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清拓白石神君碑

上圖:今拓白石神君碑
上圖:今拓白石神君碑
老拓:白石神君碑側
老拓:白石神君碑碑陰。白石神君碑碑額
老拓:白石神君碑碑陽
《白石神君碑》俗稱《白石山碑》。原位於河北省元氏縣25公里原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據縣誌載,白石山碑在縣西北五十里神君祠。明萬曆間知縣劉從仁重建於蘇莊,碑移城內開化寺。民國期間曾嵌在學署敬業堂東壁。1974年由元氏縣進貨公司院內移至正定縣隆興寺內。1989年元氏縣旅遊部門經過多方求訪,才於隆興寺內訪得此碑,並於是年五月與祀三公山碑一起運回元氏縣,並重新移置在距縣25公里的封龍山上,並擬建碑樓加以保護。
白石神君碑立於漢靈帝(劉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陽馮巡、元氏縣令京兆王翊所立。又因碑末刻有燕元璽三年題字,元璽繫有燕慕容年號(325~354年),故《隸釋》認為:漢隸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中佈置整齊,字氣骨,全與魏晉碑相若,或用舊文再刻者。但它又考慮到曹魏碑禁甚嚴,此碑昭與師字皆晉人所諱,所以它認為此碑也絕非曹魏和兩晉時所刻。又根據碑陰題名有常山郡字樣,而元氏縣在漢光和時屬常山郡。正定府的名稱在五代間才開始有,所以此碑仍應為漢代之作,前燕元璽年號系後人增刻。
碑通高2.4米(座已失),寬0.81米,厚0.17米。額題為白石神君碑五個篆字。碑文隸書,共14行,行35字。圓首,有額,無穿。有碑陰題記。碑陰為隸書,首四行列務城神君錢李女,神君*石,神君璧神君義錢,中上兩橫列主簿祭酒督姓名共23人,下皆小字正書,記出錢人村莊姓名,右偏有重修**記泐二字,上左偏載真定府石匠谷這,下數字漫漶,從字的書寫和運筆看,與武榮碑、韓敕碑碑陰相同,具有漢隸竹部多用?的特點。因此,碑陰隸書就是與碑文時時所刻。
據縣誌載,白石神君碑顧南原古碑考雲,在令無極縣(按此誤元極山為無極縣)。又載,無極山在縣西35裡,漢時立無極縣取此故名。明一統志,漢置無極縣,取此上有無極神祠並漢時封號,隸書碑刻。據考證,元極山在元氏縣,並不在無極縣,且無極縣的設置並不是因為縣內有無極山。這裡的封號,隸書碑刻,指的是元氏縣的另一通漢碑,此碑立於漢靈帝(劉宏)光和四年(181年),此碑篆額,有穿,隸書共19行,行字多寡不等,額題元極山碑四篆字,和白石神君碑絕然不同。
據縣誌載:白石山,在縣西北五十里蘇莊村西北,多白石故名,舊有白石神君祠。雖然縣誌並未曾將白石山列為縣境六大名山,但碑文中卻說白石山居九山之數,參三條之壹,兼將軍之號,秉斧鉞之威。而且是體連封龍,氣通北嶽,其雄偉勢可想而知,儼然一個興雲佈雨,降福消災的所在。加之秦漢以來興起的封禪和對大山元限崇拜之風的影響,白石山自然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崇拜,因此樹碑紀德乃至祈雨求福也是必然的活動,所以白石神君碑的初立所在就為白石山的白石神君祠,而並非無極山。
碑文內容:前為序文,後為頌銘。序文主要敘述了白石神君:居九山這數,參三條之壹,兼將軍之號,秉斧鉞之威的雄偉氣勢和它體連封龍,氣通北嶽,幽贊三地,長育萬物,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日而澍雨霑洽的神功。並說它前後國縣,屢有祈請,指日刻期,應時有驗,(意思是在這縣境的的方圓內,不斷有人來祈雨請福,都是按日準期得到應驗)。這正是自秦漢以來民間認為:高山和天最接近,是接近天神的最佳居處。高山是興雲佈雨,降福消災的主宰等思潮的真實反映。因此,白石神君碑是研究秦漢以來民間風情的寶貴資料。
閱讀更多 元氏王仁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