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戰,美國士兵吃什麼?各種口糧,咖啡、巧克力、午餐肉···

歷史上世界各國軍隊都安自身飲食習慣配備軍隊的戰地口糧。比如日軍就是飯糰,大麥飯加澤庵。德軍自然是香腸,豬油和黑麵包。比較誇張的是法軍,居然是附帶亞麻桌布的七道菜的正餐 。而從科學精密配餐和歷史發展上看,美國陸軍口糧是真正的頭牌。

到底美國陸軍口糧好到什麼程度呢?

“就連敵人都羨慕他們”這是德國戰俘營對美軍俘虜的評論。

在德國的戰俘營裡德軍哨兵,看到美軍對於攜帶的C口糧挑非揀瘦時承認“很久沒有吃過這麼好的東西了。”但是名聲在外的美軍口糧卻有一個再糟糕不能的開始:

一二戰,美國士兵吃什麼?各種口糧,咖啡、巧克力、午餐肉···

自獨立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40餘年歷史中,美國一直執行著1775年第二次大陸會議擬定的口糧標準——肉或鹹魚,麵包或麵粉團,豆類蔬菜和飲料,外加蠟燭和肥皂。當然在1775年這樣的標準應該算是不錯的,而且口糧大部分是由士兵自己準備的。但是可以看到這樣的伙食標準單調且容易因營養結構不良導致換上各種疾病。

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雙方政府相繼採用了所謂的標準陸軍口糧 ,規定了一份看上去不錯的每日肉食,主食,配餐定量。但是看上去不錯的東西實際由於後勤補給的問題最多隻能讓部隊維持一種半飢不飽的狀態,大部分情況是士兵只能吃到定量的一半甚至好幾天吃不到。

對於軍需部門來說,鮮肉和新鮮麵包無疑要比鹹肉和成袋的餅乾麻煩。因此士兵只好使用鹹肉和餅乾。但是這裡的餅乾並不是我們吃到鬆軟酥脆的餅乾,也沒有壓縮餅乾的好味。當時的配料只有麵粉,水加鹽事實上這種餅乾的正式名稱是“聯邦硬式麵餅”同時還有其他一些可怕的綽號,比如“銼牙器”,硬皮餅乾之類的想要吃下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比北軍,由於南部是農業區,南軍的聯邦玉米餅味道要好不少,這歸功於其中添加的牛奶。鹹肉是當時最臭名昭著的伙食,美國士兵抱怨說“它們準是在創世紀時就醃上了”而1870年時英國海軍還在吃1805年納爾遜時代的醃牛肉。某些肉變得想紅木一樣堅硬。 由於在美西戰爭時期出現的陸軍牛肉醜聞,美軍於1901年陸軍終於想到要制定一種全面的系統的口糧制度。

一二戰,美國士兵吃什麼?各種口糧,咖啡、巧克力、午餐肉···

於是當時就將現行的口糧制度歸類為五類,分別是:駐防軍口糧,野戰口糧,行軍口糧,海運口糧,緊急口糧。但是在國會和陸軍部眼中,單兵口糧只要滿足行軍和作戰的體力需要就行了,至於口感之類的不必考慮。

但是隨著一戰的來臨,一切都變了。現代的戰爭與古代依靠戰場和個人蠻力的戰爭不同,其講究的是計劃和系統的力量。工業的實力和持久力逐漸取代單場戰役的作用,成為贏得整場戰爭的決定因素。也就是在歐戰爆發,美國對德國宣戰後,陸軍才認識到新型戰爭的力量,認識到過去就地取材的伙食保證方法無法適應新戰爭的需要,必須有系統化,組織完備的計劃才行。並且對於不同的作戰部隊要提供不同的口糧,俗稱一個蘿蔔一個坑。

於是,口糧的革命開始了。前往歐戰前線的陸軍被計劃配發三種口糧,儲備口糧,一線口糧,和應急口糧。

其中儲備口糧顧名思義就是主要由牛肉粉,麥粉團等適宜長期保存的食物組成。通常有1磅的罐頭牛肉(也可以以鹹牛肉代替),2罐8盎司的黑麵包,2.4盎司的砂糖,1.12盎司的咖啡和0.16盎司的鹽,總共能提供一日3300卡的熱量。不足之處在於,裝食物的罐頭只有1磅的容量,士兵攜帶這種口糧不等不揹著瓶瓶罐罐趕路。

而與供應單兵的儲備口糧不同,一線口糧考慮了戰地惡劣的後勤補給狀況,一份就包含了25人食用一天的罐頭肉和黑麵包。罐頭肉通常是烤牛肉、鹹牛肉、鮭魚和沙丁魚,其他還有食鹽,砂糖,速溶咖啡,酒和香菸。它們通常裝在一個巨大的鍍鋅鐵皮箱子裡,以防毒氣汙染。雖然一線口糧被設計為速熱,但是也可以冷食,問題在於重量過大需要多人才能攜行。

應急口糧因為其又硬又難吃的特點被稱為“裝甲糧”和“鐵皮糧”,所有的內容都是小包壓縮食品——只要保證你不被餓死就行。它包括3個3盎司的牛肉餅(餡是牛肉粉)、熟麥團和三條一盎司的巧克力,裝在一個橢圓的罐頭中。

1922年,由於戰爭已經結束,三級口糧也在陸軍中撤銷了。1925年,陸軍部恢復了儲備口糧這一名目。1936年,我們所熟知的4級口糧在長達5年的研究後被細化。分為A口糧:新鮮食物 。B口糧:罐裝半成品 。C口糧:罐裝可即食熟食。 D口糧:濃縮巧克力棒。

一二戰,美國士兵吃什麼?各種口糧,咖啡、巧克力、午餐肉···

二戰中美軍的伙食最為豐盛。

在戰場上將咖啡煮到有滋味得地步則要很多柴火和淡水,同時在前線點火更有自殺的嫌疑,所以美國軍需部絞盡腦汁找到了兩種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一是將咖啡磨成很細的粉末,製成可溶咖啡,對水即飲 。二是把咖啡豆在產地烘烤,然後小批量磨碎,即衝即飲。 巧克力、可口可樂口香糖和野戰飯盒,曾是二戰中美國官兵隨身不離的幾件受用物。

自詡“二線球隊”的美國,直至1944年才大規模參戰,400萬出境軍人,一年裡竟然喝掉10億瓶可樂。外表吊兒郎當的美同大兵,所到之處,總是嚼著巧克力和口香糖,高興時還向周圍兒童散發。那些被戰禍搞成破落戶的西歐人,看著羨慕不已。這種野戰飯盒,不僅有塗好黃油的麵包片、午餐肉、沙拉作料,還夾有兩支“駱駝”牌香菸和3根火柴,飯後還可抽上幾口。

他們吃的食物雞蛋粉是主要的早餐來源,用各種形式製作,一般是攪拌。不管怎麼做這些蛋,有烤薄餅,用麵粉和雞蛋粉製作,不僅像飛碟,而且簡直一模一樣。軍隊派發的“熱帶黃油”,因為製作的時候考慮到要在任何環境下都不能變壞,所以無論用什麼辦法都難以融化。麵包是新鮮的,由廚師當場烤成,但太粗糙了,只適合做法國烤麵包片———還是用雞蛋粉做的。有時會有燕麥,但像膠一樣黏。

美國的戰時物資供應充足,顯示出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美軍官兵每人都配備幾套卡其布軍服和呢料軍服;另外還有工作服、夾克、大衣、鴨絨睡袋、皮靴、雨衣等等。在食品方面,最具特色的是花樣翻新的各式罐頭。 1937年,美國的霍梅爾食品公司首次生產了“罐頭午餐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帕姆罐頭午餐肉成了二戰盟軍食品中的主要蛋白質來源。 美軍食譜,中午和晚上,有罐頭食品燉梅乾,在廢罐頭上加熱的肉末雜菜,肉大部分是斯帕姆午餐肉,被稱為“神秘肉”。許多美國軍隊中的現役人員都討厭看到斯帕姆午餐肉。

一二戰,美國士兵吃什麼?各種口糧,咖啡、巧克力、午餐肉···

許多在戰後接受過美軍食品援助的人說:我喜歡吃午餐肉,和我年齡差不多的人都這樣,可以說吃午餐肉是我在那個艱難歲月的一種美好的享受與回憶,我長大後,它一直是我的最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野戰食品發展很快。野戰食品的種類超過23種。 C型食品(單兵作戰食品)是在二戰中最常見、士兵們吃得最多的伙食。它約重 3千克,有11種餐可供士兵選擇,其中5種含有豆類。美軍還為特種作戰小分隊,包括進行叢林戰和山地戰的部隊,研製了特殊食品,稱為 B型食品,主要配給10 0人的小分隊。 美軍在二戰時廣泛使用工業化生產包裝的戰鬥口糧(Combat rations),其演變和配方相當複雜。朋友們看二戰片時常聽說有三種,即C口糧(C ration),K口糧 (K ration)和D口糧(D ration)。

C戰鬥口糧是從1938年開始研製的。美軍C戰鬥口糧特別設計用於沒有餐廳的實戰條件下的部隊,要求便於單兵攜帶,滿足三餐營養。

C戰鬥口糧包裝在6個小鐵皮罐頭內和一個附件包。其中三個鐵皮罐頭是肉類,稱為M成分。另外三個鐵皮罐頭是麵包類,稱為B成分。6個罐頭組成一天的口糧。多數情況下美軍C戰鬥口糧為冷餐。但也可加熱食用。

一二戰,美國士兵吃什麼?各種口糧,咖啡、巧克力、午餐肉···

還有一種在二戰期間被美軍廣泛使用的是K野戰口糧(K Field Rations)。K口糧最初於1942年起被美國陸軍採用,最早使用K口糧的部隊是傘兵。 早期的K口糧是包在棕色紙盒裡。後來發展成彩色紙盒,早餐盒為棕色,正餐盒為綠色,晚餐盒為蘭色。這種顏色的區分使士兵們很容易選擇自己需要的食物種類。 K戰鬥口糧的正餐盒,內有奶酪罐頭,餅乾,糖果,口香糖,飲料粉,砂糖,鹽片,香菸,火柴,開罐頭刀和木勺。 K戰鬥口糧的晚餐盒,內有肉類罐頭,餅乾,肉羹,糖果,口香糖,速溶咖啡粉,砂糖,香菸,開罐頭刀,衛生紙和木勺。

一二戰,美國士兵吃什麼?各種口糧,咖啡、巧克力、午餐肉···

另一種戰鬥口糧D在二戰中是非常有名食品。它的成分就有一種,巧克力糖。D口糧是高熱量的高級食品,由於所有的人都喜歡吃巧克力,美軍也把D口糧當作鼓勵士氣的好東西。D口糧重124克,由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荷西市的荷西公司生產。順便提一下,荷西也是溫特斯中尉的老家。“荷西”熱帶巧克力(Tropical)是荷西公司於1943年根據軍方要求研製出的耐熱型產品。 荷西巧克力以它不可抗拒的味道,在物資極其匱乏戰爭中風行全球,是最受歡迎的食品,也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徵。在電視劇“兄弟連”裡就有一個鏡頭,E連的韋伯斯特把巧克力送給了一個從未品嚐過巧克力的荷蘭孩子。 荷西在二戰結束時共生產了30億條巧克力,其生產能力的最高峰是每週2400萬條。 德軍和日軍甚至英軍都特別羨慕美軍的戰鬥口糧和香菸。諾曼底登陸後許多美軍被俘後掏出戰鬥口糧大吃大喝,把看守他們的德軍驚得目瞪口呆,因為他們已經多年都沒見過這麼好的食品了。

一二戰,美國士兵吃什麼?各種口糧,咖啡、巧克力、午餐肉···

美國軍用口糧無論是在二戰時期還是現代系統搭配合理,種類繁多,供應充足。這和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密不可分的,必定,戰爭有時候打得是後勤能力。吃不飽,穿不暖肯定會影響軍隊的士氣和戰鬥能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