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在清朝皇帝皇冠上有一顆寶貴的珍珠,它就是傳說中的東珠。東珠是高貴身份的象徵,不是隨便可以佩戴。若未經准許,隨意使用東珠,可能遭到殺身之禍,甚至株連九族。清朝規定皇帝朝冠上要有頭等東珠12顆,二等東珠三顆。

朝冠頂上的一顆為東珠中最大的一顆。夏朝冠上面鑲嵌頭等東珠15顆,後面鑲嵌頭等東珠7顆。只有皇帝可使用此規格東珠,其他任何人都不可僭越,連皇帝的母親皇太后和他的妻子皇后也不得使用。皇帝的朝冠是用東珠108顆組成。

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東珠共分七等,重量在一錢以上的就稱得上上一等,而這一等只能被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使用。除皇帝,皇太后,皇后外,其他文武百官使用東珠的規格都有明確規定。且大小質量都遠遠不如皇室。《大清律例》規定,文武百官,凡使用東珠,一顆東珠的質量不得超過三分。如果超出規格,那就以下犯上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東珠又稱北珠,初產自遼東,是滿族發源地。因此清朝皇帝對它情有獨鍾。萬曆41年,努爾哈赤佔領了烏拉部,而烏拉部正是生產東珠之地。努爾哈赤為討好清朝皇帝,就命人在烏拉部各地採取東珠。

順治時期,努爾哈赤在烏拉設立了打牲烏拉衙門。此衙門專門向清政府進貢價值不菲的寶物。人參,貂皮包括皇帝朝冠上的東珠都是通過此衙門進貢到京城。但這些寶物的採集卻不易。寶物之上,都粘滿貧苦人民的鮮血。特別是朝冠頂上的東珠,一顆東珠,不知要用多少人民的生命換來。

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東珠的採集時間有時間限制,一般在每年四月,東珠成熟時期。他們的工具就是一根木杆。他們用木杆試探水下,若是有蚌蛤聚集,蚌蛤與木杆摩擦會發出不同響聲。採珠人就是通過這些響聲找到蚌蛤的位置。

之後採珠人就要下水摸蚌蛤,那時的他們沒有夏天工具和氧氣瓶,只得在鼻子或嘴上插上蘆葦筒換氣,他們身上拴著繩子,赤身裸體到水下采集,若採到就搖晃繩子,繩子那頭的人會將他們拖拽到船邊。但不是每次下水都會有收穫。當他們把蚌蛤打開,拿到的東珠不符合規定,光澤不夠,形狀不圓潤,大小不符合。採珠人會被再次扔到水裡,直到採集到符合條件的東珠。

由於遼東地區天氣寒冷,採珠人日日在水下采集東珠,經常會被凍死或被水流沖走,有的也會因天寒受涼病死在岸邊。

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當時負責東珠採集的採珠人共一千八百多人,他們被分為若干個小組一同採集東珠。在東珠採集期結束後,每個小組至少要上交16顆東珠,若期滿未完成任務,則每人都要受到嚴厲的責罰。

這些東珠採集人獲得一顆下等東珠都極其不易,皇帝朝冠上的東珠更是千里難求。為討得皇帝歡心不知多少水下奴都犧牲了生命,皇帝朝冠上的上等東珠沾滿了無數東珠採集人的鮮血。因此也被稱為血珠。

參考文獻:

《大清律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