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赤峰:回民副食商店,集成回民手藝 傳承赤峰“老味兒”

下面繼續《光影赤峰》,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承載著赤峰老味道的回民副食商店。

光影赤峰:回民副食商店,集成回民手藝 傳承赤峰“老味兒”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這張照片拍的是回民副食商店,原來咱們這個副食店一般都是平房,它是第一個蓋起了這麼一個樓,主樓是3層,副樓是兩層。整個它這個副食商店這個樓一落成之後,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看著就是非常敞亮。(這張照片是)同行業的人到回民副食商店來參觀學習,這說明這個回民副食商店在赤峰地區,甚至於在內蒙古已經小有名氣了,這還有個夜景照片,你看燈火輝煌,回民副食商店這幾個字也用燈光套著給映出來。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回民副食商店坐落在咱們的海達街,它是直屬昭烏達盟糖業菸酒公司,它的功能是啥呢,供應制的商品,憑著購買的票,都要到回民副食商店去購買。

赤峰民俗專家 張松柏:這個回民商店是咱們後來建的現代化建築,是赤峰市最高檔的一個副食商店,其實它原來的位置不在這兒,它還稍微往東一點,在去電影院路的轉角的位置,小時候給我什麼樣印象,糖炒栗子,去電影院看電影那不總路過那兒嘛,往往它的鍋裡面,因為當時沒有機器炒,都是用鐵鍁炒,很香甜的那個味兒就傳得很遠。所以說當時呢有一點錢買一包糖炒栗子,是到了電影院裡面去吃的。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最有名氣的就是回民副食商店出售的糕點,無論是味道啊,口感各方面都是交口稱讚的,這有一張照片正好是在這賣大塊酥,劉老師您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吧?

光影赤峰:回民副食商店,集成回民手藝 傳承赤峰“老味兒”

赤峰市民俗學者 劉玉祥:現在咱們買的大塊酥都是一個單獨的包裝,每一塊一個,它那會兒都是論斤稱。它那個都是生產出來就賣,保存時間太長了就走油了,但是它這個商店的點心沒等過期了,就已經賣完了。回族因為主張的是清真食品,從口感了價錢了式樣了都是比較多,尤其是正月十五賣湯圓的時候,赤峰就兩個湯圓兒,一個是餐廳的湯圓兒排隊,回民商店的排隊。

赤峰民俗專家 張松柏:還有一個印象就是說它這個大樓建好之後,一樓它這個櫃檯都是賣清真糕點的。經濟比較困難那個時候,人們肚子裡沒有油水,吃的很單一的時候,我們特別願意到那櫃檯去聞糕點的味兒,就它那個糕點的香甜的那個味兒,只要你一進去就馬上感覺到,我就是不買糕點,我也去品一品。再一個當時回民商店包糕點的大塊酥、四瓣酥,糖棗,麻葉兒就這一類東西,包的是一種草紙,當時我們就去看銷貨員,在這稱上稱完之後。在草紙上一擺,他那個手刷刷迅速就是一個方塊兒,然後就這麼折,上面是紙繩,他把那紙繩抻下來,一包,上面還有一個環兒,一提。因為當時油確,其他地方做的糕點,它不放那麼多油,所以說你提著它這個糕點的包,它那個油就浸到這個草紙上,大家一看說,噢,這就是回民商店的一個招牌,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油浸的程度就能看出你從哪個商店裡買的,看來啊,張老師您說的糖炒栗子也好糕點也好,它這個回民副食商店是集成了整個回族的一些手藝,製作這些食品的手藝。

赤峰民俗專家 張松柏:它配備的銷貨員服務員都是一流的,當時形成一個叫商業崗位大練兵,學北京百貨大樓有一個賣糖果的叫張秉貴,張秉貴是一把抓,你要一斤他一把抓了之後肯定是一斤,當時呢,回民副食商店的所有營業員呢,在沒有顧客買東西時候都練這個一把抓的手藝。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照片你看它這個秤就是您說的小天平稱,攔櫃上還擺了一個小算盤,看來交款包裝付貨都是屬於和售貨員直接(交易了),沒有開票處交錢處。(現在)回民副食商店的名稱已經沒有了,但是這個建築還有,外層有了一些改觀。

赤峰民俗專家 張松柏:回民商店在人們記憶中為什麼那麼深,“老味兒”,就是回民副食商店做的月餅它可能是幾百年的傳承,它做的這些糕點幾百年完全是按照老配方老製作方法老工藝製作,所以說赤峰人吃老味兒,這裡面其實就包含有回民副食商店的這個糕點。

光影赤峰:回民副食商店,集成回民手藝 傳承赤峰“老味兒”

記者:劉禹汐 周璇 袁鶴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