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破解了治理煤礦瓦斯突出的世界性難題


他破解了治理煤礦瓦斯突出的世界性難題

“一個孩子,向最初的方向走去,那最初的,變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這是著名詩人惠特曼《草葉集》中的一句詩,也是周東平的座右銘。

作為煤炭行業知名專家,周東平在不到40歲時,就已有各種“光環”加身——西部訪問學者、重慶市“三百”科技領軍人才、全國煤炭行業青年科技獎,重慶市應急管理局專家庫專家……他擔任負責人的重慶能源集團科技公司瓦斯研究院,通過研發水力壓裂治理瓦斯技術,連續獲得市級、國家級科技獎項十多項。

這背後,依靠的是天生聰穎、機緣巧合,或是勇猛精進?在周東平看來,自己並不比別人更聰明、更走運,能夠走到現在,固然也付出了許多艱苦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堅守初心和理想。“我就是貧脊土地上發芽的一粒種子,從來沒忘記過自己為什麼要生長。”

同學紛紛要求轉專業 他“一根筋”留下來

1997年,周東平考入重慶大學採礦系,當時正是中國煤炭業最不景氣之時。“夕陽產業”的謬說不徑而傳,當年採礦系招生的24人中,就有1人未報到,1人直接退學復考,2人病休,1人掛科退學。

周東平記得,那時每上大課,老師點名點到採礦專業的學生時,上百人的階梯教室總會傳來一些其他專業學生的竊竊私語,甚至是起鬨嘲笑。

“行業不景氣,我們專業的學生也遭白眼。”周東平說,系裡學生大都無心繼續在採礦系讀下去,紛紛要求轉專業,甚至還有學生一度以罷課向學校施壓。

但每次有人問周東平何去何從時,得到的總是五個字:“我要留下來。”

煤炭採礦專業,這是周東平最初的方向,也是最終的目標。

立志改變祖輩艱難處境

周東平來自甘肅通渭,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兒時,土地貧脊,莊稼欠收,還缺柴少薪。為了生活和取暖,周東平的父親和鄉親們經常要去遠處背煤,他們被煤灰弄得黢黑的臉龐,被寒風凍得開裂的手指,被揹簍繩索勒得稀爛的衣服……全都深深印在年幼時的周東平心裡。

也就是在那時,周東平萌生了要做煤礦採礦工程師的想法。“我想改變祖祖輩輩肩挑背扛、艱難取煤的狀態,讓煤炭工業更加高效、更加現代化!”

讀初中、上高中、進大學,對周東平家無疑是沉重的負擔。從初中開始,周東平假期裡就和哥哥一起修馬路、築水渠,找到學費,就能繼續讀書。

可沒想到,在被重慶大學錄取後,周東平父親卻決定不讓他上學了,原因很簡單:家裡需要壯勞力,而且也沒錢。對此,周東平不惜絕食抗爭。

這時,當過村長的周東平爺爺發話了:砸鍋賣鐵,也要讓東平上大學!

爺爺把自己多年積攢的1000元全拿了出來。全村50多戶人家動員起來,你掏50,他拿100元……周東平湊到了夠讀兩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共6000多元。

周東平說,他這顆種子,是用鄉親們血汗澆灌的,他絕不會忘記自己的理想。

工作後毅然重返煤炭領域

2001年,周東平大學畢業,這時全國煤炭行業陷於極度困境,老師也向他建議:“你現在去煤礦也不會有作為,不如先去相關專業領域,靜待時機。”

這時,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招人,周東平認為,煤炭行業“落難”不會是長久的,水利水電與他所學專業相通,有朝一日他一定可以藉此重返煤炭領域。於是,他在老師支持下去了第十二工程局。

三年半後,周東平毅然決定重返母校,並考上嚮往已久的採礦專業研究生。這時,在十二工程局積累的現場施工經驗成為他深造的重要助力,並使他獲得了組織實施科研項目的機會。

此時,中國煤炭業開始致力提升現代化水平,科研項目增多。在碩博連讀的5年中,周東平先後承擔3個隧道工程、10個煤礦項目的實施工作,堅定地向著最初的方向,一步步邁進。

帶領團隊建成國家級平臺

2010年7月,周東平進入重慶能源集團科技公司瓦斯研究院,當時,能源集團正在全力尋找一種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煤礦瓦斯突出事故的方法,而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在讀博時,周東平就接觸過煤礦水力割縫和水力壓裂技術,他也全力主推以水力壓裂為主的水治瓦斯技術。

但是,這項技術還十分不成熟。首先,與頁岩氣開採不同,煤礦工作空間相對狹小,不可能應用頁岩氣那樣的大型壓裂設備。其次,煤礦還要考慮防爆等安全問題。

周東平與同事訪遍全國,並廣泛瞭解全球的技術情況,也沒有找到有效的應用案例。換句話說,要走這條路,只能靠自己。

對此,周東平和同事在無數個夜裡絞盡腦汁,數百次地優化技術方案。最終,他們開發出適用於煤礦的高壓水力壓裂泵,並相繼開發了超高壓水力壓裂膠管和壓裂鋼管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水治瓦斯技術。

憑藉上述技術,能源集團杜絕了煤與瓦斯突出事故,不但在全國30餘處煤礦推廣,還“跨界”應用到全國鐵路隧道施工的瓦斯突出治理中。近期,瓦斯研究院主要負責申報的煤礦瓦斯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得國家發改委認定,成為國家級平臺。

“人生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你始終走在你最初選定的路上。”周東平說,一直以來,他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也永遠不會迷失最初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