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洛河之水育華夏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20世紀30年代洛陽老城門(資料圖片)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關林建築木雕

洛河,發源於華山南麓的陝西省洛南縣,經洛南縣、河南省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區,在偃師市楊村納伊水後入鞏義市,在鞏義市神堤村北入黃河,全長約447公里。洛河是潼關以下黃河最大支流,伊河是洛河最大支流,二水匯流後稱伊洛河。

黃帝之時,大臣倉頡曾在洛河之濱造字;大禹之時,洛河爬出了一隻神龜,揹負“洛書”,書中是治理國家的九項大法,今留有“洛出書處”古碑。

這裡地處“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國”;這裡最早邁入文明時代門檻,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和原點;這裡是十三朝故都所在地;這裡是五大學說的淵源地,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對禮樂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道家學說誕生於洛陽,佛家學說首傳於洛陽,魏晉玄學形成、興盛於洛陽,宋明理學創立於洛陽。

這裡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眾多姓氏的起源地,這裡的牡丹甲天下!在這裡,許慎完成了《說文解字》,班固著《漢書》,陳壽寫《三國志》,司馬光撰《資治通鑑》。這裡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夏小正》,張衡曾在洛水北岸觀測天象、測報地震,蔡倫曾在伊洛之濱造紙。這裡出土的原始瓷器殘片,是迄今最早的原始瓷器殘片;這裡出土的青銅鼎、青銅爵,被分別稱為“華夏第一鼎”“華夏第一爵”;這裡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們譽為“超級國寶”。這裡有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洛陽,歷史滄桑數不盡!

關門內外數漣漪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鄉間隨處可見的漢代石刻造像

穀雨時節,大地芳菲。我們來到古都洛陽,驅車訪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尋到了中國“僧院”泛稱為“寺”的緣由;泛舟注目龍門石窟全貌,動人心扉的是被注目,盧舍那大佛那閱盡歷史風雨的肅穆目光滌人心肺。

每天,洛陽市民的生活從一碗湯開始,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通氣暢神,喝出生活底氣,人生快意。始於唐朝的洛陽水席,因為每道菜都離不開湯湯水水,還因為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換一道,彷彿行雲流水一般,故稱水席。水席被看成是各種宴席中的上席,千餘年來,洛陽城未絕水席飄香,與傳統的牡丹花會、古老的龍門石窟,並稱洛陽三絕。

洛陽的過往是五彩繽紛的。產於唐朝的一種低溫釉陶器以黃、綠、白三色為主色,被稱為“唐三彩”。因為洛陽是唐三彩最早、最多的出土地區,因此又得名“洛陽唐三彩”。繁雜的製作工藝也在洛陽得以再續,如今,有著“東方藝術瑰寶”美譽的唐三彩已有了更多更新的佳作。

尋著田野的天籟之音,我們似乎聽到這般聲響。以我國傳統的七絃古琴作為伴唱樂器的琴音,在洛陽稱“琴書”,流傳至清末民初,演繹出新的表演形式:主唱者左手打鋼板,右手敲擊平鼓,另有樂師以墜胡伴奏,終以成名“洛陽大鼓”,古韻新詞不絕於耳。

進出洛陽體味洛河的所觀所聞,彷彿觸及了非同一般的水與城的交融共生。高鐵龍門站,是我們尋訪洛陽的進門,也是我們離別洛河的出門。何謂門內門外?一如漢時函谷關一般,此時關內,彼時關外,全在一個時勢大限。踏泥丸,走驛道,我們邊看邊拍,新安縣文物管理局丁會生副局長告知,漢函谷關遺址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真可謂歷史自有推陳出新。告別洛陽,如果這也算得上是一次跳龍門的話,那麼,我們願以一位登高者所語與大家一起期待:晴日裡你能看多遠就是多遠,霧天裡你能想多遠就是多遠。(崔志堅 馬列)

 洛水流出的五個“一”

一個牡丹畫村

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農民畫牡丹,現已有700多人專門從事牡丹畫的創作。

一部石刻唐史

千唐志齋有2000多塊唐代墓誌,這是國民黨將軍張鈁為其收藏而建。這些墓誌佔全國出土唐志總量的40%,可以說是一座唐人的檔案館,一部唐代人自己留下的史料。

一方澄泥硯

澄泥硯製作是很複雜的一個過程:原料採集在河的旋渦之處;過濾、檢測、雕刻成型,為了不傷及物件,只能用竹刀;然後放入爐中燒製,窯變成黑、黃、赭等不同顏色……成硯之後叩之如鍾、宿墨不腐。

一碗牛肉湯

“早晚喝湯”是洛陽人的習慣。對洛陽人來說,晨間一碗熱氣蒸騰的牛肉湯,就代表了古都的愜意生活。

一碗漿麵條

漿麵條是洛陽民間的傳統麵食,也叫“漿飯”,其獨特的酸味深受洛陽人鍾愛。在洛陽有“漿飯熱三遍,給肉都不換”的俗語。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河洛畫典

河洛之地,素來被稱為“王者之裡”,許多文化典故我們耳熟能詳,卻未必知道出自洛陽。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定鼎中原

周武王滅商後,準備將鼎拉到周朝國都鎬京,到了洛陽時,鼎卻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裡不動了,武王便定國都洛陽。洛陽地處中原,位於天下之中,古代稱中國。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入周問禮

孔子為了獲得更多的學問,不遠千里、風塵僕僕“入周問禮”,拜見老子。老子是東周藏書室的官吏,即“柱下史”,掌管天下圖書。他知識淵博,為當時著名學者。兩位文化聖人相會於河洛,給此地帶來了祥瑞之氣。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紫氣東來

相傳在東周時期,位於洛陽西部的函谷關關令尹喜出城巡關,望見一輪紅日噴薄欲出,突然看見層巒疊峰間,一團紫氣繚繞,飄然而至。尹喜見此奇景,欣喜若狂,道:“紫氣東來,必有異人前來過關!”果然老子騎牛西遊途經此關,經尹喜苦勸,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名著《道德經》。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運籌帷幄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他稱讚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

滋養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洛陽紙貴

西晉文學家左思出身貧寒,且相貌醜陋,但他視榮辱如浮雲,看名利為糞土,寫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其中,《三都賦》問世後風行洛陽,人們爭相傳抄,以至於紙價也昂貴起來。 (王林 撰文/繪圖) ●本版部分文字和圖片由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提供 ●本版照片由徐冶、馬列、高均海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