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管十畝地大棚 返鄉創業的韓軍用22個大棚,帶動村裡大棚發展,村民還能家門口掙錢

十月深秋,后稷家庭農場的現代化日光溫室大棚內,韓軍看了看溫度表,沒招呼人放風、調溫度,而是打開手機APP,“棚裡裝了自動溫溼度控制系統,通過手機就能操作,調整溫度、溼度。”無論是智能化、精細化的管理方式,還是五年前返鄉一下上22個大棚,今年41歲的韓軍在不少人看來“有想法,膽子也大”。五年間,韓軍的大棚增加到53個,而老家廣饒縣大王鎮後賈村的大棚數量,更是增加到300餘個,不少村民到周邊包地種大棚。

放棄一年幾十萬收入

回農村老家種大棚

從化工企業合夥人,到家庭農場負責人、53個大棚的管理者,韓軍用了五年時間。

1998年退伍,之後在東營、廣饒等地從事成品油、化工等行業,一直到2014年決定返鄉種大棚,韓軍幾句話總結了自己此前工作經歷。“就是看著農業開始脫節了,年輕的沒幹的了,就在尋思以後這塊兒怎麼整呀。”韓軍老家在廣饒縣大王鎮後賈村,這是一個蔬菜種植專業村,上世紀九十年代村裡就有人開始種大棚了,“咱準備乾的時候也農業尤其是溫室大棚效益也不錯,就想著要不試試吧,摸索摸索。”

韓軍的這個決定沒有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認可,“畢竟幹化工比干農業掙錢,一年能收入幾十萬,幹熟了也穩定,農業能做成啥樣也不知道。”之前一起合夥的朋友勸他, “在外邊整點啥也行,回來弄這幹啥”。但韓軍還是想試試,“這倆不一樣,農業是個長遠的事兒,做好了的情況下,一年也能收入不少。”

韓軍想一次上22個大棚,家人的反對更強烈了,尤其是老人們,“得投三四百萬吧,前幾年的積蓄都投進去還不夠。”家人勸他考慮清楚,“畢竟沒人一下上那麼多大棚。”老人們顧慮頗多,不過韓軍很堅持,“想自己趟個路。”

2014年,韓軍投入全部積蓄,又借了一百多萬,一次性上馬22個溫室大棚,並註冊成立后稷家庭農場。

雖是老式溫室大棚

也有自動化的“心”

22個溫室大棚,日常如何管理?“只需要僱人種、收就行,棚外邊基本都不用人工了。”韓軍頗有些自豪,“最初那些老式棚,一開始也都上了自動化設備。”

幹之前韓軍就對大棚的那些事兒做了充分了解,一些大家很少關注的細節,他會提前考慮到,“就說放風吧,原來都是兩個人從棚這頭扒拉到那頭,花費時間長,而且等到了另一邊,這邊都扒開一段時間了,溫度差就比較大,自動化裝置隨時可以進行收放,而且保證兩頭幾乎同時,避免這個問題。”

原來大棚的捲簾機多裝在中間,為避免接口處有空隙,需要多壓一遍,一旦遇到大風等情況,不僅需要更多人手,也增加了操作的難度。發現這一問題後,韓軍將捲簾機挪到了大棚的兩頭,“自動溫控裝置,加上挪這個捲簾機,即便是天不好,一個人拿著遙控器也能辦了,沒風的時候一個人能放好幾個棚。”

也是因為“想省點事”,韓軍引入了在大棚裡用的秸稈還田機。“原來需要把秸稈從大棚裡先拉出來,再打碎,很麻煩。”如何直接讓秸稈還田?韓軍四處打問、在網上搜索,“找到河北造這種秸稈還田機,青州有賣的,去看了看人家的使用效果,買了一臺回來,不僅方便,還提高了土地肥力,實現蔬菜增收。”最初只有他和一兩戶用,現在已在周邊推廣。

去年建成的現代化日光溫室大棚,更是配齊了現代科技設計。“這個棚靠科技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提高產量。”據介紹,這個佔地十畝、縱深300米長、東西20來米寬的現代化大棚,僅自動溫溼度控制系統和高效水肥一體化項目兩項,每年就能節省人工費5萬餘元,節省水肥6萬元,比過去傳統的人工管理增產達20%。

在這個大棚內,記者看到,地頭兩側的豎杆上掛著溫度表,根據上邊顯示的溫度,韓軍只需打開了手機APP,進行適當的調控即可,也可以設置到自動控制模式,系統會根據情況進行保暖或是通風。此外,地上兩根鋼管一樣的裝置貫穿南北, “這是採摘後運菜的軌道,用上邊那個電動車運到地頭,不用人一點點提出來。”

不斷嘗試新品種

搞農業也講生意經

除了在硬件設施上花心思,對種植品種,韓軍也有自己的考慮,“今年種的菜價高了,明年種的肯定少不了,我就少種或者不種。”

韓軍的大棚裡,當前主要種了茄子、西葫蘆。“尤其是茄子,種上四十來天就能結果賣,一直到結到一人多高的時候。”韓軍說,由於種植茄子需要人工打叉、抹花,成本較高,種植面積相對較少也穩定,價格比較有保障,“再就是茄子這麼大也能賣,萬一來不及摘,抻上兩天,稍大點兒也不要緊,也好賣。”韓軍兩手一圈,比劃著說。

在種啥菜方面,最初韓軍也吃過虧。“早幾年有一棚西紅柿連賣也沒賣,都壞了。”儘管當時西紅柿價格不錯,但幹活的人沒那麼多,採摘不及時,“說熟很快”。當時,韓軍接到一客戶的電話,對方在找青一些、生一些的西紅柿,“人手不夠,紅的還摘不過來呢,就給推了。結果,過了沒一半天,整棚的柿子都壞了,生的也沒人要了,少賣一二十萬是得有。”

經過這件事,韓軍開始研究農業上的生意經,“農業講科技含量、技術細節,也有很多經營上的門道,目光不能光盯著地頭,也得看市場。”今年除了蔬菜,他還試種了新品種西瓜、小西紅柿,“過幾天溫度合適了,再把葡萄苗種下。”考察三四年,他發現一種可在4月份左右上市的葡萄,“那時候很多葡萄都是冷庫的,不如這個,而且價格也不錯,零賣的話一斤能賣到30塊錢。”

帶動周邊大棚種植

60多歲老人也在棚裡掙錢

後賈村村西,沒有名字的生產路兩側,大棚一個接一個。“這兩年棚明顯多了。”韓軍的老家後賈村是一個蔬菜種植專業村,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裡便有人開始種大棚蔬菜了,“最早村裡也就十來個大棚,現在村裡已經沒有地了,不少人出去包地種大棚,得三百多個吧”。

韓軍返鄉創業時,村裡種大棚的已有不少,不過大都是一家一個,多的種上兩個,他們多擔心忙不過來或其他原因造成經濟損失。在韓軍上馬22個大棚之後,也有人問他怎麼樣,但大多數人在觀望,直到2017年開始,村裡大棚明顯多了起來。如今,韓軍的大棚種植面積也達到330餘畝,數量達到53個。

現在種了4個大棚的李小磊,曾在韓軍的大棚裡幫過一段時間忙,“五六年前種過一個很小小的棚,後來停了,在他那兒也幹也學。”李小磊說,考慮到投入與回報週期,自己不敢一下上那麼多,“看著他那邊種的挺好,才開始慢慢的上大棚、擴大面積。”

村裡大棚多了,需要的人工也多了,“現在都僱人,俺們村裡是不好找閒人了,忙的時候都得從周邊村裡找人。”韓軍說,村裡60來歲的老人,只要身體條件允許的,也在棚裡掙錢,“一天100塊錢,忙的時候,一個月能有兩千多三千的收入。”

“不管價格高低,只要不遇到大的災害,別產生大面積的壞果啥的,管理到位,一般是虧不了。”在韓軍看來,農田裡大有可為,也更講究心思的投入。在他的現代化日光溫室大棚門口,“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幾個字,在陽光下格外耀眼。

1、大棚茄子種植人工成本高,價格比較有保障,是韓軍大棚裡種植的主要蔬菜之一。

2、“茄子到這麼高還能結。”對新品種,韓軍挺滿意。

3、現代化日光溫室大棚內裝了自動溫溼度控制系統,通過手機就能調整溫度、溼度。

4、村裡種大棚的村民越來越多,圖為一農戶在賣西葫蘆。

打開手機管十畝地大棚 返鄉創業的韓軍用22個大棚,帶動村裡大棚發展,村民還能家門口掙錢

打開手機管十畝地大棚 返鄉創業的韓軍用22個大棚,帶動村裡大棚發展,村民還能家門口掙錢

打開手機管十畝地大棚 返鄉創業的韓軍用22個大棚,帶動村裡大棚發展,村民還能家門口掙錢

打開手機管十畝地大棚 返鄉創業的韓軍用22個大棚,帶動村裡大棚發展,村民還能家門口掙錢

打開手機管十畝地大棚 返鄉創業的韓軍用22個大棚,帶動村裡大棚發展,村民還能家門口掙錢

打開手機管十畝地大棚 返鄉創業的韓軍用22個大棚,帶動村裡大棚發展,村民還能家門口掙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