建造的農貿市場項目中。項目建成後,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7萬元收益。

從開始的涉及工業用地,到目前向安居保障、農貿市場、教育、養老等公共用途延伸拓展,“農地入市”正在德清更多領域開花結果。德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改革發展與科技科科長趙旭說,置換出的更多“農地”投放到公共領域和社會保障領域,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也為區域發展和城鎮配套功能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清縣委書記王琴英說,農地入市在德清已經實現了三個轉變:用地業主從“懷疑顧慮”轉變為“主動申請”;農村土地市場從“各自為政、無序交易”轉變為“權能完整、統一規範”;抵押融資市場從“一家單幹”轉變為“金融機構全覆蓋”。

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向縱深推進的同時,德清先後又承接了土地徵收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目前,德清出臺了基於“三權分置”的宅基地管理辦法,並頒發了首批宅基地“三權分置”權證,盤活了一批農村閒置宅基地和農房,滿足了一批農村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為地方發展提供了要素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